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恋情丨烽火情怀——易耀彩与范景
发布时间: 2023-07-11

编者按:

《烽火恋情》一书,由中国民族博览杂志社红船编辑部、北京开国将军后代合唱团《烽火恋情》专刊编辑部共同出品。本书18万字左右,共收录了三十多位开国将军子女撰写的文章,生动详细地描绘了父辈在战争年代的婚姻故事,讲述了那一代人的不平凡的经历。红船编辑部于每周三、每周六连载《烽火恋情》。

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民族独立、人民生存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极大威胁。中国共产党以国家利益、民族仇恨为根本,促成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广泛统一战线。中国工农红军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发动人民群众,建立敌后根据地,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同日本侵略者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生死拼搏。在这严峻的形势下,同为八路军将士的易耀彩、范景阳意外地走到了一起。

▲易耀彩范景阳结婚照

一张“婚纱”照

1941年初春的一天晚上,晋察冀第四军分区休养连张医生找到战友范景阳,提出:“组织上通知,今晚易参谋长找我谈话。我单独与首长谈话有些紧张。你陪我一起去吧。”范景阳奇怪地问道:“首长找你谈话,我去干什么?”张医生坚持要求陪她去,范景阳推脱不开战友央求。晚饭后,随张医生一同去了易耀彩办公兼居室的农舍。

谈话不长。易耀彩问了连队几个日常工作情况。又问到张医生和范景阳家庭成员及个人一些情况。

展开全文

过了几天,邓华司令员见到易耀彩关心地问:“与张医生见面了吗?谈得怎样?对她满意吗?”

易耀彩答道:“见面谈了。张医生就算了吧。我觉得陪她一起来的女同志不错。”

原来,是领导安排的相亲会面啊。

几个月后,上级组织批准了易耀彩结婚申请报告。军分区组织科肖时任科长找到范景阳谈话:“组织对你家庭情况调查了,锄奸科臧智科长亲自到阜平调查。家庭没问题,审查合格,可以准备结婚了。”

听到肖科长一番话,范景阳满脸疑惑,问:“跟谁结婚呀?

“还用问吗?你见过易参谋长啊。他看上你了呀!”

范景阳在部队听说过,易耀彩是参加过万里长征的红军干部,一位受人尊敬的首长。初次面谈留下的印象也不错。心想:两人了解不够。本来是应邀陪战友去,结果把自己搭进去了。一时转不过弯。便提出:“马上结婚太突然了。也要再了解一段日子吧。”

肖科长却说了一段在八路军中广泛流传的佳话:“战争呀、打仗呀,八路军将士哪有更多闲工夫谈情说爱。”他认真提出:“一般人是先恋爱后结婚。开个先例,你就先结婚后恋爱吧。”

1941年初夏,在军分区驻地河北大台,易耀彩与范景阳举行了婚礼。双方的父母缺席仪式。易耀彩父母,1931年2月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在江西老家被“还乡团”残酷杀害。范景阳双亲在河北老家,战时不便远门出行。

婚礼按照部队战时的“习俗”,由军分区司令员邓华同志做证婚人,政委刘道生同志担任司仪。仪式和“婚宴”设在司令部驻地做指挥室的农房。房间不大,稍做布置,大门和地图墙面张贴了由邓华同志书写的大幅“囍”字。政治部主任王紫峰等首长以及机关派代表出席。婚宴酒席没有炒菜、炖肉。桌上摆满了河北特产大枣、花生、核桃等,喜酒是购买老乡自家用大枣酿制的“枣酒”。各单位代表只能分批进屋祝贺、闹酒。气氛十分热烈、融洽。知道范景阳入伍是“冲锋剧社”队员。参谋,干事“起哄”,叫喊新娘子扭秧歌。房屋狭小,“移师”到院落。大家鼓掌打拍子,范景阳大大方方地扭摆了入伍报考剧社,向“考官”霍嘉霖队长表演的河北“秧歌”。引起一片掌声和笑声。新娘子漂亮,秧歌扭得又好看,为婚礼增添了不少的欢乐。

入夜了,战友们“闹洞房”的热情不减。驻防地处敌后,随时战备反“扫荡”。邓华司令员“命令”停止婚礼仪式,各就各位。养足精神准备打仗。洞房安排在易耀彩借住老乡的一间民房。婚房收拾得干干净净。一桌二椅靠窗大火炕,齐活。“新娘子”范景阳如同行军集合,将军被、毛巾打了个背包,直接进入“洞房”。

易耀彩、范景阳两位八路军将士结为伴侣后,特请随军战地记者拍了一张“结婚纪念”。没有鲜花,没有藤椅,双双山坡绿荫下席地而坐;难得的战火间隙,二人平静而和谐;新娘新郎英俊清秀的面容胜过浓妆艳抹;整洁的戎装、裹着的绑腿,胜过任何婚纱西装,自然随意的盘腿席坐胜过多少搔首弄姿。这才是八路军将士真实的英姿,它揭开了抗日烽火恋情的序幕!

有人会问:恋爱就这么简单?对!

恋爱基础呢?革命战争同一战壕的生死战友!

婚后情谊生活?具有传奇色彩,更具时代特色!

