古代科举相比今天的高考难度如何?历史上的青州都在什么时间叫过益都有什么历史故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古代科举相比今天的高考难度如何

明天就要高考了,高考,是如今无数的少年学子实现梦想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古代,高考就是科举,这项从隋朝一直沿用到清朝,持续时间达到一千多年的考试制度,也给古代无数的少年学子提供了一条人生通达之路。

但这条路,并不好走。

如果你生活在隋朝、唐朝,你能通过最正规的途径通过科举考中进士,实在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因为这段时间科举的录取比率,比没扩招前的高考还低得多。

但如果你运气够好,生活在宋朝,那你就有福气了,因为宋朝扩大了科举的录取比率,一个人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几率大大提升了。

当然,虽然终宋朝一朝,除了在宋太祖时期之外,科举的录取比率普遍是比较高的,但是也不乏例外。比如说,中国历史上层次最高,牛人最多,可能也是最难考的一次科举考试,就发生在宋朝。

那是宋仁宗赵祯在位的时候,嘉佑二年,1057年的科举。

在中国的文学界,有一个赫赫有名的文学家天团“唐宋八大家“。而在这一年的科举里,这八大家里的五个人都参与了。更关键的是,唐宋八大家中,韩愈和柳宗元是唐朝人,宋朝一共只有六大家,有五个人都在这次科举中露了脸。

其中一个是主考官,他就是有宋代第一文豪美誉的“古文运动“的发起者欧阳修。

欧阳修这一年51岁,他在北宋乃至中国文学历史上的地位,已经基本形成。

在当时的宋朝,没有人不认为他是文坛领袖,是全宋朝最会写文章的人。但是,官场上的欧阳修和文学世界里的欧阳修是两个人,让他做主考官,一下子就捅了马蜂窝。

我们知道,欧阳修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他喜欢的是唐代韩愈、柳宗元那种言之有物,有一说一,不事浮华辞藻,不讲假大空话的文风。

当时宋朝流行了许多年的文风,偏偏就是绣花枕头式的,中看不中用的虚名文章。基本上所有的考生都是受这种教育出来的,写不出欧阳修大人喜欢的文章。但欧阳修眼里是容不得沙子的,于是,他拿着一只大红笔,看到不爽的文章,就直接两个大叉号,直接拍死。

没有人知道欧阳修拍死了多少人,多少文章,史书里给出的明确信息是,有不少人暗中买了黑道上的人,要背地里阴了欧阳修。

换言之,他是引起公愤了。虽然大多数的文章欧阳修都看不上,但是总有几个人是例外的。他最欣赏的文章,来自遥远的四川眉山。来自宋朝乃至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三苏“父子。

不要觉得特别惊讶,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是同一年参加科举的。

其原因主要与苏洵的文风有关。

在《三字经》里,苏洵是一个年轻时不学无术,混到中年了才开始发奋学习,最后考上科举的励志青年。而历史上真实的苏洵,他之所以一直混不出来,不是因为他没有才气,而是因为他的文风不被主流认可。等到真正认可他,欣赏他的那个人做考官的时候,老苏已经芳龄49了。

只比考官大人小两岁。

而比苏洵更才华横溢,千古流芳的他的两个宝贝儿子,在这次科举里,也考的不错。

苏轼、苏辙都考中了二甲。

要知道,即使是在科举录取率普遍较高的宋朝,能考中二甲也是个很不错的名次了。而这爷仨不但考中了科举,还因为与主考官大人欧阳修惺惺相惜的缘故,都分配到了不错的岗位。

比如,苏轼、苏辙就被开了后门,他们没有和其他进士一样,被下放到地方做官历练,而是直接参加了礼部试。

在宋朝,科举从来不是最难的考试,最难的考试是礼部试。这是全天下的天才、神童都梦寐以求能参加的考试,参加都如此难,考中更是难于上青天。考中以后,就可以进入翰林院,不需要从地方上做起被千人踩万人踹,可以留在开封天子脚下,过舒服日子。

