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诗的全文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诗的全文

希望对你有帮助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苏轼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
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従儿嬉。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神宗熙宁三年(1070),二十八岁的安敦,以秀才的身份参加了乡试,其结果是“失解西归”。这首虽是宋朝苏东坡赠给安敦的诗,但内容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原诗旨在劝慰、鼓励安敦莫以中举为念,而要去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先贤的典籍中蕴藏着的无穷学问,“熟读深思”自能领悟。失解:参加贡举考试未中。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意思

苏东坡有《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诗,开头两句是: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就出在这里.“旧书”指的是经典,所以要“熟读深思”.《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
人有从(董遇)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意自见.
经典文字简短,意思深长,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和体会.所谓“意自见”、“子自知”,着重自然而然,这是不能着急的.这诗句原是安慰和勉励那考试失败的安敦秀才的话,劝他回家再去安心读书,说“旧书”不嫌多读,越读越玩味越有意思.固然经典值得“百回读”,但是这里着重的还在那读书的人.简化成“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却就着重在读的书或作品了.这成语常跟另一成语“爱不释手”配合着,在读的时候“爱不释手”,读过了以后“百读不厌”.这是一种赞词和评语,传统上确乎是一个评价的标准.当然,“百读”只是“重读”、“多读”、“屡读”的意思,并不一定一遍接着一遍地读下去.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出自苏东坡的《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安敦秀才没考上落第了,苏东坡告诉他还要多读经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旧书”指的是经书,不是一般的书,一般的书没有那么深的意义,现在的很多书读第一遍之后就不愿意读第二遍了,而经书可以“经天”,可以“纬地”,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常读常新。

       日本的年号多出自经书,如,“大正”取自《易经》,“大亨以正,天之道也”;“昭和”取自《尚书》,“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平成”取自《史记·五帝本纪》的“内平外成”和《尚书》的“地平天成”。

       “内平外成”,内外一体才能成正果,“地平天成”,天地和谐才能长久,“人”字是一撇一捺,不是独立的,“人”字的内涵现在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现在人很“自我”,以“我”为中心,所以堕入时空的限制,不能超越,不能经天纬地。

        离开经典后,人虽然不能经天纬地,但“惊天地、泣鬼神”之作时有发生。太平公主就是这样,太平公主的一生真是惊天地、泣鬼神。

        韩愈有一首诗《游太平公主山庄》: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押城闉;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太平公主深受武则天宠爱,太平公主的房产太多了,好像把整个春天都霸占了去,何止房产,太平公主是一个“几乎拥有天下的公主”,太平公主经历了婚变之后性情大变,在生活上养男宠糜烂不堪,内和外背离,人与天地背离,太平公主的结局非常惨。

       《论语》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太平公主也没有逃脱质和文的制约,“自我”、地位是改变不了什么的。

          太平公主的“文”太耀眼了,但她的“质”承受不了这么大的“文”,所以注定是一场悲剧。文胜质则史,很多人会选择以令月公主为目标所以人们不会忘记她,质胜文则野,玉被石头包裹不雕琢是不会发光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古今多少英雄人物,象令月公主一样被困住了,桃花依旧笑春风,但很多英雄人物已经不能再来“笑春风”了,他们可能进入另外一个频道出不来了。经历过几千历史,汉族有才之人被困住的多了,人才被困住汉民族的地位就会发生变化,改变光靠“文”不行,文胜质注定是悲剧,光靠“质”不行,文质彬彬才能象桃花一样,年年依旧笑春风,甚至还可以再往天上升。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片写书,再用皮条编缀成册。孔子勤读《易》书,致使编缀的皮条多次断开。《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如果五十岁就开始学习《周易》,那么就可以不犯大错误了。孔子也一样,旧书不厌百回读 ,但他确实深入进去了。

         太平公主和薛绍结婚时是温柔贤淑的,但薛绍被武则天赐死后太平公主性情大变,其实太平公主的悲剧不是简单独立的,宣武门兵变李世民下令杀了10个侄子,李渊一脸悲痛的说了一句狠话:“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家庭、民族的兴盛和“风气”有关,大亨以正则文质彬彬,地平天成则能长盛不衰,血雨腥风只能惊天地泣鬼神一时。

           《易经·说卦》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 曰仁与义” ,阴阳、刚柔失调之后天灭,仁义不足之后人灭,阴阳、刚柔调和后天地生,仁义调和后人生。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是在苏轼的哪一首诗里

这两句诗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就出在这里。

  1. 原文: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
    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従儿嬉。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2. 解释:

    这两句诗字面上的意思是:经典的书籍不要怕麻烦,要多次的品味以后,你才能知道其中蕴涵的真正意义。
    苏轼这两句诗语气委婉,劝慰安惇秀才回家再去安心读书,不可急于求成,只要“熟读深思”,自然会理解经典的奥妙,他日定能科场得意。

  3. 赏析:

    “旧书”指的是经典,所以要“熟读深思”。经典文字简短,意思深长,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和体会。所谓“意自见”、“子自知”,着重自然而然,这是不能着急的。这诗句原是安慰和勉励那考试失败的安敦秀才的话,劝他回家再去安心读书,说“旧书”不嫌多读,越读越玩味越有意思。固然经典值得“百回读”,但是这里着重的还在那读书的人。简化成“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却就着重在读的书或作品了。这成语常跟另一成语“爱不释手”配合着,在读的时候“爱不释手”,读过了以后“百读不厌”。这是一种赞词和评语,传统上确乎是一个评价的标准。当然,“百读”只是“重读”、“多读”、“屡读”的意思,并不一定一遍接着一遍地读下去。

        前两句历来被看作是读书治学的重要门径。这里面实际包含着两种读书方法:一种是熟读,一种是深思。熟读,就是反复阅读。苏轼告诫安惇:对经典著作应当“不厌百回读”。反复诵读,久而久之,烂熟于心,自然能够融会贯通。即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这种方法在中国古代是被格外强调的。这种方法虽然忽视了思考的过程,有些机械,但却强调了对话言的感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