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重新时尚,我们如何找回旅行的意义
发布时间: 2023-07-11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2015年,这封措辞简短的辞职信曾火遍了全网。

但过去几年中,这种随性的旅行一度成为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随着手机上各大旅行App密集弹出“××国际航班恢复”的推送,那个说走就能走的日子,似乎终于回来了……

春暖花开,今年剩余的300多天,你将如何规划自己的旅途,重新将自己与世界连接?

如果你还在踌躇,阿信强烈推荐你看看这本绿意盎然的新书:《世界这么大,带你去看看:人类文明地标45讲》。

作者是壹读传媒创始人林楚方,曾担任《南方周末》高级编辑、《Vista看天下》杂志执行主编、字节跳动副总裁等职务。

上周,阿信特邀得到App和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脱不花与林楚方老师,围绕这本新书,畅聊阅读和深度旅行的意义,帮你在全新认知框架下,开启一场沉浸式的环球文明之旅。

展开全文

以下,是阿信整理的文字精华。

《世界这么大,带你去看看》是本怎样的书?

林楚方:《世界这么大,带你去看看:人类文明地标45讲》这本书,起源于我与罗胖、脱不花的一次见面。

当时罗胖跟我说,你可以做一个思想实验:假定外星人来到地球,让你来当导游,你会怎么介绍人类文明?

我想,如果我把人类文明作为一个生命体,用发生学的角度理解它,它会是什么样子。或者把人类文明作为一个大厦去看,那么它的第一块积木又是什么样的?这就是当时写这本书的一个起点的思考。

你这样去思考的话,就很自然去找第一块积木是什么。

我当时选择是我们看到了书里面写的,我们会首先想到语言、文字、阿拉伯数字、LOGO,会把符号作为第一块积木,我觉得这是人类文明这个大厦、生命体非常新的的底层。

当我想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再看书里面的那幅画,就是勃鲁盖尔的《巴别塔》,你会发现它完全不一样。

老彼得·勃鲁盖尔,1563年,《巴别塔》,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勃鲁盖尔创作的时候,是在500多年前,16世纪初期。同期还有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等巨匠,但我看到只有勃鲁盖尔把“巴别塔”这个题材呈现出来。

但是如果我不是因为做这本书的原因,我可能会觉得就是普通的圣经故事的一种呈现,我没有觉得500多年前他去创作这件事情有那么不一样。

但是当我做这本书,我再去看巴别塔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我迅速觉得他是对语言能力特别独特伟大的隐喻。所谓语言是上帝都觉得恐惧的力量。

有了语言之后,人类才会展开想象,尤其是共同想象计划出了组织,有更强大的群体力量之后,又开始修建大型的工程。

因为大型工程的修建,然后人群、智慧和信息、能量聚集在一起,后来我们产生了城市。城市之后,慢慢进入现代世界。

当然这本书里面,在进入现代世界的时候,我觉得城市和现代世界之间有很新的的环节:包括文明碰撞、重大的发明等。

这便是书里面9个章节45处地标的逻辑结构。

脱不花:很多人会谈文化,也会谈旅游,也会谈文化地理等,反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逻辑和学科背景,但林楚方老师不一样,我觉得他身上最大的特征就是——有趣。

其实给外星人做导游,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假设外星人们只有两天的时间,要快速地了解地球,你怎么让他精准地理解他来到的星球是什么样子。

所以楚方老师在这两个限制条件下,拉出了这样一个地标的单子。

这些地标很多是在某一块土地上、某一个经纬度上非常新的的景点或建筑。而有些在传统观念里面不见得是有新的意义的地标,但是在文化意义上特别有价值,所以它也会出现在这本书里面。

林楚方:《世界这么大,带你去看看:人类文明地标45讲》与在得到的课程相比增补了15个新的地标。

其实更大的增补不是15个新的地标,而是我重新思考了作为一本图书,在你深度沉浸阅读的时候,它应该是什么样子。

就像书名所说——“世界这么大,带你去看看”,它希望能够帮你解决一些旅行过程中的新的问题,比如,如何读懂景点背后的新的信息。

脱不花: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特别佩服这本书的编辑,因为这本书做得非常漂亮。

所以我推荐大家都买一本《世界这么大,带你去看看:人类文明地标45讲》,我觉得这本书不应该出现在书架上,反正我们家是出现在客厅的茶几上。

它像一个装饰,放在我的茶几上,时刻提醒我,我跟一个很大的世界是有联系的。

这45个地标,大部分是有希望、有机会去的,很治愈。

除了打卡晒照,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脱不花:我马上要去景德镇,这也是书中45个地标中的一个。我看完了这一节之后,觉得帮助非常大。

