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节气的特点和风俗(关于夏至的传统活动和习俗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关于夏至的传统活动和习俗有哪些

二十四节气中,夏至冬至,春分秋分是四个很特殊的节气。夏至冬至阴阳极,春分秋分日夜均。今天,6月21日,就交夏至了。夏至至长一阴生,冬至至短一阳生。说夏至往往连同冬至说,因为夏至冬至是相对相反的。夏数三伏,冬数三九;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夏炼三伏,冬炼三九,如此说来夏至冬至是很有特色,也很有习俗的。

冬至鱼生夏至狗,自小就知道这俗语,意思是到冬至就吃鱼生,夏至吃狗肉。这也成了吃的习俗,我曾有疑问,夏至天热,狗肉温热补,这不造成太过?却有人说夏季多雨,易病,不热补怎行?不管如何,我这里就有夏至吃狗肉的习惯。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也有吃面条的习惯,还美真名曰“长寿面”。夏至至长,夏至这天日最长亱最短,过了夏至就日短一线,夜长一线,吃面条连接不断,有寓意长长久久之义,故形成夏至吃面是取其有好寓意,图个好彩头好心理。冬至馄饨夏至面,妇孺皆知。

旧时有春夏秋冬四祭,夏祭距春祭不远,夏祭就渐渐没落消失了,我这里基本不习惯夏祭,不在夏至祭祀了,过去夏至阳极阴生,是有惯祭祀习惯的。而煲凉茶饮清热去湿消毒,喝凉汤的习惯许多人却在传承着,夏至暑来,清热解毒祛湿防暑是必需。夏至夏到半,夏至热盛,我年轻那时,恋爱的男女,夏来喜送扇送手拍,以示关心关爱,但这下都过时不必要,要送就空调了。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俗习惯各处会有不同,但有的又是互通的,南北西东都一样的,夏至的,想必也如此。中原地有庆丰收做夏至饼的,我们岭南人似无此习。

明天就是24节气夏至,夏至对吃有什么讲究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0日,或21日,或22日,夏至日白昼可长达15小时,正午太阳高度高达73°32′。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我朝百姓俗话说“热在三伏”,夏至来临也意味着真正的暑热天气,也马上就要来了,那么到了燥热的夏天有什么食物美味又养身呢?

以下分享给广大网友参考参考……

1: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苦味、清热降火的食物:在夏日人的新陈代谢快,出汗多,应多吃一些能补充钙质和维生素的食品,如西瓜、黄瓜、番茄、豆类及其制品,少吃油腻和辛辣食物,多喝清热降暑的汤羹比如:绿豆粥、银耳汤、,总之,合理调节好自己的饮食结构。

2:预防食物中毒:夏天时细菌滋生的季节,气温高,湿度大,适合细菌的繁殖,也是食物中毒多发的季节,食物很容易因为消毒不严或者存放过久,产生变质,从而产生食物中毒,所以我们一定要预防病从口入,选择食物要选择新鲜的,防止食品被污染


3:补充流失的盐分:总所周知,夏天出汗多,身体的盐分流失也多,盐分流失多那么钾离子也就流失得多,所以我们要补充身体流失的盐分,可以每天饮用适量的盐开水,达到身体的平衡,也可适量的吃点富含钾离子的水果和蔬菜如:草莓、杏子、李子、芹菜、毛豆等,另外茶叶中也含有钾离子,所以在夏天可以多喝凉茶。

4:岭南地区夏至吃某肉和荔枝,是岭南一带的人以借名想吃的“专利”。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的人也是非常喜欢在夏至吃某肉和荔枝的。据说夏至日的某肉和荔子合吃不热,有“冬至鱼生夏至某肉”之说,故此夏至吃某肉和荔枝的习惯延续到今。


5:北京人讲究吃面,“冬至饺子夏至面”

6:无锡人夏至这天,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

7:清热解毒的绿豆粥也是不错的选择之一……


8:少吃生冷的食物:夏天细菌容易滋生,我们应该不吃或者少吃生冷的食物,尽量能吃经过高温的食物,未经过高温消毒的食物容易患上肠道疾病,从而对我们的胃肠造成极大的伤害,同样,在夏天不要贪图一时的痛快,暴饮暴食冷饮制品,这样会对对我们的脾胃也伤害很大,造成我们的胃肠不规则的收缩,可能诱发腹泻腹痛,特别是胃肠功能弱的人更要慎用冷饮食品。

