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城年终报告:疫情冲击在线 政务服务在
发布时间: 2023-07-11

2022年11-12月,D3方评估平台联合零点有数开展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55个重点城市在线政务服务质量第三方评估工作。本次评估围绕“药品/食品经营许可办理”和“居民临时身份证办理”场景(“居民临时身份证办理”业务主要对照指标进行观察,未列入分数计算),从用户视角出发,对55个重点城市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进行测评,评估指标主要包括办事指南、技术支撑、事项办理、互动交流四个方面。

附图 在线政务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一)在线政务服务质量得分88.54分,区域差距正逐步缩小

从测评结果来看,在线政务服务建设情况较好,2022年全国55个重点城市在线政务服务质量得分为88.54分。其中,“技术支撑”指标得分较高,为92.93分;“办事指南”、“互动交流”指标得分略低于整体服务质量得分,分别为88.41分、86.48分;“事项办理”指标得分83.55分,在各指标中得分最低,这表明,进一步精简办事环节、优化办事流程仍然是当前深化在线政务服务改革的重点。

附图 一级指标得分

展开全文

从全国各区域的情况来看,在线政务服务质量仍然呈现南高北低特征,但相较上一年度,南北差距已有缩小的趋势。具体到七大区域得分情况,华南地区处于领先位置,华中地区相对落后,两地区得分相差6.30分,差距较上一年度缩小。政务服务质量前十名中,华东地区独占四席,华南、西南和华北地区占据剩余席位。各区域内表现最佳的城市分别北京、上海、广州、大连、长沙、银川、贵阳;区域内得分最低的城市分别为太原、无锡、惠州、哈尔滨、郑州、乌鲁木齐、拉萨。总体来看,随着各地方政府主动施为,各地区在线政务服务差距正不断缩小,但与全国一流水平相比较,多数城市办事流程环节依然较多、互动交流渠道还不够顺畅,线上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附图 七大区域得分情况

(二)23个城市政务服务质量较优,北上广深表现突出

从各重点城市在线政务服务水平的具体情况来看,23个重点城市的在线政务服务质量指数为“优秀”(≥90),占比41.82%;30个重点城市的政务服务质量指数为“良好”(90>良好≥80),占比54.55%。2个重点城市的政务服务质量指数为“中等”(80>中等≥70)。

附图 55个重点城市在线政务服务质量分布

相较上一年度,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在线政务服务水平依旧保持在全国前列水平;贵阳、成都、海口等地持续推动线上政务服务方式创新升级,较上一年度稳步提高;潍坊、惠州、呼和浩特等少数城市仍然存在网页卡顿、无法检索到所需业务的情况,在归集办事事项、强化硬件支撑方面还需“用长劲、下重锤”。

(三)网站运行有效改善,为“一网通办”打下硬件基础

网站建设是线上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零跑腿”的基础。从可比指标来看,本年度技术支撑的可及性、有效性较上一年度(89.81分和91.67分)分别提升7.92分和6.88分,各网站运行的稳定程度和站内链接的有效程度均有明显提升。与上一年度相比,大连、太原等城市网站可及性大幅加强,沈阳、银川等城市网站链接有效性有效改善。总体来看,全国多数城市已具备了良好的线上政务服务硬件水平,为下一步持续优化线上办事流程、提高线上服务效率夯实了基础。

附图 技术支撑部分指标标变化情况

(四)多地比学赶超抓“好差评”建设,树立政务公开新榜样

从“好差评”管理体系建设情况来看,多地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围绕“好差评”结果应用与呈现做文章,不断创新,提出多样数据管理与应用方式,例如,浙江省多个重点城市在“好差评”版块创新推出“追评功能”,差评件被整改后,办件人可对处理结果进行再评价,以公开促落实、促规范、促服务,实现政务公开更透明,服务提升增质效。又如,贵阳创新推出一窗人员榜单,实名展示窗口人员所获好差评数,通过“电子锦旗”榜单评选等举措,激发一线服务人员工作创新、服务效能提升的内生动力。

附图 贵阳市设立“电子锦旗榜单”

然而,少数地区还存在“好差评”板块设计单一、功能不完善的情况。评估发现,8个城市(14.55%)未充分披露“好差评”评价数据来源,17个城市(30.91%)未全面公开“好差评”评价结果,缺乏详细的部门排名、区域排名或主要问题点等评价内容。

