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塔利班与阿富汗塔利班有什么区别?阿富汗和塔利班为什么在中国谈
发布时间: 2023-07-06

巴基斯坦塔利班与阿富汗塔利班有什么区别

  1、阿富汗塔利班
  阿富汗虽然只有约2900万(2012年8月)人口,却有20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各民族又分为若干个大部族或集团,下面又分成众多的小部族或家族世系。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各部族间相互隔绝,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部族的内部事务由各自的首领管理,而且大多数部族拥有自己的武装,矛盾错综复杂。普什图族是阿最大的民族。在过去的200多年里,普什图族在阿军事、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普什图族与非普什图族之间的矛盾一直是阿主要的民族矛盾。
  阿富汗武装派别塔利班 (Taliban) 在普什图语中是“宗教学生”的意思,也称“学生军”,因此,“塔利班”又被称为伊斯兰学生运动武装,其骨干成员多来自宗教学校或受过培训的阿富汗普什图族难民。
  塔利班是1994年8月在阿内战不休、派系割据的背景下诞生的,代表普什图族的利益,属伊斯兰教逊尼派,信奉原教旨主义,致力于建立“世界上最纯粹的伊斯兰国家”。由于塔利班当初提出铲除军阀、建立和平稳定的伊斯兰政府的主张,很快赢得阿富汗人、特别是普什图族人(占国内总人口40%)的拥护。塔利班成立时只有800多人,之后迅速壮大,在战场上取得节节胜利。1996年9月27日,塔利班武装攻占首都喀布尔,并成立了临时政府接管政权。
  联合国安理会1999年通过第1267号决议,成立联合国安理会制裁“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委员会,在这一制裁机制下,“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制裁目标被列入同一个制裁名单。2011年6月,安理会通过两份决议,决定对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分别进行制裁。安理会认为,阿富汗局势仍然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但其安全形势已经发生变化,一些塔利班成员已同阿富汗政府和解,摒弃了“基地”组织的恐怖主义意识形态,支持和平解决当前阿富汗国内的冲突。
  2001年“9·11”事件后,美军进入阿富汗,推翻塔利班政权。随后,美军与当地武装的冲突及引发的各种暴力事件不断。仅从2007年1月至7月,阿富汗境内各类暴力事件就已造成近3000人死亡。
  2011年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深夜宣布,美军当天在巴基斯坦境内采取行动,击毙“基地”组织头号人物奥萨马·本·拉丹。
  2013年1月7日,巴基斯坦塔利班任命毛拉法兹卢拉担任新的首领。
  2014年2月6日,巴基斯坦政府与巴基斯坦塔利班伊斯兰堡举行初步对话,就停止一切“暴力行为”、推动和平进程达成共识。
  2014年9月29日,阿富汗总统阿什拉夫·加尼在就职讲话中表示,希望塔利班等武装组织顾全大局、放下武器,参与到阿富汗和平进程中来。
  2、巴基斯坦塔利班
  巴基斯坦塔利班运动是制造诸多恐怖袭击事件的伊斯兰主要暴力团体之一。该组织2007年开始效忠“基地”组织,以自杀式袭击为主的攻击自2007年以来造成巴基斯坦近6000人死亡。
  巴基斯坦历任政府曾和巴基斯坦塔利班运动达成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的西北部落据点区的局部和平协定。叛乱武装每次都借此重新恢复生机,随后破坏停火协议。
  巴基斯坦塔利班创始人是贝图拉·马哈苏德,2009年8月贝图拉·马哈苏德死于美军无人机空袭。
  巴基斯坦境内的塔利班的“活动地盘”主要是联邦部落直辖区和西北边境省内的部落区。
  最初,贝图拉·马哈苏德领导的武装力量只是阿富汗塔利班的分支机构。
  2001年阿富汗塔利班政权被推翻后,贝图拉·马哈苏德回到巴基斯坦的部落地区,自称要绝对效忠于阿富汗塔利班,并招兵买马,袭击政府军。
  2005年,贝图拉·马哈苏德答应了政府提出的协议,承诺不再庇护“基地”成员和塔利班分子,换取了南瓦基里斯坦地区的管理权,暗地里在发展武装力量。
  2007年底,贝图拉·马哈苏德自立门户,成立了“巴基斯坦塔利班运动”,逐渐开始和阿富汗塔利班“平起平坐”,直接和“基地”组织联系,获得“基地”的全天候资助。和要求“建立伊斯兰国家”的斯瓦特山谷塔利班不同,马哈苏德从一开始就叫嚣着要把“美国人打出去”。
  2010年9月1日,美国政府正式将巴基斯坦塔利班运动列入境外恐怖组织名单,禁止美国公民向它提供资金和物质支持,冻结这一组织及其头目在美国管辖范围内的资产。
  2011年7月5日,加拿大政府认定巴基斯坦塔利班运动(TTP)为恐怖组织,在加拿大生活的民众和海外的加拿大人都不得“同巴基斯坦塔利班所拥有或控制的资产有牵连”,也不得“参加、资助巴基斯坦塔利班的活动或提供任何便利”。
  在英美情报部门的眼里,拜亚图拉·马哈苏德是比“恐怖大亨”本·拉登还危险的人物。在美国国务院的网站上,对马哈苏德悬赏奖金高达500万美元。这个“娃娃脸,爱开玩笑”的中年男子是“巴基斯坦塔利班运动”的头号领导人,拥有至少1万名成员,活跃在部落直辖区的南北瓦基里斯坦地区,被怀疑是暗杀巴前总理贝·布托、袭击白沙瓦美国总领事馆、制造伊斯兰堡酒店爆炸案等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的主谋。
  和斯瓦特山谷塔利班相比,马哈苏德的武装组织和阿富汗塔利班的联系更为密切。
  2010年1月,一架美军无人机向巴基斯坦北瓦济里斯坦地区发射两枚导弹,致死至少10人。之后就传出哈基穆拉·马哈苏德被炸死的消息。
  阿富汗塔利班专门攻击国外在阿军事基地,巴基斯坦塔利班主要攻击巴基斯坦政府,阿富汗塔利班势力大的多,控制了阿富汗首都,而巴基斯坦只能打游击战。二者同一个梦想,同一个信仰,就是建立伊斯兰教国家,属盟友关系。
  3、阿富汗塔利班谴责巴基斯坦塔利班校园屠杀事件
  巴基斯坦塔利班校园屠杀致141人丧生,国际社会一致谴责,其中也出现了一个“意外”的谴责者。阿富汗塔利班17日晨发表声明与袭击案划清界线:“对包括妇女儿童在内无辜者的国际屠杀违反了伊斯兰原则。”巴塔原是阿富汗塔利班分支,壮大后自立门户。