9:尽量少吃剩菜剩饭:在夏天应该多吃新鲜的食物,尽量避免吃过夜剩饭剩菜,最好是每天吃多少做多少

夏至都有哪些习俗南北方是否有差异

夏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一般时间在公历的6月21日或22日。在这一天里,太阳的高度达到极致,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最长,夜晚最短,故夏至,又称“日长至”。而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俗语有“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之说,可见从夏至开始,天就一天天炎热起来了。

夏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最古老的几个节气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二分、二至”(《尚书》)的说法,其中二至即是指夏至和冬至,在当时叫做“日永”和“日短”,非常的形象。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夏至一直是我国从官方到民间都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气,也发展出了纷繁复杂的岁时节俗。今天,咱就来跟大家介绍一下。

一、夏至的祭祀节俗

夏至作为古代最重要的节气之一,自先秦以来就有着国家主持的祭祀活动。如《周礼》中有:“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以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的说法。地示即地神,物鬽即百物之神也就是各种魑魅魍魉。这句话是说,在夏至这天国家要主持祭祀地神和百物之神,从而可以避免国家闹饥荒,老百姓因为瘟疫而死亡。从这句话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夏至祭祀的两个主要的愿景:农业丰收和免除瘟疫。这两个愿景实际上也是导致夏至各类节俗产生的主要原因。

夏至的官方祭祀一直持续到清朝。如清人的著作《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夏至大祀方泽,乃国之大典”,所谓方泽,即人工挖掘的方形水池。清朝时每逢夏至,在北京城的北郊挖掘方形的水池,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相应的在冬至的时候,要祭天于寰丘,一方一圆,体现了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祭祀的时候当然少不了各种献祭、歌舞等内容,这个历朝历代都有不同,便不详述了。

方泽坛(在今北京地坛公园)

除了官方主持的祭奠之外,在民间还存在着更为广泛的祭祖习俗。与其他时节比如清明的祭祖不同,由于夏至通常是一季农忙结束的时候,新的农作物刚刚收获,所以夏至的祭祖往往采用“荐新”的形式。也就是将新收获的农作物制成各种食物,作为贡品敬献给祖先,一方面请祖先品尝,另外也存了感谢祖先保佑丰收的意思。夏至祭祖的习俗同样传自先秦,如《管子》中就有“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大)宗,其盛以麦。麦者,谷之始也;宗者,族之始也。同族者人(入),殊族者处(止)。皆齐(斋)”的说法。这一习俗一直传承到今天。如今每逢夏至,在我国很多地区人们还会将新收获的农作物制成各具地方特色的食物,举行祭祖活动。如江苏的苏锡常地区,人们习惯以米麦粥祭祖, 或用麦粉调糊糊,摊成薄饼烤熟食用。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称为“夏至饼”。 广东的一些地方会用荔枝祭祖。而在浙江东阳,人们除了祭祀祖先,还要祭祀土地神,将草标插在田间,摆上各类酒肉祭祀,当地人称之为“祭田婆”。

“夏至饼”

二、夏至的饮食节俗

说道夏至的饮食,民谚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可见吃面条是夏至最为知名的饮食节俗。实际上,夏至吃面只是我国华北地区的饮食节俗。前引《帝京岁时纪胜》载:“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乃都门之美品”,可见这一习俗最早是在北京兴起,后来扩散到了华北的天津、山东等地。

夏至凉面,各地有不同做法

而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夏至这天与端午一样,是要吃粽子的。这一习俗的起源可要比吃面条早得多了。成书于南朝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夏至节日食粽”的记载。而《太平御览》中更是详细的解释说:“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以粟(果)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而到了唐朝,在夏至这天除了吃粽子,还流行吃烤鹅。大诗人白居易有《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一诗,其中就有“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当然,这也可能是当时江南地区的地方性食俗。

很多地方夏至一样要吃粽子

有人以夏至日吃粽子为由,认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