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如何看待中国自古以来的无为而治,韬光养晦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如何看待中国自古以来的无为而治,韬光养晦

“无为而治”是老子最基本的治国理念。三层含义:一、不妄为;二、尊重自然和规律;三,在自然和规律下有所为。

中国古代一些贤明君主,如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及其以后的唐太宗等,都受过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影响,而且把它作为治国之策,取得了明显成效。汉高祖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对于秦的“二世而亡”很是警惕,他要士人陆贾总结秦朝在内的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陆贾写了十二篇论文,认为“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逾设,敌人逾多。秦非不欲而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后来“无为而治”成了吕布、文帝、景帝的政治指导思想,并出现了国泰民安的文景之治。

在人生中,我们也会见到这种情形:你越想得到,越是得不到;你越想这样,却越这样不了;越怕那样,反而越那样。你若采取“无为而不为”的态度,就会收到应有的效果。达到预定的目的。三国时刘备一直胸怀振兴汉朝大业的鸿鹄之志。但他在么有形成气候时,不像杨修、张松那样心气浮躁,只想有所作为,结果反而没有什么作为,而是韬光养晦,不显山露水,安心做自己的菜农,不给人以加罪的口实。一旦时机成熟,他便如鱼得水,成为一代豪杰。

“韬光养晦”表现在掩饰自己的目标和动机,避实就虚,忍辱负重,不卑不亢,为了有朝一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让人觉得高深莫测,深藏不露。“韬光养晦”很容易被用来当成怯懦偷安的借口,这些人懒惰懦弱,不思进取,或者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却也美其名曰“韬光养晦”,有这种错误认识的人到后来只能是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韬光养成晦,藏锋露拙的意思

韬光养晦》的主要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的意思,《藏锋露拙》藏,既是隐藏,锋,意思是锋芒——才干的意思。露就是显露,拙,笨拙,中国文字,也不能单单去理解表面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这样去理解,做人要懂得谦虚和收敛。有志于做大事业的人,可能自认为才份很高,切记要含而不露,该装傻的时候一定要装得彻底

做人锋芒毕露和韬光养晦,我们要如何抉择

从某种意义上说;锋芒毕露是一个人心智尚不成熟的表现;锋芒毕露的人,很难与人相处,人际关系一般都很紧张,他(她)的情绪不会很稳定,因此,事业成功的机率不会太高。韬光养晦则恰恰相反,一个有志向,有目标的人,不张扬,不外露,埋头做自己的事,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会笑的人笑到最后),这种人往往能成大事。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