阿富汗和塔利班为什么在中国谈判

因为中国是是亚洲国家,同时并没有压制过阿富汗与塔利班,在一个就是中国在他们眼中的形象是可信任的并具有影响力的大国(说白了就是在中国的地盘上谈判,两方谁也不敢来暗的,也不怕美国和北约搞偷袭)

朝韩局势!

3、我国周边关系

     4、周边关系引起的思考 

     近来,中国周边多个地缘方向滋生变局,一些国家政局出现动荡:

   在南亚,美国扩大阿富汗战争,阿选举“后遗症”严重,当选总统卡尔扎伊与“占领国”、“占领军”之间摩擦加剧。巴基斯坦重大恐怖袭击接二连三,印度安全部队遭反政府武装突袭,伤亡惨重。

   在东南亚,泰国政治继续“打摆子”,“红衫军”越闹越大,与政府“对决”的可能性增大。缅甸军政府急于在“大选”之前进一步“收拾”缅北少数民族地方武装,菲律宾选前角力升温。

   在东北亚,蒙古爆发反政府示威,朝鲜半岛局势扑朔迷离,日本鸠山政权民意支持率“跌跌不休”。

   在西亚,美国加紧从伊拉克“撤军”,而伊国内恐怖袭击不时升级。伊朗选举“后遗症”未消,伊朗核问题即将面临“摊牌”。

   周边国家政局动荡趋于普遍化与常态化,“病症”大致有三:

   一是所谓“成熟民主国家”的周期性“折腾”,政局动荡具有暂时性与可控性,如日本、韩国、印度等。

   二是所谓“转型国家”的“阵痛”与“反复”,政局动荡具有中期性、常态性与较大的不确定性。其多处新旧体制转轨期,由于“民主”体制不健全、“移植”民主“水土不服”、旧体制惯性强大、军方与财阀等既得利益集团长期坐大等,致使腐败滋生、当局缺乏权威性,乃至不时发生政变与“倒退”,周边国家政局动荡多属此类。其中,中亚的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等五个“斯坦”均系从“前苏联”解体而来,体制上不同程度带有“前苏联”痕迹,哈、塔、乌三国政权“新老代际问题”突出,土新总统尚在摸索。而吉尔吉斯斯坦自从2005年在西方大国策动下爆发“颜色革命”以来,“复制”西方“民主”,“革命后遗症”不断发作。

   三是所谓“地缘支点”国家的政局“波动”乃至“震动”,包括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缅甸与朝鲜,这五个国家均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西方又将其界定为所谓的“问题国家”,认为其政局演变具有长期性、突发性与高度不确定性。

   统观周边国家政局动荡,究其根源,内因是主要的,但外因也不可忽视。

   首先,国内政治日趋“两极化”与深陷“民主困境”。周边多个国家均已形成以两大主要政党为首的“两大阵营”和朝野对峙僵局,如泰国的“保守派”与“亲他信”势力等,对立双方分庭抗礼、长期相持不下,以致政争不已。而“民主化”更使得周边一些国家政府权威下降,“政治生态”呈现为“弱政府、强社会”的失衡状态,反对派力量壮大,非政府组织活跃,反政府活动盛行,“街头政治”司空见惯,内耗不止。

  其次,国内经济社会分化严重,国际金融危机激化社会矛盾。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矛盾趋于尖锐,各种弱势群体以暴力或非暴力手段激烈抗争。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周边国家经济发展,致使经济大幅下滑、失业问题严重、社会动荡加剧。吉尔吉斯斯坦此次政局动荡,其主要原因就是经济发展出了问题。

   再者,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势力与部族民族矛盾作祟。西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