等我真的去到景德镇瑶里古镇的时候,我可能就不再是一个只知道“拍拍拍、买买买”的简单行者。

景德镇

楚方老师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他的文字干净且漂亮,所以他能让我觉得有非常强的连接感。

就是我和这个地方有了一种理解上的连接,我觉得这件事情是不容易的,因为我们通常去很多地方,我们会看很多手册和攻略,但是“攻略”这个词本身是不美好,你是一个战士的心态,假装我是一个胜利者,带着战利品走了。

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作为一个人进入一个地方,进入别人的生活,闯入一个陌生的地方,我觉得更新的的是感受这个地方带给我们的连接,可能是跟自然的连接,这本书强调更多的是文化的连接。

林楚方:“连接”这个词,我感触很深。

提起米兰大教堂、巴黎圣母院,你可能会觉得它名气很大,但当我第一次进去的时候,简直是眼花缭乱,在我面前的是一堆乱码,完全不知道里面是些什么。

米兰大教堂

但如果你能够事先理清一些线索,把它连接到地域系统、镶嵌进人类文明谱系中的话,你跟它的距离和拥有感将瞬间变得完全不一样,这就是我们说的旅行的意义。

脱不花:我印象特别深的是第一次去巴黎。

我那时候穷,21岁,买机票的时候发现北京飞阿姆斯特丹的机票最便宜,就先从阿姆斯特丹落地欧洲,再坐大巴去的巴黎。

在大巴上晃晃悠悠就睡着了,等我再睁眼的时候,大巴经过了巴黎圣母院附近,全是石板路和石子路,我就傻了。就那一瞬间,人生第一次感觉到宕机了:我是谁?我在哪儿?为什么在这儿?

梦中非常喜欢、非常向往的那个巴黎,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受居然是这样,直接噎着了。

巴黎圣母院

林楚方:所以你看了这本书之后,你再去的时候,你会有一个非常不一样的路线。

脱不花:没错,我路线会发生变化,包括我理解这个城市的方式会发生变化。

这本书对我还有一个非常具体的帮助,虽然我说它肯定不是一个攻略,但是它确实起到攻略的作用。

我计划3月份带孩子去国外,我之前已经设计了两条路线,一条是哈利·波特的路线,一条是福尔摩斯的路线。

但是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还有一个路线应该包含在我的路线里面,就是皇家学会。

我刚才跟楚方老师说,我可能要设计一个牛顿路线,涵盖了牛顿的活动轨迹和牛顿的仇人的活动轨迹。

威斯敏斯特教堂牛顿墓

林楚方:其实《世界这么大,带你去看看》这本书,我觉得更多在推荐一种方法:把你走过的任何你觉得有意义和价值的地方,把它拉到某个意义系统中去。这种方法确实某种程度是可以提高行程的质量。

脱不花: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提醒我一件事情,因为很长时间以来,我是我们家负责安排旅行计划的人,负责这事的人往往容易很虚荣,比如说哪里是网红的城市,比如说我们家得去一下。哪里是网红的地标,我们家也要去一下。

这种体验其实很糟糕。

所以对我来说,这本书在提醒我们一个人人都知道,但是坚持不下来的道理:旅行是意义先行的,只有这个地方对你来说有意义,那这个旅行才会有意义。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如果旅行,要去这45个地方旅行的话,当然你看一眼非常好的。

如果你不去,我觉得看这本书,你同样能感受到旅行过程中最愉快的东西:世界那么大,在那么不一样的某一处地方,它跟我有联系,而我能理解它的好。

林楚方:我觉得当你心里面装着一个世界的时候,你会对眼下有更多的容忍和忽略,这也是很好的。

45处人类文明地标,哪处最震撼?

脱不花:书里有一个地标,给我和我的孩子们都带来了不小的震撼。大家无法想象,这么一本看起来像旅游手册的书里面居然会写到巴西贫民窟。

而且我觉得,书中贫民窟这一部分写的非常出彩。我想问一下,你为什么把贫民窟作为一个人类文明的地标之一。

林楚方:我确实对这一节有特殊的情感。

当我们提到贫民窟的时候,我们会想到孟买、加尔各答、里约……而在我们我们是没有“贫民窟”这个概念,但我们有城中村。

我不知道我们是否能将两者画上等号,但在我心里面的某个维度上,它们起着相似的功能和作用。

我把它放到“城市”这一章的最后一节,把它作为一个人类文明的地标。为什么?

某种程度上,我们人类现在已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