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伯格道德阶段理论是什么?科尔伯格在德育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有哪些如何评价他的道德认知发展理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科尔伯格道德阶段理论是什么

这一知识点在历年教师招聘考试中曾多次考察,考察形式以客观题为主,即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形式出现。出题角度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侧重识记类考查,二是侧重理解类考查,尤其是儿童道德发展各阶段特点的理解。

(一)道德两难故事法

道德两难故事是指在一个故事中提出两个相互冲突而难以抉择价值问题,让儿童听完故事后,回答一系列的问题,以此判断其道德发展的水平。在科尔伯格采用的“道德两难故事法”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兹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兹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二)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0~9岁)

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对权威的外在服从。这一水平包括2个阶段。

水平二:习俗水平(9~15岁)

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能注意到社会期望,着眼于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这一水平包括2个阶段。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这一水平包括2个阶段。

易混淆点一: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VS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科尔伯格在德育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有哪些如何评价他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阶段理论”在道德教育领域中具有切实深远的意义,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文章就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结合我国德育工作展开现状进行了反思和对比,以期对一线的德育实践工作有所借鉴。
【关键词】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现代德育;启示
美国现代教育家及心理学家科尔伯格作为当代最为著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之一,在大体上继承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亲自对儿童行为的研究和道德认知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时至今日,该理论依然被很多学校和德育工作者所采用。其中“三水平六阶段”的论述,是其在认知理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贡献。本文通过对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分析与整理,结合现代学校的德育工作进展的实际情况,试图探析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反思与启示。
科尔伯格理论的思想来源及内涵
思想来源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主要是建立在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学术观点之上的。皮亚杰的学术观点从头至尾都贯穿着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通往‘自律’的过程”。所谓“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而“自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皮亚杰将品德的发展即道德品质的发展仅仅归于道德判断这一个方面,显而易见存在局限性。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从道德判断能力的角度切入,研究儿童道德水平的发展,也是皮亚杰学术观点的一个先进之处。科尔伯格继承皮亚杰学术观点特点的同时,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探索,提出了自己的道德发展理论。
有学者称科尔伯格的理论思想来源十分丰富,包含了诸多宏大的理论,其中包括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产婆术”,柏拉图的“公正至上原则”,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康德的道德学说“道德自律原则”,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涂尔干的“团体和集体意识”等。

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该怎么解释,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教师资格考试中的一个心理学常考点,一般会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察。因为科尔伯格把人的道德发展分为了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所以一般我们也把他的理论称之为“三水平六阶段”。

科尔伯格的研究方法叫“道德两难故事法”,其中最经典的一个故事是“汉斯偷药”。故事的主要情节为:汉斯的妻子得了重病,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够救她,而这种药只有一个药剂师能够配置出来,药价十分昂贵汉斯。

前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上的儿童已能辨识有关是非好坏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但他是从行动的物质后果或是能否引起快乐(如奖励、惩罚、博取欢心等)的角度,或是从提出这些要求的人们的权威方面去理解这些要求的。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行动的物质后果决定这一行动的好坏,不理会这些后果所涉及的人的意义或价值。他们凭自己的水平作出避免惩罚和无条件服从权威的决定,而不考虑惩罚或权威背后的道德准则。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关心的是置身于苦恼和避免痛苦、自由限制和忧虑。这个阶段相当于皮亚杰的“客观责任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三阶段六水平口诀是什么

口诀:惩罚功利前习俗,遵守法规好孩子,契约原则最后述。

柯尔伯格把道德认识划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三个不同的发展水平。每一水平又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共有六个阶段。关于阶段对应的年龄划分,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科尔伯格的研究方法:

科尔伯格的研究方法叫做“道德两难故事法”,其中最经典的一个故事是“汉斯偷药”。故事的主要情节为:汉斯的妻子得了重病,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够救她,而这种药只有一个药剂师能够配置出来,药价十分昂贵。汉斯想了很多办法都得不到这种药,他到处借钱也没有借到。

他哀求药剂师,药剂师也无动于衷。如果再得不到这种药,他的妻子便熬不过当天晚上了,于是汉斯想到了晚上去偷药。故事讲完以后,研究者会向被研究的儿童提出问题:汉斯该不该去偷药。处在不同的道德发展阶段的儿童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他们的理由便是研究者做出判断的依据。

科尔伯格在哪一章

第一章中。

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October 25, 1927–January 19, 1987)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心理学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评价

科尔伯格的理论和实践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掀起了美国70年代之后的“认知发展教育运动”。不可避免,科尔伯格的思想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在道德教育的老大难问题———即怎样从道德认知有效导致道德行为上,仍然存在较大困难。

但是,可以不夸张地说,他的思想和实践对道德教育学起到了部分奠基性的作用。在对他的大量悼念文章中,世界最权威的道德教育学术杂志《道德教育杂志》写道,他在道德教育实践和道德发展方面做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在这些他致力研究几十年的领域中,科尔伯格超出了同时代的所有人。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道德教育一直是摆在首位的,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在某些方面问题十分突出,这与我们的道德教育方法和研究水平有密切关系。研究科尔伯格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我们亟待提高的道德教育水平和急需改革的硬性灌输方法,具有较大的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