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出现的四点原因,每一点读完,都对后世有很强的借鉴意
发布时间: 2023-07-06

1漫长的华夏历史中,大多数都处在灾难,剥削之中。只要极少数的时代人民生活比较富足,社会制度比较完善,人们得以安居乐业,史学家们把这一时期称之为盛世。能够被称为盛世的朝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有可怜的四次。它们分别是汉之文景之治,唐之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最后一个清朝人建立的康雍乾盛世。

康雍乾盛世作为封建时代最后一个盛世,它时间跨度最久,前后历经三代君王长达百余年的时间。盛世可遇不可求,作为千百年来无数封建统治者和其治下百姓最大的期盼,它的出现除了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外,更多的是多方面复杂因素集结在一起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当然,康雍乾盛世的出现离不开以下四点主要原因。

康熙皇帝

第一,父祖两代人奠定的基业。是人都会有缺点,帝王也概莫能外,寻常百姓犯点小错误,顶多就是连累其家人。一旦权力通天的君王任由性子去治理国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权力缺少监督,再加上古代君王能力平庸者远多于能力超群的帝王,所以人治时代的中国往往是多灾多难。

历史的功绩不是加减法那么简单,我们常说守业更比创业难,即使遇到开国初期几个能力超群的帝王,也同样抵消不了中后期那些昏庸君王对帝国的伤害。如明朝的崇祯皇帝,虽然是个较为开明的君王,但是他作为末世之君,依然改变不了明朝将亡的颓败局面。

作为把康雍乾盛世推向顶峰的乾隆皇帝弘历,能够以少数民族的统治者身份,建立起超一流的封建盛世王朝,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一,清王朝一改汉人立嫡立长的继承人制度,逐渐以择优立储的原则代替之。其二,爱新觉罗家族连续三代帝王的综合素质,起到了关键主导因素。一般王朝能遇到一个开明的君王统治帝国六十年已经是万幸了,更别说像清王朝这样,康雍乾三代人共计130余年的英明统治时间了。

后世把乾隆皇帝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幸运的帝王,也不是不无道理。他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登上政治最高舞台,和其它“苦命”帝王不同的是,乾隆皇帝继承的可是唾手可得盛世。皇爷爷康熙和皇父雍正在制度上实现了摊丁入亩、养廉银、密折制度、军机处等一系列跨越前人的制度的创新,为乾隆皇帝弘历精心铺设了驶往全盛的轨道。乾隆本身是实干家而并非思想家,事实上,乾隆一朝的内政外交大方针,一秉父祖遗轨,并没有大的制度创新。只不过他出色的实践能力使这些大政方针落实得恰到好处。

乾隆皇帝

2第二,乾隆的勤政。清王朝以少数民族的身份统治了华夏接近三百余年,这其中少不了爱新觉罗家族优良的素质,成功的教育,和对我约束的砥砺。尤其是作为康乾盛世巅峰的缔造者,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盛世帝王乾隆皇帝,在其当政初年,就谨记皇爷爷康熙的厚望。所以登基执政之初就养成了:诸事有恒的优良品质。乾隆皇帝不仅政治变现出色,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长寿的帝王之一。这主要得益于其如钟表般的作息规律。清代著名史学家赵冀就在其著作中,对乾隆皇帝的作息规律有着详细的记录:

皇帝每天早上都在卯时(六点钟)出宫……从寝宫出来,每过一道门,就放一声爆竹。我们在直舍值日,听到爆竹从远到近,就知道圣驾到了乾清宫。冬天的这个时候,蜡烛还要再烧一寸多,天才大亮。我们十多个人值班,五六天轮一个早班,已经觉得很累了。谁知道皇帝天天如此。这还是平时。当西陲用兵之时,如果有军报到了,虽然是夜半时分也必然亲自览阅,然后召集军机大臣到前面指示机宜,动辄千百余言。我那时负责撰拟文件,从起草到作成楷书进呈,有时需要一两个小时,皇上仍然披着衣服在等。(《檐曝杂记》卷一)

一个朝鲜人也记下了乾隆成了固定模式的起居:

卯时而起,进早膳,然后看文件,召见公卿大臣们讨论如何处理,一直到中午。晚膳后还要继续处理没看完的公文,或者读书写字作诗,一直到睡觉时分。

乾隆皇帝的这种好习惯,从他登基为帝开始,到离开这个世界的六十三年半的时间里,就从未改变过。这种良好的作息习惯,再加上满族人作为马背上生活的民族,自古就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所以乾隆皇帝能够成为古今最长寿的帝王之一,也就不足为怪了。

和之前的前朝统治者明朝相比,清朝的皇帝在勤政程度上和明朝确实不是一个等量级。中国历朝历代中,皇帝作为至高无上的人,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在出席重要会议上,都是大臣们早早先到,最后皇帝才姗姗来迟。可是到了清朝乾隆皇帝执政的时期,常出现相反的局面。如果有幸能够穿越到清朝,你就会发现多是皇帝托着下巴等着一干臣子前来早朝,这不是臣子们胆大妄为或者懒惰,是因为皇帝起床太早了。

清朝大臣

每当晨光熹微之时,清朝皇帝早已经完成复杂的梳洗程序,静坐在正大光明的宝座上。

经常是太监们焦急的出去看了好几次,大臣们“始云齐集”。皇帝等得不耐烦,只好“流连经史,坐以俟之”,看书来打发时间。以至于皇帝经常发火,降旨要求群臣提前上班:“凡朕御门听政,辨色而起。每遣人询问诸臣会齐集否。数次之后,始云齐集。即今日亦复如是。诸臣于御门奏事,尚且迟迟后期,则每日入署办事,更可想见。”又说:“近见各部奏事,率过辰而至巳(相当于今日晨七时至九时之间),朕昧爽而兴,惟流连经史,坐以俟之而已。此岂君臣交儆、勤于为治之义耶?”

