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心得体会(儒家要求“立德立功立言”,属不属于一种信仰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儒家要求“立德立功立言”,属不属于一种信仰

“立德、立功、立言”称之为三不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回答了人怎样才能做到“不朽”的问题。信仰,关乎人生的终极追问,既,从哪里来,到那里去。“不朽”本质解答的就是到那里去的问题。因此,他当然是中国人的信仰。对于“三立”,儒家虽然解释和提倡的较多,三立,也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但“三立”的文化意含,在现实的理解上,并不一定百分百是“儒家信仰”,它只能是“中国人的信仰”。既使是在今天,立德,立功,立言以追求不朽的精神,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依然不过时。

立德、立功,立言的说法,出自《左传 襄公二十四年》,当时鲁国的叔孙豹出使晋国,与晋国的范宣子就人怎样才能不朽展开了讨论。范宣子说,晋国的祖先,在夏商周三代都是贵族,他认为,一个家族,可以绵延几百年,上千年,这就是所谓的不朽。叔孙豹认为,这不算是不朽,只能算是“世禄”。对于不朽,他是这样说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唐代孔颖达对此的解释是:“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恶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这就是所谓的三立:立德,立功,立言。

我之所以说,三立,是中国文化信仰,不全是儒家信仰,道理很简单。我们知道,儒家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当叔孙豹提出三不朽思想的时候,孔子还是个学龄前儿童。儒家的“三不朽”只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儒家在继承前人思想的时候,是做过改造的。“三不朽”中,和“德”“功”“言”三个方面,不是平行的。太上是德,其次是功,再次是言。也就是说,三立中,以德为先,有德必有功,有功必有言。是这样的一个逻辑。这个逻辑的背后还是“内圣外王”。“内圣外王”的思想,不仅仅是儒家的观点,道家也同样。

道家与儒家哲学是有所不同的。在基本理论范畴上,道家的建构是:道、德、仁、义、礼。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其中的道是自然规律,德是做为主体的人要遵守自然规律,而仁与义,是德的具体方面,礼是行为的规范。从“道”到“礼”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少,越来越具体。这是老子的道家。

儒家的建构与之不同,鲁迅先生在批判封建文化的《狂人日记》中说,打开历史,在仁义道德的缝隙中,看到了吃人。鲁迅是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他的眼光自然是准的。儒家思想,讲的是“仁义道德”,仁和义,是高于道和德的。也就是说,不符合仁义的道,儒家不认为是道,不符合仁义的德,也不是德。这就把道德的范畴缩少了。因此,造成了儒家思想内在矛盾。

“从内圣外王”的角度来看,道家的理论更科学合理。只有做事合乎道,才算是有德,而儒家认为,只有做事符合礼,不违仁,才算是有德。比如刘邦许多做派不符合儒家之道,但刘邦能打下天下,一定是符合了某种规律,这就是道。

儒家的思想,后来成为官方的政治思想。我们可以从政治上对于三不朽的具体操作中,看出后世儒家与古代思想的不同。比如,皇帝庙号,祖有功,宗有德。这时,功的地位,已经在德之前了。这就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宋明之后,儒家完全沦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儒家的知识分子,只能在现实政治的锅里舀点汤喝。于是,立德立功,与他们的关系就很少了。他们的不朽之道,只剩下立言一条了。明清之时,战场立功的,可以封公封爵,而文人取得富贵的路子就很窄了。但是,立德,立功,立言,依然是知识分子和读书人的毕生追求。

因为儒家思想把三不朽的秩序打乱了。使得“内圣外王”的政治哲学在事实上变成了“外王内圣”。一个智力和能力都一般的人,接了上代人的班,当了领导,于是,他也就成了圣人。这种秩序的颠倒,成了中国封建制度最后灭亡的内在原因。

但三不朽的思想,,现在依然不过时。立德,是通过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立功,是在立德修身的基础之上,有了能力之后,在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立言,是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于后世,使子孙后代在祖先的思想滋养下,生活的更好。一个人,只要在这三个方面做到任何一点,就可以流芳千古,成为不朽了。

追求精神的不朽,这确实是中国人的一种信仰。如果有一天中国人不信这个了。只相信金钱和权力了。那还能算是中国人吗?

