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心理学书籍《人际关系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心理学书籍《人际关系心理学》

心理学书籍《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Interpersonnal Ralation Psychology)在搜集人际关系的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去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规律的心理科学。

   第一章 绪论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是比行为更为深层的东西,是个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的行为的关联性和必然性规律。

  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任务:

  就是要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同时,也要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即适合中国国情,经过“选择-摄取-中国化“的途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

  (1)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2)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

  (3)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 (4)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5)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关系:

  (1)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人际关系作为角色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和其他任何一种社会关系一样,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还要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因而应该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同时,也应看到,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

  (2)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当然,社会关系同人际关系是两个级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概括力。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人际关系是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并不是一回事。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它一方面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关系还包括意识形态的关系,主要有法律的关系、道德的关系等等。而人际关系则是人与人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受社会关系所制约,是社会关系的反映,但却具有某种相对的独立性。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

  (2)人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

  (3)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4)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

  人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与社会的连结中,必然要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在这些关系交往过程中,人们借助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来进行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这些关系因对象不同,也会指向不同的发展方向。良性的关系是吸引与合作的;但由于环境影响、性格因素、心理因素等原因,许多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难免会陷于矛盾与痛苦之中,关系中的当事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去化解由此带来的自己内心的冲突,则会陷入人际关系的危机之中,甚至会出现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从而降低自己生活的幸福指数。

  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来源于健康的心理状态,自信、乐观、从容、友爱、助人、谦虚、宽容等等,这些良好的行为品质都可以在人际交往中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健康的人际关系也可以使人舒缓压力、平复情绪,对人们的个人发展、身心健康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那些在人际关系中出现问题的人,也会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甚至是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他们更多地表现出自负、自卑、干涉他人、多疑、敏感、嫉妒等消极心理,从而导致了人际交往的一次次挫败。因此,研究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就应运而生。

;

人际关系心理学主要研究什么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

(一)人际交往的个性心理
“个性”一词,英文为Personality,来自于拉丁文Persona,原意是舞台上演员戴的面具,后来演变为一个人与他人不同的特征,它是通过个人的生活道路而形成的,是一个人的总的精神面貌。
个性的心理结构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成分: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和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某些稳固而经常出觋的心理特性,它是人际交往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人际交往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气质和人际交往性格。
人际交往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等。有的人善于侃侃而谈,有的人与他人交谈时就结巴;有的人能察言观色,有的人却不能——这就是人际交往能力的差别。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的人比较温柔,有的人比较粗暴;有的人稳重,有的人急躁——这是人际交往气质的差别。
有的人谦虚谨慎,有的人狂妄自大;有的人畏畏缩缩,有的人积极进取;有的人懦弱,有的人坚毅——这是人际交往性格的差异。
人际交往的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际交往的动力系统,是人际交往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包括人际交往需要、动机、价值观等。人际交往动机的基础是人际需要,人际交往价值观的基础也是人际需要。如果说人际需要是人际交往的个性倾向性的基础,那么价值观则处于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它制约和调节着人际需要、交往动机等人际交往的个性倾向性成分。
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自觉因素,它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从心理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具有认识的(自我观念、自我概念、自我认定、自我评价等)、情绪的(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卑、责任感、义务感、优越感等)、意志的(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自信、自律等)三种形式。
(二)人际知觉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并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知觉进行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可以把知觉区分为社会知觉和物体知觉;
根据事物具有的空间、时问和运动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区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根据知觉中占主导地位感受器的活动,可以把知觉区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以及视昕知觉、触摸知觉等。
人际知觉就是对人与人之间所表现出来的人际关系的知觉,它包括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是否融洽、自己在某个群体中是否受欢迎等。比如,由张三的外貌、举止而认知“他是个热情好客的人”;由某人怒发冲冠、摔东西、大喊大叫等而做出“他生气了”的判断;从李四和王五两人整天都形影不离,谈到对方都.是眉飞色舞的样子而认知“他们俩是一对好朋友”;等等。这些都属于人际知觉,是人际交往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三)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与调适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对爱、关心、尊重等交往性活动的需要,在重要性上并不亚于食物、性等生理性需要。如果这类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就会像因吃不饱饭而营养失调一样,导致心理上的失调,即产生心理障碍。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的人自高自大,不可一世;有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