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为什么带一船老婆婆,究竟是什么原因?郑和七次下西洋,被称为航海家,他的航海知识是谁教授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郑和下西洋为什么带一船老婆婆,究竟是什么原因

谢友邀答。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由于远行航海,按民间的风俗,带女人航行不吉利,那郑和为什么带上一船老婆婆呢?


我想大概由于航行时间太长,官兵的鞋袜、衣服必须有人缝补。那时的鞋是布鞋,若是每人带上几双,估计装几船。这样,带上一船老婆婆,可减少了行囊,也不会发生男女关系。

郑和七次下西洋,被称为航海家,他的航海知识是谁教授的

中国航海技术,在宋代已经达到很高水准,包括造船工艺,从广东近年发掘的“南海一号”就可看出。包括有元一代,中国商人和船队,穿梭于太平洋、印度洋,与亚非各国进行贸易,今天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苏丹故宫珍存的元青花,很多是宋元两代海上运输过去的。所以,明代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对于中国人来说,根本不是难事。

朱棣耗费国力让郑和7下西洋,朱棣死后,郑和下场如何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的途中成祖朱棣驾崩,回国后他立刻接到新君明仁宗朱高炽的命令:罢停航海,郑和调任南京守备太监。于是有人说,郑和不受信任被降职了。

郑和原任内官监太监,是明朝宦官组织24监之一,其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内官太监的职权很大,宫中的一应器具采购打造,基础设施的营建修缮都归内官监,相当于外朝的工部。

南京守备太监则属于司礼监外派人员,负责南京的防卫,以及明孝陵的看护和修缮工作。

二者一对比,似乎郑和被降职了,很多人对此解释为两点:一是朱高炽推翻了朱棣的下西洋政策,二是郑和不受朱高炽信任而被降职了。

真的是这样吗?我认为不是。

首先,朱高炽罢停下西洋的意图无法定性,认为他是航海政策的反对者理由不充分。

大明朝除了郑和的七下西洋,其后还有王景弘的两下西洋,这九次远航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至今学术界都没有定论。

主流的说法是纯粹为了宣扬国威,顺便寻访朱允炆的下落,这种说法也让郑和下西洋一直没摆脱靡费国帑的舆论压力。

寻找朱允炆下落的猜测显然站不住脚,大炮打蚊子,朱家人得多蠢?

宣扬国威应该是目的之一,而不是全部,毕竟每次出海巨量的财政支出不能不考虑。据考证,为了远航永乐年间光造船就花掉了1000多万两白银,其它开销何止数十倍?这么一算账,郑和下西洋每年的耗费差不多得千万两银子,宣扬国威没这么个宣扬的方式吧?

我们都说郑和下西洋就没想到贸易,其实这是不对的,贸易是大明远航的重要目的之一。明英宗时期有人提议:当初郑和带回来的黄金、香料等物品严重紧缺,应该再次开展远航贸易。

可见贸易也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只是它属于官方贸易,与西方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贸易模式不同,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走向两个方向了。

朱高炽之所以罢停远航,很难说这就是他对朱棣政策的否定,因为他在位只有九个月。即位之初要忙于国丧,很快自己身体就不行了,根本不可能有精力去筹备航海。

朱瞻基在即位后五年才恢复下西洋,这就表明,大明当时总体上是认可航海成果的,但因为准备工作太浩大,所以不得不拖延了几年。

其次,郑和出任南京守备太监,恰恰表明了朱高炽对他的信任。

朱高炽即位的时候大明可谓暗流涌动,以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为代表的藩王势力一直虎视眈眈。朱高煦的势力范围在山东,朱高燧的势力在河北,如何遏制他们对北京的威胁呢?

