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夺嫡:大多结局悲惨,太子胤礽被两立两废,胤禛最终登上皇
发布时间: 2023-07-17

康熙一生子嗣众多,儿子有35个之多,女儿有20个之多,但这其中能对皇位争上一争的只有九位皇子。康熙的儿子众多,固然不用像他的父皇顺治帝那样选择的机会不多,但选择太多有时候也是一个幸福的烦恼。康熙为了太子的人选斟酌思量了许久,最后的结局却并不完美,比如日后爆发的极为惨烈的九子夺嫡。

康熙

九子夺嫡的主角们分别是大阿哥胤禔(ti)、二阿哥胤礽(reng)、三阿哥胤祉(zhi)、四阿哥胤禛(zhen)、八阿哥胤禩(si)、九阿哥胤禟(tang)、十阿哥胤䄉(e)、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祯(zhen)。

康熙实在是太能干了,做了61年的皇帝,要说没有人觊觎皇位,这是不可能的。康熙这九个儿子,表明上你是哥哥我是弟弟,看起来兄弟情深,实际上勾心斗角、各怀鬼胎,都在为太子之位摩拳擦掌,他们有的结党营私,有的特立独行,有的韬光养晦,有的锋芒毕露,在入主东宫的道路上粉墨登场,好不热闹。

兄弟阋墙、明争暗斗

在清朝初期,满清与中原不同,太子之位不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是“有德者即登大位”,但是这个“有德”的判断标准却非常模糊,也正因为如此,各个皇子都认为自己也有德呀,太子之位也可以争上一争,九子夺嫡也慢慢拉开了帷幕。

太子之位的你争我夺的过程中,二阿哥胤礽的太子之路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这位阿哥做了近40年的太子,最后也没能荣登大宝。二阿哥胤礽虽然在1岁时就被康熙指定为了太子,没想到康熙开启的超长待机模式,让这种幸运在漫长的等待中消失殆尽,他反而变成了一个尴尬的存在,看着其他皇子羽翼日渐丰满,有了可以与自己一战的实力,二阿哥胤礽越发焦急,九子夺嫡中昏招频出,导致了后来两废两立的悲剧。

下面就来着重讲讲二阿哥胤礽的悲剧人生。

胤礽

二阿哥胤礽有一个哥哥,就是大阿哥胤禔,但胤禔的母亲身份地位低下,再加上他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康熙对这位皇子的感情不是很深厚。胤礽就不同了,他的母亲被康熙恩宠有加,两人的感情也是极好的,为了让她安心离世,康熙就立了她的儿子胤礽为太子。

康熙立太子看似轻率,实则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康熙早年的亲征之路并不顺畅,见惯了刀光血影,加上对历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清楚有太多的皇子死于皇位之争上,为了不让儿子们争得头破血流、自相残杀,这才早早确立了太子之位,然而最后的结局却是事与愿违。

初立太子时,康熙对小太子胤礽是很满意的,因为康熙深爱着胤礽的母亲,可惜这个女人红颜薄命,爱屋及乌,康熙就把这份情义给到了胤礽身上,将胤礽视为自己的掌上明珠,并由他亲自照看这个儿子,教他读书习字,看着他一天天成长,胤礽也确实出落得英姿勃发、一表人才。康熙还在畅春园的西边给胤礽单独修建了一个小园林,供他赏玩,康熙对胤礽的爱子之情表露无遗。

太子之位,那就是储君之选,自然吸引了一干大臣,围绕在太子跟前,为以后的仕途做铺垫,再加上胤礽的家族势力,他的外祖父是领侍卫内大臣,外叔公索尔图是当朝大学士兼当朝宰相兼领侍卫内大臣,这些人聚集起啦给太子出谋划策,他们构成了太子党的重要势力。

太子胤礽长大后,他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吃过父辈吃过的苦,从小就锦衣玉食,胤礽慢慢变得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再加上自己的太子地位,胤礽更是有恃无恐、放纵任性,身上的傲气与惰性慢慢就显露出来了,他的为所欲为、一举一动都被关注着,皇子们就等着他犯错好被拉下太子之位,所有的一切都逃不开康熙的眼睛,他在观察着。

正所谓一入宫门深似海,无情最是帝王家。皇上终究是皇上,是这个王朝的执权柄者,更何况这个人还是康熙。

很快康熙与胤礽之间出现了第一道裂痕。那一年,葛尔丹祸乱再起,为了安抚葛尔丹,康熙曾经把最心爱的一个女儿远嫁葛尔丹,然而葛尔丹的野心已经越来越大,康熙只好御驾亲征,讨伐自己的女婿和女儿。

战争加上内心的伤痛,康熙十分怀念亲人的陪伴,于是就召胤礽到行宫来陪伴,康熙的心思细腻,看着胤礽在陪伴自己时的无动于衷,康熙感到很伤心,对这个儿子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接下来陪伴康熙的日子里,胤礽的表现实在差强人意,他连装一装很在乎康熙都做不到,父子之间的亲密荡然无存。

康熙虽然贵为皇帝,但他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也需要亲人的陪伴,他也希望儿女能承欢膝下,这个要求并不过分,而胤礽却每每让康熙失望。

有一次,康熙出游的时候带上了自己最爱的小儿子胤祄(xie),这个儿子是康熙老来得子,康熙很是疼爱这个小儿子,结果由于当时的天气恶劣,胤祄年龄尚小,在出游途中得病,康熙召太医用了各种方法都没能留住他,康熙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不已,此后再无游玩的心思。

