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中华之物力(慈禧太后为什么不进行资本主义改革,挽救命悬一线的清朝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慈禧太后为什么不进行资本主义改革,挽救命悬一线的清朝

改革就要进行经济和政治改革,经济改革还好一点,政治改革必然触动特权阶层(慈禧和那一帮王公贵族)的利益,当国家的前途与个人或者说与特权阶层的利益想矛盾的时候,作为不是政治家的特权阶层的代表,慈禧能怎么选择,肯定是保住自己的江山,至于国土,多一点少一点没关系。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应该怎能理解现在看来是褒义还是贬义

中国近代人物专题之慈禧太后(3)“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长期被人误解了。慈禧太后这句话很出名,很多人是这样理解的:慈禧太后要举全中国之物来讨好巴结列强,这是赤裸裸的卖国无能。

这句话的确存在,而且还是发布在上谕中,《清德宗实录》卷477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癸亥条有记载:

谕内阁,本年夏闲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朝廷一切委曲难言之苦衷,不得不为尔天下臣民明谕之此次拳教之祸。

以往对这句话的理解有断章取义之嫌,如果单独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拿出来,的确是慈禧太后要举全国之力讨好列强,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慈禧太后是不是太傻了?通过内阁发布的上谕全国都可以看到,这不是明摆着自己争着当卖国贼吗?我们需要考虑慈禧太后在发布上谕时的语境来理解这句话。

其实这份上谕是要求议和大臣李鸿章他们竭尽所能,用尽可能少的“中华之物力”来“结与国之欢心。”。1900年12月,侵入北京的列强们在一番大吵大闹后达成妥协,向清政府提出了停战议和的12条大纲,要求清政府不能讲条件,必须按着这12条来执行。这就意味着,只要清政府听话,乖乖地听从列强的12条大纲,其政权无忧,慈禧太后老佛爷的地位当然也不会受到冲击。12条大纲只是大致框架,其具体内容还是存在磋商的空间的,清政府便令李鸿章他们审时度势,“补救一分是一分”,所以上谕中“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前面还有“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一句。

清政府并不见得是爱国,而是担心列强要求太高,清王朝国力扛不住,从而民怨沸腾,百姓造反推翻清王朝。尤其是担心在赔款问题上列强狮子大开口,所以慈禧太后命李鸿章他们“赔款各款,势不能轻,惟亦需量中国力所能及,或宽定年限,或推情量减,应请磋磨。”其中“惟亦需量中国力所能及”这句话其实就是“中华之物力”的最初表达,在这种背景下来理解“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就不难了。庚子国难期间,清政府在外交上还是做了一番努力以减少损失,但收效甚微,我们知道,在赔款问题上,列强的确是狮子大张口了。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不是传统理解的那种意思,笔者并不是要给清王朝洗白,清政府毕竟要用中华之物来满足列强的要求(虽然是尽可能少的中华之物),从这个角度而言,这句话不可能是褒义,依然是贬义。


欢迎关注“史苑书生”,历史学博士一枚,愿和大家多多交流。

慈禧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作为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曾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字面意思就是:衡量中国的物力财力,能给就给,只要能讨得各国的欢心。可见其内心惶恐,表示愿满足侵略军的一切要求,但求保清廷平安,保她尊位无损。

那么慈禧太后是在什么背景下说这句话的呢?

慈禧太后之所以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在很大程度上,是感激洋大人的不杀之恩。

八国联军侵华事件的爆发,是由慈禧太后1900年5月对11国宣战所引起的。因此,11国一直将慈禧太后视为罪魁祸首。慈禧太后对此极为恐惧,担心11国拿她开刀,甚至逼迫她将权力交给光绪皇帝。现在,11国所提出的“议和大纲”里,并没有对她进行任何惩罚。这就意味着,慈禧太后的统治是稳定的。她对洋大人感激涕零,当然愿意在钱物方面慷慨大方,要什么给什么了!

清政府的社会是不是腐败变质

满清政府是皇权政府,家天下,独裁统治,腐败堕落是必然的!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虽然出现过短暂的“盛世”,老百姓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根本原因是历朝历代帝王政府都是欺压百姓的。政府如果不为人民服务,不为社会谋福祉,垮台是必然的!

如何看待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慈禧太后恬不知耻地鼓吹“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其实也没什么,相当于二次大战的无条件投降。面对八个强国的进攻,胜利是不可能的,只能是争取一个相对好一点的投降条件。地球上只有9个国家配称为国家,其余的都不配,这9个国家就是八国联军加上中国,地球上任何大事战争都和这9个国家有关,只要没有把这9个国家多数得罪,就还有希望胜利,这9个国家就是联合国的五常和二战的四个战败国(大家都知道二战三个战败国是把奥地利给忘记了)。历史上从未有哪个国家能单独对抗9国中6国以上的,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其实就是5个打4个,最终把4个打成战败国无条件投降,5个成为五常。

说是要求无条件投降,最终除了德国以外都还是有条件投降的,因为只用德国是坚持到最后关头的。意大利发动政变把墨索里尼抓起来投降马上转而加入盟军,日本是在盟军占领本土前表明态度只要让他们保留天皇就可以接受任何条件,美国接受了,这就是量日本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了。

面对八国联军进攻,胜利没有可能,唯一的选择就是投降条件,假如慈禧不肯答应这些条件,八国联军就会要求她下台,作为战犯处理,就象盟军对墨索里尼一样,而慈禧不想下台,为了保住位置就要尽可能的卖国,和日本后来做的一样,谈判条件就是只要保住自己,一切条件都可以答应。

相反的事历史上也有,法国的拿破仑战败后向英国投降,任由英国处置,条件是放过法国人民,英国的要求也不算高,就是把拿破仑判个无期,然后路易十八复位,法国还是法国,并没有割地赔款。假如英国要把法国肢解再赔款,拿破仑也许不会投降。君主是爱国还是爱自己的区别,把自己看得重,谈投降条件就是只要保住自己,一切可谈,爱国的可以牺牲自己为国家争取更少损失。

只要保住自己,卖国就是,一点不心痛,所以对慈禧太后的讽刺就是万寿疆无。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有关近代史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来解答。

首先要理清的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并不是慈禧太后所说,而是出自1901年2月14日清王朝上谕中的一句话,这道上谕则是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出。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出现的背景

内容中包含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一句的1901年2月14日清廷上谕,其出现的背景直接和当时的内外形势相关。

1900年,中国北方发生声势浩大的排外义和团运动,进而引发了8月间列强组成联军入侵中国的庚子国变。随后,联军相继攻占了天津、北京等重要城市,清王朝无力抵御,乃至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