而苏轼苏辙兄弟俩,为了能在礼部试里给考官留个好印象,考个好成绩,俩人暗中作弊,或者中心照不宣。那次礼部试的题目是:探讨宋仁宗一朝的施政得失。

于是,这哥俩就和商量好了一样,一个唱红脸,给宋仁宗唱赞歌,一个唱白脸,狂踩宋仁宗。

最后,哥俩都考中了。

而这一科里,还有曾巩,虽然他仿佛是唐宋八大家里最不起眼的一个,但他是和欧阳修关系最近的,他是欧阳修的弟子。

于是,在这场科举里,就有了一个段子:

欧阳修看到了苏轼的文章,觉得写得太好了,但是他觉得这篇文章的文风,像是曾巩写的。他很想定这篇文章为状元,但是想想自己已经因为刷文章搞的仇人都快上门杀他了,就少找点麻烦吧,结果就把苏轼的文章搞成了二甲。

除了唐宋八大家里的五个人之外,这一年的科举的学子里,还有宋朝的理学大家张载、程灏,以及未来宋朝政坛的风云人物吕惠卿、章惇、曾布等等。

这一次科举,完全可以称之为中国千余年科举史中,最牛的一次了。

历史上的青州都在什么时间叫过益都有什么历史故事

青州、益都名称的由来

青州,位居中国东部。因地处东海和泰山之间,又因“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故名曰“青州”。

青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据《尚书-禹贡》记载,青州为大禹时期古“九州”之一。

“海岱惟青州”,另据相关历史文献记载,早在7000多年前,即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今日青州)

青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厉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秦汉时期青州即已开始建城,东汉至三国时期,青州更成为中国东部重镇。

自东晋建立伊始,青州即为山东境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晋覆灭之后,又历经隋、唐、宋、金、元、明、清等封建王朝。

中间虽伴随王朝兴衰,朝代更迭,但青州作为山东的州、府、郡、的治所(相当于现在的省府),其作为山东省的“中心”地位一直未变。彼时的青州府堪比现在的山东省的省会——济南。

事实上自大禹时期至清朝灭亡,长达几千年的时间之内,一直沿用“青州”这一名称,且大部分时间内青州府都是山东省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地。

1912年,晚清覆灭,民国初肇。国民政府决定撤销青州府,改立济南为山东省行政中心。这样以来原青州府所在地便降级为县,并更名为“益都”县,且直属山东省管辖。

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年,即1948年,青州解放,共产党设立青州特别市。

1952年,青州特别市又恢复至普通级别的益都县。

1986年,党和政府再次将益都县升级(即撤县设市)并重新再次更名为之前的青州市。

————————————————————————

青州历史故事

1,1051年(北宋皇祐三年),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以户部侍郎的身份主政青州。彼时,青州一带正流行一种传染病且蔓延速度很快,许多人深受其害。

范仲淹一到任便亲自汲水配药,发放民众。最终使传染病得到控制,且治愈好了广大民众。就在此时,青州南阳河畔有泉水涌出,水质甘甜可口。百姓以为这是上苍被范公的德行所感动,就将这泉水取名为“醴泉”。范仲淹得知后就在泉眼上面造了一座亭子,这就是「范公亭」的由来。

2,1573年,赵秉忠生于今青州市一官宦之家。赵少时即天资聪颖,且好学。

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时年25岁的赵秉忠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的身份成为明王朝的新科状元。

(赵秉忠殿试状元卷)

赵为官清正廉洁,后因看不惯官场歪风邪气,且遭人弹劾,愤而辞官回乡。离开宫廷时,赵将自己所中状元的殿试试卷偷出(按古代法律这是死罪,是要杀头!)。

此后的几百年时间内,赵秉忠后代子孙一直将这份珍贵的试卷作为传家之宝收藏。为防止有人将其偷走,其子孙想出了许多保存方法,甚至曾将其缝制到厚重的棉袄之中。

1983年,赵秉忠第十三代孙赵焕彬先生自愿将这份珍贵试卷交于国家。文物工作者在经过实际验明后,将其定位为国家一级文物。

我们都知道自隋文帝开科取仕以来的1300多年间,有记载的文科状元一共770余人,但目前能看到的真实状元卷却仅此一份!其背后所代表的巨大历史意义不言而喻,真珍贵性更是无法用钱财所衡量。

————————————————————————

青州,钟灵毓秀,地臻天成。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