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是成语吗(成语不认庐山真面目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成语不认庐山真面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
【拼音】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解释】庐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事物真相不易弄清楚,或指未能真正了解某人某事 。
【成语出处】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成语故事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成语故事

   【汉字书写】: 不识庐山真面目

   【汉语注音】: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成语出处】: 宋。苏东坡《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成语语法】: 复句式;作谓语、分句;中性成语;形容不识事物的本质。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意思】: 庐山:江西九江市的一座山。不知道庐山真正是个什么样子,比喻不认识事物的真相。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近义词】: 不明真相、一无所知、雾里看花、疑团莫释、不得而知;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反义词】: 了如指掌、一清二楚、洞若观火、一目了然;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故事】

  宋朝时期,著名诗人苏东坡第一次到庐山游玩的时侯便写下了《题西林壁》这首诗,他在诗里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说的是作者在庐山蜿蜒曲折的山路上爬山越岭,放眼望去四周都是起伏的山峰,横着看一片山岭连绵不绝,侧着看便是狭窄的山峰。站在庐山的不同位置,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可以看到庐山的形态各异,苏东坡感慨万千地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看到庐山的整个面目,只能站在远远的地方才可以看到,而当你置身在庐山之中的时侯你的视野都被重重的山峰遮挡了,却只能看到庐山的一小部分。

   【不识庐山真面目例句】

  宋。苏东坡《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七回》:“李老先生说,善作诗兮只一家,真属夫子自道;待野拙细细解出,方见‘庐山真面目’也!首二句点题,犹人所能。”

  蔡东藩《后汉演义。第八十一回》:“刘氏乃推起少妇,嘱令道谢。不留心注视,已哭得花容狼藉,脂粉模糊,但一种娇羞情态,已是欲盖弥彰,动人伶惜;当下揽袖近前,替她拂拭,一经去垢,露出‘庐山真面’,端的是桃腮杏脸,妖艳绝伦。”

  郭小川《万里长江横渡》诗:“革命家,终会在大风大浪中,辨明方向,分清歧路;怎能够——只见长江滚滚来,不识庐山真面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造句】

  要不是朋友介绍真看不出来这位赫赫有名的千万富翁,低调的让人不识庐山真面目。

  这个产品看起来并不显得光彩夺目,但功能却是相当的齐全,真是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味道。

;

不识庐山真面目成语出处在哪

成语“不识庐山真面目”,形容由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尚不全面,故不识事物其真正本质。那么网友们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成语出处在哪吗?感兴趣的网友们,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不识庐山真面目

1、成语出处: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不识事物的本质。

3、解释:庐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事物真相不易弄清楚,或指未能真正了解某人某事。

以上就是对于不识庐山真面目成语出处在哪的相关内容。

不识庐山真面目成语赏析

  【注音】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成语故事】庐山因周武王时期高人匡俗结庐而居而得名,它三面临江,山势十分雄伟,山清水秀,风景奇丽。它临江靠水,山上烟雾缥缈,人们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貌。苏轼写《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诗

  【解释】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用法】作谓语、分句;形容不识事物的本质

  【示例】革命家,终会在大风大浪中,辨明方向,分清歧路;怎能够--只见长江滚滚来,不识庐山真面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面目是什么意思

在这里的意思是指比喻事物所呈现的景象。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是词吗

不是词是诗,是首7言绝句。词是长短交错。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声调上都有规定。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译文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⑶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