有信仰是一种什么感觉

心中有信仰,前行有方向,脚下有力量,做人有尊严,做事有底线。一个人没信仰,盲目失从无希望,甚至误入歧途走邪道。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哺育我成长,一生虽没做出大贡献,光荣在党50年,党在我心中,永远跟党走,牢记党的宗旨,为实现中国梦和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身边有信佛的朋友,是什么样的感受

邻居姐姐,今年56岁,经常扫楼道,不是只扫自己家门口的,而是从七楼一直扫到一楼门外,她家住二楼,门口放了好几把笤帚,就是准备扫楼道的。

她每次都是先撒上水,再扫,偶尔也放点84消毒液,所以我们楼房经常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味,好处就是夏天不仅楼道干净而且很少有苍蝇蚊子。

她打扮的特别朴素,身上的衣服都是很多年前的,头发也是随意的在脑后一拢,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的。

可是新年里给寺庙送去了两车大白菜,一车土豆,还有茄子和大豆腐,五十多斤花生米,姐姐说出家人不吃荤,花生米油炸一下过年吃特别香,让老师傅们都吃点。

姐姐平时上班,休息就去寺庙做义工,有时还要在家带吃的过去,她老公也经常去寺庙帮工,桌椅板凳坏了都是他修理的。

她家里的兄弟姐妹谁家有难处她都要帮一把,给他们拿钱,帮着干活,自己舍不得吃的都给他们送去。

过年她也不吃荤腥,初一的饺子她吃大豆腐馅的,就是把大豆腐切碎,用大豆油炒一下,变成金黄色的小颗粒,然后加点海米,放点粉丝一包就可以了,一直到二月份以后逐渐才吃荤腥,姐姐说正月里吃素管一年。

一般人可做不到正月里不吃荤,因为谁家都是大鱼大肉的,桌上都是排骨,炖鸡,炖鱼的,她就能坚持看到也不馋,只吃盘子里的素菜。

每个星期日我们这里都有去寺庙的免费班车,我也和姐姐去过几次,寺庙很庄严,人们都很虔诚,不知道为什么,觉得那里的斋饭特别好吃。

姐姐吃斋念佛也有了回报,儿子考上了国防科技大学,现在每年都有奖学金。

姐姐每天都是笑呵呵的,她说自己没愁事儿,只要心里念着菩萨就会觉得舒服。

我的感受就是,学佛的人都有一颗为别人着想的心,凡事不计较,大度,当然回报也很大。

为什么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缺乏信仰

姚宇:问这问题本身就说明提问者不知传统文化是什么!而信仰和传统文化是两码子事儿!和解?试问谁会闲的对毛笔字产生信仰!对民俗有信仰!对传统图案顶礼膜拜!这调调可笑而滑稽!说句挤兑人的话:能提这问题是不是上厕所时候憋出来的?易中天说中国文化是实用型文化,没错!而且实用型是我们的文化核心价值!不如此中华不可能传承至今,不如此我们必臃肿不堪!为什么这么说?试想一个绵延了几千年没有断绝的文明,每个时代会产生多少文化?每种文化又会有多少自身的演变?正所谓千变万化!但我们应该知道,每一种文化的生成都是由着它那个时代人的需求的,当时代变了,需求也就变了,文化自然也就变了。这就是“实用”的本质。这里没有信仰什么事儿,是个纯技术性问题。

我的“太极道”是研究武术做武术专题的打个比方:青铜兵器过渡钢铁兵器时,青铜兵器会被汉帝国毫不留情的抛弃。当热兵器时代来临时冷兵器会迅速推出战场。这是个残酷的事实。大清朝挥舞长矛冲锋时绝不是因为对文化的信仰和情怀,只能算是封闭的疫症而已!

综上似乎讲实用是有贬义的,非也!实用并不代表抛弃,而是选择机制。所谓优胜劣汰!好的留下来,传下去。不会丢而且代代相传永不断决。比如:天干地支,四时节气。这是已知的中国文化在没有文字时就有的经典。清明节下着雨不去上坟的不多吧?春节不团圆的也是少数!出题者担心毛笔字以后没人写了,我觉得这纯属多余。你担心的这事儿自打有了毛笔字到今天就没一天断过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