(五)部分城市“网办”尚存阻滞,政务服务“闭环”仍是重点

从在线办理测评事项的体验情况来看,部分城市“在线办理”仍存在堵点,具体体现为:一是全流程网办环节完善性有待提升。25个城市(45.45%)仅能以窗口领取、邮寄等方式送达纸质的经营许可证,无法推送电子证照。二是政务服务业务融合度有待提升。一方面,线上线下业务融合情况欠佳,15个城市(27.27%)要求办事企业重复提交电子和纸质材料;另一方面,部门协同、信息共享能力有待提升,仅有深圳、佛山、东莞、宁波、合肥、呼和浩特6个城市(10.91%)能通过关联居民户口簿等方式核验办理人身份,无需线下当面核验身份;此外有乌鲁木齐、郑州、哈尔滨等6个城市(10.91%)存在“不能通过部门共享,获取诸如营业执照等规范化电子材料”的情况。三是办事环节有待进一步精简。6个城市(10.91%)暂未完全实现“一表申请”,例如,除需提交《药品经营许可申请表》外,长春市要求提交《验收申请表》;沈阳市需额外提交《楼牌号审批表》。

(六)线上端诉求反馈机制还不够健全,优化用户交流互动体验仍需持续努力

评估显示,多数城市线上端诉求反馈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具体体现在:咨询方面,一是辅助办理功能尚不完善,45个城市(81.82%)暂未设置在线人工导办服务,且部分城市的智能客服有效性较弱,无法为企业提供正确导引,例如,保定的智能客服回复的办事指南链接无法打开。二是咨询渠道畅通度尚有提升空间。一方面,少数城市的咨询热线长时间无法接通,例如海口、珠海、太原3个城市的办事指南提供的咨询电话在测评期内一直无人接听;另一方面,中山、南宁、西宁等6个城市的业务受理人员无法有效解答咨询问题,例如,西宁的咨询电话无法解答问题,仅能指引办理者加入线上社群了解详情。

监督评价方面,投诉处置机制运作效率较低。一方面,11个城市(20%)投诉渠道不顺畅,存在无投诉渠道或可投诉事项范围窄的现象,例如,苏州、青岛等城市仅允许对已办件进行投诉、无法对办件前置环节进行投诉。另一方面,投诉处置不及时、处置方式未能完全解决问题等现象较普遍。对投诉进行答复的城市中,10个城市(18.18%)通过告知责任单位联系电话、转派投诉件等方式,引导投诉人与职能部门对接,14个城市(25.45%)未对投诉内容作出有效答复;另有19个城市(34.55%)未对提请投诉的内容予以答复。

(七)发展建议

目前,全国主要城市的在线政务服务质量已基本达到了较好水平,下一步改革重点是在不断强化硬件能力的同时,拓宽服务种类、提升办事体验,进一步构建具有“三个导向”特点的线上政务服务体系。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以用户实际需求为导向,优化功能体验,助力政务服务再升级。一方面,要围绕洞察群众需求“做文章”,可增设“疑难杂症”板块,以群众办事“急难愁盼”的事情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另一方面,要在需求管理方面下功夫,按办事场景区分功能性需求与非功能性需求,例如,针对“药品经营许可证核发”业务,着力精简办事材料、明确审核要点以满足办事企业的功能性需求,同时,参考电商平台管理方式,制作简易办事指南,明确流程、材料、等重点要素,以满足企业对用户体验的非功能性需求。

二是以数字开放共享为导向,推动“信息流”改革,撬动“业务流”融合。在数据质量管理方面,建议统筹制定政务数据目录,参考《信息技术 大数据 面向分析的数据存储与检索技术要求》等国家标准,明确数据资源分类、数据格式、传输协议等标准规范;在数据共享管理方面,一方面,围绕部际间异议数据建立核实处理及问题数据反馈机制,另一方面,建立政务数据共享交互平台,汇总管理各条块政务数据,进一步推动“信息流”跨部门流转,助推精简办事材料;在数据运用方面,以应用场景为导向,开发多样式算法,搭建集合“运行监测、能力测评、主题分析、指挥调度”等多功能于一身的政务服务指挥分析应用平台,通过数字治理驱动政务服务供给侧变革。

三是以强化专业中介服务为导向,延伸优化“政务协同”机制,为放管服改革增加更强的社会支撑。政府服务本身面临细化和简化两个不同的趋向:一方面各类政务规制只会越来越专业精细,另外一方面民众和企业要求简化与通俗可及,最终需要更专业精明的政务中介服务在无论数字化政务服务、相关规定理解、专业环节操作和服务沟通可理解性方面扮演服务角色,这不仅在司法服务体系中得到印证,也是政务服务的国际化基本经验。是时候名正言顺地把强化政务服务的中介环节、赋能中介服务放入到政府服务大链条中来考虑了。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