看完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清朝皇帝的勤政是出了名的,果然名不虚传。不光平常皇帝办公怎么拼命,就连皇帝生病休息之时,依旧不忘带病办公。

史书记载,乾隆五年,皇帝身体抱恙,在召见大臣时,出现身体疲惫,又患伤风感冒,整天咳嗽不止的现象。这时御史朱续晫出于对皇帝的关心上奏折说道:

“请皇帝注意休息,这几天要减少工作量,“寡欲以养身,握要以图政,谨持大纲,保养精神”。不料乾隆并不领情,反而批评这名御史说,暑去寒来,气候变化,人身体不适应而生病乃经常之事,帝王也是常人,生病不能避免,“至于节一身之劳,遂将国家政务,不事躬亲,尚执要之名,而开丛脞之渐,则错缪已甚”。(《清高宗实录》)

勤劳执政的乾隆皇帝

3第三,乾隆所打造的高效率官僚队伍。除了皇帝的勤政以外,乾隆皇帝能够把康乾盛世推向巅峰,还少不了他“恩威并施,宽严相济”的执政手段。他凭借着早熟老辣的政治手段,把乾隆王朝数以万计的文武百官治理的井井有序,服服帖帖。和历史上其它的封建帝王不同的是,乾隆皇帝对于用人有着别样的政治法则,也就是:“务得有猷有为”。对于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乾隆皇帝一项是持鄙夷态度的。

乾隆皇帝的一身执政风格总结起来有宽——严——宽这几个转折。其中由宽到严的标志性事件,就是乾隆十三年,孝贤皇后的去世让皇帝患了“失心症”,开始对大清官场来了场政治旋风,众多政府高官受到牵连。其实,仔细品读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孝贤皇后的死只是导火索,真正引发皇帝震怒的实则是当时朝廷上的朋党之争。

为了打击分别以张廷玉,鄂尔泰为首的汉满两派的朋党之争,乾隆皇帝在打击朋党之时,不忘培育新生力量与旧势力抗衡。比如在乾隆十三年的政治风暴兴起之前,乾隆皇帝亲手提拔起来的讷亲就是一例。这个人虽然年轻,但凭借在前朝的做事干练有佳,一时间颇为被先皇雍正所赏识。雍正之后的乾隆皇帝也是继续重用他,并对其评价道:“讷亲向蒙皇考嘉奖,以为少年大臣中可以望其有成者。”乾隆皇帝对讷亲的的赏识不光是停留在语言上,在实际赏赐上,不可谓不丰厚切让人羡慕不已。乾隆即位后不久,就相继任命他为授镶白旗满洲都统、领侍卫内大臣、协办总理事务、进封一等公爵,一时权倾朝野,权力无二。

然而就是这样被乾隆一手提拔的朝廷新锐,也避免不了最后被杀的悲惨命运。前面我们说过了,乾隆十三年在清朝历史上可以算的上极为严苛的一年,在这一年我们已经说过了,乾隆皇帝借着孝贤皇后的死,对官场发起了一场大的地震。在无数被杀的高官中,也有被之前宠上天的讷亲。讷亲这个倒霉鬼虽然在之前恩宠无二。但是在攻打大小金川问题上,让朝廷颜面尽失。皇帝直接大动干戈,直接赐了这个外甥一把遏必隆刀,让他自我了断了人世。

傅恒

随着自己一手提拔的讷亲又被自己亲手毁灭之后,乾隆皇帝还需要急需培养自己的新生势力,这次他选的不是别人,正是前面提到的孝贤皇后富察的亲弟弟,也就是乾隆的小舅子傅恒。乾隆五年,此人还不过是个凭借祖上荣光在皇宫中担任简单的蓝翎侍卫。未曾想到,仅仅两年之后,也就是乾隆七年傅恒直接一飞冲天,直接被皇帝提拔为军机首席大臣。

我们要清楚的是,此时的傅恒才年仅25岁,升迁速度之快,职位之高,就连乾隆后期宠信的权臣和珅也是望尘莫及。傅恒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年轻的"宰辅".。不光如此,乾隆还以火箭速度提拔了舒赫德、兆惠等满族才俊,并且陆续任命汪由敦、刘统勋(刘墉父亲,既宰相刘罗锅)、梁诗正、于敏中等汉族官员入主中枢, 从而真正建立起了自己的班底。

彼年,人生才三十出头的乾隆皇帝,从25岁走上政治舞台开始到现如今,在政治上准确的来说还是个新手。但是他用人的手段不得不叫人钦佩。现如今的职场上,老人就是香饽饽,因为和新人比起来,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经验更加熟练娴熟,能最大效率的为公司办好事情。

这已经形成管理,在管理者看来年轻人往往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那种。但是乾隆帝却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在他看来年轻人在用人做事的原则上,往往更加具有创新性。乾隆皇帝的独特眼光,让他在执政初期就选拔了一批青年才俊。

富察.皇后

这其中比如就有他的小舅子傅恒,本人除了沾了姐姐富察皇后的光,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