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厦将倾之际力挽狂澜于颠倒是什么意思(如果你是汉献帝刘协,你有什么办法力挽狂澜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如果你是汉献帝刘协,你有什么办法力挽狂澜

汉献帝刘协还真有一次咸鱼翻身的机会,那就是:司徒王允联合吕布诛杀了董卓的时候。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王允诛杀董卓,王允掌握了朝政大权。但是,王允毕竟跟董卓有着天壤之别。董卓是军阀出身,不讲究君臣之间的礼仪,也藐视天下群雄,一心只知道扩充实力。在董卓看来就是:拳大为哥,刀枪剑戟出政权,不讲文治而专讲武功,所以很快就失去了人心,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王允则是文官出身,不至于走到以武力威胁皇权的地步。再者,王允没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发号施令全靠着在朝廷的合法地位。那么王允就必须尊王攘夷而不是把天子彻底架空。当时,天子还是很有号召力的。否则,精打细算的曹操岂能平白无故地把天子搞到自己身边。“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果天子没有号召力,曹操还挟持天子干什么?曹操不是慈善家,他拿出那么大的物力和财力来供养东汉朝廷和天子,说明在当时天子的作用还是无可替代的。

天子的号召力无与伦比;天子的作用不可替代。刘协是天子,就这一点就足以够自己翻盘的。可惜,刘协意识不到。也可能是刘协本人对汉朝也失去了信心,他的存在不过是再等待着一个新的真命天子的出现。

天子有任命大臣的权力;天子有赦免大臣罪过的权力;天子也有调动天下兵马的权力……而这些权力,汉献帝都没有用。是不会用?还是不敢用?反正他当时是有权不用。

这些治国理政的大权力,汉献帝没有用,而是交给了王允在用。结果王允则矫枉过正,任性地对董卓的势力大搞清洗。王允杀了名士蔡邕,使得人多大臣心怀不满和恐惧。

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请求朝廷赦免,王允也不依不饶。王允当时可能是想对董卓一党来个“痛打落水狗”。可是,人家落水了吗?董卓只是一个人被诛杀,他的部队除了部分跟随了吕布;大部分还是完好无损的。

所以,贾诩一个馊主意,李傕和郭汜他们组织起来,反上了长安。这一下,汉献帝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风雨飘摇的东汉被李傕、郭汜二人折腾的支离破碎了。

所以,如果我是汉献帝,我就抓住诛杀了董卓的机会,彻底收回政权。

第一、我会动用赏罚大权,对诛杀董卓的功臣给予奖赏;对董卓的帮凶给予适当处罚。

1、大大奖励诛杀董卓有功的王允和吕布。加封王允为太傅,赐爵“洛阳侯”;加封吕布为卫将军兼任司隶校尉。

2、公布豁免令,赦免董卓手下的三军大小将士。只追究董卓和重要谋士李儒的责任,其他的一律赦免。加封蔡邕为太史令,令他完成《汉史》的创作。这样,其他与董卓有过交集的人也可以安心工作。

3、对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给予适当嘉奖。

第二、我会收编董卓手下的二十万大军,改编成御林军,由国舅董承、太尉杨彪、司隶校尉吕布共同统领。

把董卓手下的士兵收编归朝廷,广大将士肯定愿意。不追究他们对董卓助纣为虐的责任已经是网开一面了,再改编成御林军,他们肯定会感恩戴德。

第三、以明升暗降的方式支走李傕和郭汜等人。

可以加封李傕为征西将军,派往西凉;加封郭汜为镇东将军,派往山东;加封张济为安南将军,派往东南;留下樊稠听用。这样他们各自都得到了提拔,也就没有造反的必要了。他们的造反完全被王允所逼,走投无路才反的。