朱高炽打出的牌就是在他们二人背后插一刀,这把刀就是陪都南京。

因此守备南京的职责很重要。我们不要忘了一点,郑和的船队有两万多人,这是一支由南方水师为主体的水军,而不是单纯的水手或者使团文职人员。

这支水师可以从南京入海,沿海北上抵达山东和河北,配合陆路作战。因此,郑和是朱高炽的一枚重要棋子,他去南京任职不是贬抑,而是承担了重要使命。

同样,朱瞻基即位后也给郑和下达了同样的指令:继续留守南京。

直到宣德五年,随着外藩势力的彻底清除,郑和才接到第七次下西洋的命令,开启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远航。

因此,我们不能轻信文艺作品的表述,朱家三代皇帝对郑和都是信任的,尤其是明仁宗。

郑和是怎么死的?史书交代不清,《明史·郑和传》光说他年老去世,并未交代详情。而在《非幻庵香火圣像记》等民间笔记明确说他死于第七次远航,去世地点在古里(今印度),并说郑和去世后由王景弘接管船队。

不管哪一种记载,有一点可以肯定,郑和的结局是好的,他为大明,也为全人类的航海事业开创了新纪元,他值得后人顶礼膜拜!

郑和被称为三宝太监,三宝是什么

在《明史》里面,几乎称呼郑和都是“三保太监”。这很大程度是在于郑和原名叫“马三保”,其实作为一个色目人(现在民族成分认定为回族),这可能也不是他的真名。

因为郑和信仰兰教,是一个正宗的穆斯林。所以一般姓马的,可能都跟默罕默德有关。而且三保还带着典型的蒙古人取了汉名,比如王保保。

其实这里面由于郑和早年资料的相关缺失,现在我们一般认为他应该是洪武17年(1384年)明收复云南之战中为明军所掳,傅友德和蓝玉带回南京的那批战俘幼童,入宫服役,然后分给燕王朱棣的。

其实在元朝,色目人将兰教带进中原,包括大量的突厥化的蒙古人也信兰教。到了明朝才逐步改变了这个局面,盘踞云南的赛典赤赡思丁原本是信奉伊斯兰教的,但是到了后来逐步公开支持、提倡佛教,在云南曾修建了大量佛寺。因为毕竟佛教从汉朝就进入中国,与国人共存的相对较早,更能被中原王朝所接受。

郑和又被搞研究的人称为“三宝太监”。这里的三宝其实就是佛教讲的“佛、法、僧”三宝。但是很可能,也只是很多研究人员的一厢情愿。

因为郑和也曾经作为一个佛教徒的名义出现,包括他曾经的法号“福善”、“福吉祥”。郑和第3次下南洋的时候,姚广孝同行,就是为了去迎回佛牙舍利。

1956年7月14日,南京的弘觉寺塔地宫发掘出一个叫“李福善”的骨灰。因此很多专家认为那很有可能就和郑和有关;而牛首山郑和墓实际上就是一个衣冠冢。

至于郑和的尸体究竟站在哪里,当年明月在《明朝的那些事儿》里面,做过相应的猜测。

那就是宣德年间,最后一次下西洋,他刻意要绕道去麦加朝圣,至于去得到,没去得到,也是一个开放性的设想,有一种可能他并没有能够去得到那边,而是使得了印度的古里。

郑和在永乐19年最终失宠于朱棣,原因至今是个谜团。一说和三大殿失火有关,这预示着是上天的某种惩罚。这或许就已经能说明很多问题。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郑和七下西洋,能详细介绍下吗

中国古代的航海史上,最有名的航海家应该就是郑和了。600多年前,郑和率领巨大的船队开启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海上之旅。28年间,他先后七次下西洋,跨越半个地球,最远曾到达东非,在那个恢弘的时代,上演了一段轰轰烈烈的海上传奇。

郑和,作为船队的统帅、首席外交官,他是险途的征服者,也是传奇的缔造者。

被钦定的不二人选

郑和原名马和,出生于云南的一个穆斯林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因为他的父亲曾经远渡重洋到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所以拥有了“哈只”的称号,被尊称为马哈只。父辈能够有这样的机会,也从侧面说明了郑和出身的不凡。

然而造化弄人。在他10多岁时,命运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折。洪武十三年(1380),明将傅友德、蓝玉奉命进攻云南的元军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