一把“自卫”枪

八路军将士婚后不度蜜月,有的只是战斗洗礼。易耀彩与范景阳一样聚少离多。部队不断主动出击,于敌后开展游击战,打击日伪军。还要随时提防日伪军对根据地的“清剿”、“扫荡”。

1943年4月2日,易耀彩、范景阳的小家庭增添了新丁——长子顺利降生了,唤作“小舟子”(“新中国”上学起名:易海江)。

这年抗日战争“相持阶段”进入第五个年头。日本侵略者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急于结束对华战争的日本鬼子加大了对抗日根据地的“清剿”、“扫荡”,实行更加残酷的“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以镇压抗日军民的反抗。

9月中旬的一天,邓华司令员收到情报:日伪军出动2000多人,开展大规模“扫荡”,直奔军分区机关驻地。邓华命令易耀彩带领两个团绕道插入日军驻防的县城,狠狠打击敌人。邓华司令员、刘道生政委率领机关并带领老百姓,由警卫营殿后掩护,向村外山地深处转移隐蔽。

范景阳随机关转移。临别时,易耀彩对范景阳千叮咛万嘱咐:“小心!母子一定要平安回来!”。随手递给她一支“勃朗宁”手枪;“拿着,紧急情况下用作自卫。”这支小巧精致的“勃朗宁”手枪,是1940年8月晋察冀第五军分区部队参加“百团大战”,易耀彩率部涞(源)灵(邱)地区作战,缴获日寇大佐的战利品。经邓华司令员特批奖励留用,是易耀彩最心爱的随身武器。

部队与机关分头出发。邓华司令员走在前面,带领机关人员携带电台、装备并帮助老百姓扶老携幼、牵着家畜向村外深山沟转移。军民深一脚浅一脚磕磕碰碰而井然有序“一字长蛇”队形向山沟行进。不久,人群消失在深山丛林中。

范景阳怀抱半岁的“小舟子”爬山,气喘吁吁。她最担心的是:随部队和老百姓一同隐蔽在山沟里,一旦鬼子枪声惊吓着怀中孩子发出哭声怎么办?寂静的夜晚,哭声传出山沟会暴露军民藏身地。鬼子寻着哭声扑来,一定会给部队和村民造成巨大伤亡。

范景阳向邓华司令员提出:脱离大队,到对面山坡寻找隐蔽的山洞树丛躲藏起来。邓司令员同意并安排一位张医生随同离队隐藏。

范景阳与张医生艰难地爬向对面山坡,找到一处树丛隐蔽下来。

远处村庄冒起浓浓黑烟、片片火光。鬼子进村烧杀抢掠。

天刚擦黑,看见一队队火光向山沟蠕动。鬼子搜山了。

远望山沟,一排排“火龙”远远从山脚下向深山沟蠕动上山。火光时进时停,传来“哇啦哇啦”吼声,紧接着看见榴弹曳光滑向山坡,机枪声响彻整个山沟。

范景阳警觉地注视着远处的动静。她左手紧紧搂抱着襁褓里的孩子,右手紧握“勃朗宁”小手枪。范景阳对陪同的张医生轻声说:“如果孩子发出哭声,引来鬼子发现了躲藏地。抱着孩子是摆脱不了敌人的追捕。我决不能被鬼子俘获。万般无奈,用手枪先打死孩子,然后自杀。你用手枪自卫,果断行事。”

火光蠕动很慢,在山沟半腰处停了下来。机枪“哒哒哒哒”声、手雷“轰隆隆轰隆隆”爆炸声,回荡在山沟里。

夜深了,火光慢慢向山下蠕动。鬼子下山,径直向县城方向窜动。

邓华司令员深知,日本鬼子惧怕八路军夜袭不敢深入搜山,更不敢夜驻村庄。

天蒙蒙亮,邓华司令员命令警卫营派一个排,下山进村侦察。

战士们小心谨慎进村,没发现日伪军。立即一面向邓司令员报告,一面组织扑火救灾。村里断墙残壁、满地焚烧的被絮、破碎的坛罐、羊头、猪蹄、家畜血淋淋内脏、鸡鸭鹅羽毛,一片狼藉。

军民安全返回村里,无一人伤亡。面对鬼子的残暴罪行,同仇敌忾、义愤填膺。

刘道生政委安排战士们与乡亲一起清理街巷、修缮房屋。

邓华司令员向大家报告好消息:绕到鬼子县城的部队,痛痛快快地打了袭扰战。缴获了武器、药品等军用物资。迫使鬼子连夜回撤。

易耀彩率部队返回驻地,听范景阳讲述离队躲藏的惊险一幕。他随手将两罐“日本奶粉”交给范景阳,安慰道:“母子平安就好,奶粉喂养‘小舟子’,‘勃朗宁’枪留在身边吧。”

小手枪陪伴范景阳大半生,直至军规:任何个人不允许持有武器。她自觉上交了珍爱手枪。手枪套伴随身边,留作纪念。

战斗环境的残酷,易耀彩同范景阳商定,忍痛将“小舟子”寄养到根据地一家“堡垒户”。后来,送回河北老家由父母养护。直至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才接到张家口部队驻地一家人团圆。

▲1946年夏“全家福”

一份“姐弟”缘

易耀彩于1917年2月出生于江西省泰和县苑前镇螺岗村。父亲易宇塽是个勤劳俭朴的农民,母亲易张氏是很能干的家庭妇女。家庭靠父母二人的劳动维持生活。

1927年易耀彩10岁那年,家里添了一口人,一个长他一岁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