最让康熙难过的是,皇子们对胤祄生病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关心,康熙感到了人心的凉薄,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淡了,取而代之的是对皇位的野心。康熙对儿子们十分失望,尤其是太子胤礽,身为太子更应该以身作则关心弟弟,胤礽却无动于衷。

胤祄死后,康熙像变了个人似的,喜怒无常,搞得皇子们内心惶恐。胤礽被康熙骂了之后,他也察觉到康熙对自己的不满与失望,感觉康熙就要把自己的太子之位拿走,就更加焦虑不安了。在紧张的情绪下,胤礽便派了自己的心腹去观察康熙的起居,有时候他自己也会跑到康熙的宫殿前观察动静,可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走漏了。

想想也是,康熙子嗣众多,觊觎太子之位的皇子不在少数,都巴不得你犯错呀,逮到这个机会可不能白白放过,于是消息就这样进了康熙的耳朵。康熙得知消息后大为光火,接着便召集了一群侍卫,将太子和皇子们招来,当着大臣们的面,痛骂胤礽是个无情无义的东西。

说实话,胤礽确实不是个做太子的料,无奈人家背景实在厉害,加上太子的特殊地位,胤礽的性情变得骄纵任性、暴戾乖张,对于那些惹他不高兴的臣民非打即骂,他的手下也养成了仗势欺人的习惯,经常性地与人发生冲突,常常对他人敲诈勒索,这些恶行终于让康熙忍无可忍,狠下心来废除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并昭告天下。

胤礽的一生如果就这样结束的话,这个故事的精彩程度就要打个折扣。天无绝人之路,太子就像是个交通枢纽,各种势力盘根错节,多方利益汇集在此处。在废除太子不久,三阿哥胤祉就爆出了一个大瓜,真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胤祉揭发了大阿哥胤禔行为反常,说胤礽的种种荒唐举动都是被大阿哥胤禔操纵才犯下,太子被大阿哥胤禔用巫术控制这才犯下大错,说胤禔才是幕后黑手,这事弄得朝野震动,康熙下令彻查此事,结果发现“魇胜“的工具,胤禔也因此失去了争夺太子之位的资格。

没想到啊没想到,自己的儿子为了一个太子之位无所不用其极,兄弟之间勾心斗角,互相算计,甚至连兄弟的性命都可以不在乎,康熙始终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虽然胤礽是个昏庸的太子,但与胤禔的小人行径相比,康熙还是难以忍受胤禔的手段,最后就将胤禔幽禁起来,严加看守。

胤禔

不管怎么说,胤礽到底是不是真的被巫术操纵,这个事件也为胤礽带来了转机。康熙处置完胤禔之后就召见了胤礽,问了胤礽以前的所作所为,胤礽都借坡下驴的说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康熙也觉得当初废除太子比较仓促,就萌生了复立太子的念头,太子党们闻风而动纷纷进言,为胤礽说好话,于是乎胤礽又坐上了太子之位。

再次入主东宫后,胤礽全然不知道康熙的良苦用心,本性逐渐暴露了出来,开始我行我素、骄傲跋扈,在复立太子之后,更加觉得自己的地位固若金汤,以太子为首的大臣们接着为他出谋划策。

在康熙60岁左右的时候,以四阿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的势力已经不容小觑,胤礽也感觉到了来自两位弟弟的压力,内心的焦虑在加上对皇位的野心,胤礽萌生出了逼宫的想法,不料胤礽的一举一动康熙了如指掌,密探时刻监视着东宫。康熙走过了大风大浪,制服太子还不是手到擒来,对于胤礽的不知悔改,康熙这次算是彻底失望了,胤礽再度被废,成了历史上唯一一个两立两废的太子。

大阿哥胤禔被踢出局,太子胤礽被废,太子之位出现空缺,各方势力又在蠢蠢欲动了,该三阿哥胤祉出场了。

胤祉

胤祉的母亲同胤禔的母亲一样地位并不高,但康熙却对这个儿子感到十分欣慰。胤祉是个聪颖好学的皇子,写的一手好字,文采也不错,时常能得到康熙的赞扬,这些赞扬使得胤祉误以为康熙有意传位给自己,虽然表面上热爱琴棋书画,看起来与世无争,实际上内心对太子之位的野心并不小,在太子胤礽被废后就揭发过大阿哥胤禔,本以为太子胤礽被废再无复立可能,再把大阿哥胤禔拉下马,如意算盘打的叮当响,可惜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也许在康熙眼里,胤祉舞文弄墨还可以,根本没有让他做太子的打算,他领会错了康熙的意思,这也注定了他的悲剧。

康熙做了61年的皇帝,他的儿子们也你争我夺了几十年。在废除太子之后,康熙以为各位皇子之间的矛盾可以消失不见,结果却事与愿违,皇子之间的争斗从未停止,即使表面兄弟和睦,实际上却暗流涌动。

康熙的第八个儿子胤禩也是这场夺嫡之战中的重要人物,由于胤禩的母亲同样出生卑微,没有资格照料自己的儿子,胤禩自小便跟着大阿哥的母亲惠妃一起生活。没有强大的背景,再加上寄人篱下的生活,胤禩从小就忍辱负重,努力学习文武知识,只为能够得到康熙青眼相看。

胤禩

胤禩深知自己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早年的生活使得他精于人情世故,与诸多大臣和谐相处,不像胤礽那样骄横跋扈,所以深得百官心意,好评如潮啊。在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