另外,加封贾诩为少傅,协助皇帝处理日常工作。

这样西凉集团,士兵被收编,谋士被朝廷启用,大将分散到四处,就被分化和瓦解,不能造成集体反叛的恶劣局面。

第四、迅速起用被十常侍罢免的皇甫嵩、卢植等人;打听刘备的下落,召刘备进京,加封为皇叔、豫州牧、左将军和宜城亭侯等职务,并拨给他五万士兵。

让刘备占领豫州,可以后吕布里外呼应,对京师形成牢固的拱卫。

第五、趁着曹操没有过分发展壮大,打压曹操。

让曹操讨伐各地不服从中央政令的军阀。

第六、让袁绍进京受封任职,任命新的冀州牧。

袁绍的冀州是从韩馥和公孙瓒手里武力抢夺的,免去他的职务就等于宣告天下:中央收回各地州牧、刺史、郡守的任命权。逐步削弱各地的独立性。

加封袁绍为太傅,收回他的兵权。

第七、我会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出山辅佐。

任命诸葛亮为长安令,并兼任中书舍人,逐步把诸葛亮提拔起来。

其实,总的来说也不复杂,就是:趁机收回任、免、赏、罚大权;努力安定天下人心;认真防备曹操和袁绍形成尾大不掉;大力起用忠于汉朝的大臣;逐步削弱各地割据势力等等。

我坚决做到“

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

当时,天子的威仪尚在,只要政令公正无私、利国利民、造福天下,各地诸侯是没有理由不服从的。所以说,汉朝被曹魏取代,刘协是难辞其咎的!

如果崇祯有朱元璋的才能,能否将明朝力挽狂澜

一个王朝灭亡有很多原因,明朝灭亡大多数人认为,明末遇到了小冰河期,灾荒连年不断。而这时,大清崛起,争夺大明江山,为了抵御外患,朝廷不断加赋,以增加军费。老百姓吃不上饭,于是起来造反,出现了李自成和张献忠等大规模农民起义,动摇了大明根基。内忧外患共同作用,导致大明朝的灭亡。

但是,清朝的慈禧和崇祯面临同样的问题,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西方列强入侵,虽然一样是风雨飘摇,但却始终屹立不倒,这说明领导人还是有一定作用的,慈禧执政能力强延续了大清朝寿命。

乱世出英雄,明朝末年,内忧外患造就了不少人才,孙承宗、孙传庭、袁崇焕、卢象升、郑成功、洪承畴……把这些人用好,农民起义军成不了事,清兵也过不了山海关。不说别的,只要不杀袁崇焕,清兵入关只能是抢掠,想抢大明江山根本不可能。让洪承畴对付农民起义军,起义军就兴不起大浪。

崇祯不会用人,最后成了孤家寡人。换作朱元璋,以他高超的驭人能力,摆平这些人,让他们尽心尽力为大明朝卖命,为朱元璋卖命还是没问题的。

退一步说,北京守不住了,朱元璋一定会退守南京,一是朱元璋对南京非常喜欢,二是朱元璋非常现实,不会死守北京。

如果崇祯有朱元璋的才能,明朝出现个中兴,崇祯死后再延续个几十年应该没问题。

为什么是延续几十年而不是上百年?

明朝已经历二百多年,形成了固化的利益集团,官场腐败严重,社会矛盾激化,灭亡只是早晚的事。所谓的中兴,只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崇祯皇帝找人测字,为何连写了三个,算命先生都说:大明必亡

这是“崇祯测字”的故事,比较好玩。

民间传说大概是这样的,李自成兵临城下的时候,崇祯皇帝束手无策,满朝文武也毫无办法。于是,心情郁闷的崇祯换上便服,到宫外闲逛散心。

走着走着,就遇到了一个算命先生。崇祯心想,来都来了,要不算一卦吧。于是,他就随便说了一个“友”。

算命先生一听,赶紧说:这个字非常不好啊,“友”和“反”相像,是“反”字出头,反叛之人有了出头之日,朝廷危险了。

崇祯一听,太夸张了吧,于是赶紧改口说:“你听错了,我说的是有无的有。”

算命先生说:那更糟糕了,把“有”字拆开,上面的大没有了一捺,下面的“明”缺了个日。“大明”缺了一半,肯定不好啊。

崇祯估计这时候脸都绿了,赶紧改口说是“酉”。

算命先生故意找茬一样,对崇祯说:你说的这个酉,大凶啊!那就是把“尊”字截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