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鞭炮的来历(中国是从哪个朝代开始放鞭炮的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中国是从哪个朝代开始放鞭炮的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最重要,也是最热闹的节日,长久以来,贴红对联,燃放鞭炮,吃团年饭,已经成为这一节日的标配。只是到了现在,因为环保及安全等原因,燃放鞭炮在城区都被禁止了,但乡村还是可以燃放的,因此在乡村过年是最有年味的。

关于过年燃放鞭炮的习俗,其实起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故事。

相传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上长着尖角,长年深居海底,凶猛异常。每到了除夕这一天,这个“年”兽就会爬上岸来,闯到村寨里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人们就举家老小,带着粮食,牵着牲畜逃进深山老林,躲避“年”的伤害。

这时候有一位白胡子老人,燃烧竹子,发出的爆竹声,和红通通的火光,把“年”兽给吓跑了,人们才发现“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以后,人们就在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祈福吉利平安,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过年”。

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记载荆楚岁时习俗的著作,书中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是我国古代关于燃放爆竹习俗的最早记载。

至于古人是什么时候用鞭炮代替爆竹的,应该始于火药的出现。《通俗编排优》一书记载了爆竹的演变过程,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这一演变过程,最早始于唐初年间,湖南醴陵县人李畋,发现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发出的声响更大,这也成了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李畋也由此成为鞭炮业的祖师爷。

此后由于火药技术的普及现,人们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将单一爆竹编连接在一起,“一爇连百余不绝”,炸响时如舞长鞭般响震,做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编炮”(即鞭炮),时称“纸炮”。当然宋人在发明鞭炮的同时,还同时发明了烟花(烟火)。

由于宋代火药的“纸炮”,危险性降低,燃放较为安全,很快在民间流行起来,成为春节期间的必备年货。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从除夕至立春,爆竹声声,不绝于耳。这时候,关于春节燃放鞭炮最著名的记载,还是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你知道有关爆竹的传说、习俗和喻意有哪些

爆竹起源至今2000多年的历史,在古时没要火药和纸张。遇到节日或是喜庆日时,古人用火烧竹,毕剥发声,以驱赶山鬼和瘟神,所以称为“爆竹”。也有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者迎神。后来起喜庆的的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表示新年到来的民俗标志。

民间自有“开门爆竹”一说,在新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开门放爆竹,在噼啪声中辞旧迎新,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过年的时候要放鞭炮,放鞭炮的最初寓意是什么呢

过年的时候放骗炮,放炮的最初寓意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简单的说,就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每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时候,就有一个叫做,年,的怪兽长相凶猛,来村里吞食牲畜,伤人。

每年到最后一天,村里人就携带老人小孩,牲畜去山里避烂。

这年村里人照样慌忙地往山里赶,在此同时,村里来了一个陌生老人,银发飘飘,慌忙之中谁也没有注意到这位老人,唯有一老婆婆劝说一起上山逃避,银发老人并要求住在老婆婆家一晚,说能帮助驱赶走年怪兽,老婆婆在几次劝说无果,最后依了银发飘飘老人的要求。

半夜,年,再次来袭,没想到的是,年,怪兽这次是落荒而逃。

万万没想到的是银发老人,在家里点上了几盏红蜡烛,门上贴个大红字,院里篝火熊熊燃烧,里面的竹棒子燃的噼里啪啦声声响,正是眼前的这一幕,把,年,吓得落荒而逃。

第二天村里人回来,听闻此事,高兴得不得了,年,怪兽也有害怕的东西,真是一物降一物。

后来每年最后一天,村里人都要挂大红灯笼,贴大红福字,对联,放鞭炮,吓唬,年,怪兽,从那以后,年,再也没有出现过。

后来人们为了庆祝年的到来,就有了过年放鞭炮的来历。

朋友们还有没有更多关于,过年放鞭炮的说法,来一起分享分享。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