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乙《北京的春节》和老舍《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老舍先生文章《过年》一文中,描述的“年味”跟现今的年味有何不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舒乙《北京的春节》和老舍《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老舍的北京春节是从一个地道的北京胡同里出来的平民角度去写,写的是旧时的人们过春节的模样,老舍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看到的都是旧时人们春节时不同阶层人的各不相同,穷苦人的不易,更朴实更真实。

舒乙的北京春节感觉像是从大面上去刻画,写的是人们解放后过春节的模样,没有北京胡同出来的味,舒乙在旧社会时还年少,看到的春节是解放后人们的面貌。

时代,内容和写法都不尽相同。

 






老舍先生文章《过年》一文中,描述的“年味”跟现今的年味有何不同

老舍是北京人,他的童年时光是上个世纪初清朝就将完了的时候。说起来我小时候,家乡的年也是那样过。不过按照老舍先生的说法,与他的童年相比,已经大大不同了。

我的记忆中,六十年代末文革还在搞,不过动手的不多了。那时候过年,就是添置新衣服买鞭炮备置年货,过程与老舍的年代一样。那时节一年就是一套新衣服,因此,穿上新衣服心里就象过年一样。

买鞭的时候,妈妈给我两元钱,我就买一挂铁杆儿、几挂小鞭、剩下的都弄成二踢脚。过小年打扫房间后就糊房、糊窗户、贴年画,然后就开始鼓捣吃的。

食品的第一个是蒸年糕,用黄色的谷子自己动手磨磨,蒸出来金灿灿的粘粘的,好吃得很。猪肉则是一个大猪头再加上半扇猪肉,猪肉红烧猪头卤上放到地窖中,要吃半个月。然后再买些花生瓜子麻酱什么的,摆在屋里,谁来谁吃。

除夕夜的过年饭是团员饭,除非特殊情况,每个人都要回家吃的。吃过饭,小孩儿们就会穿上新衣服,套上棉猴,打着灯笼,到村子里各家去串,然后口袋里装满了花生瓜子和糖,志得意满地回家。家里通常都是半大小孩,磨在一起守岁,他们通常守到两三点就哈吃连天,也不回家,在我家就七仰八叉地压上个大衣睡了,六点来钟再被叫起,赶回家去。

大年初一的饺子是新年的又一次团圆饭,虽然不是一起吃,但是都要在自家吃。吃过饺子,孩子们就到外边去风,溜冰、放炮、放风筝、做游戏。初二跟着父母去串亲戚,一些远处的姑呀姨呀舅呀的,这时候都要走动一下,保持住亲情。

现在与过去大不相同了!很多仪式性的东西都被人们废弃了,亲戚也很少走动了,所以,尽管如今的生活好得多,但人们却特别怀念旧日的新年。

如何评价老舍写的《过年》

老舍写的《过年》1913年

在老舍的笔下把春节从腊月初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感觉描述的那样细致生动特别有年味,把老北京春节的情景刻划的深刻而负有灵性,把我带到了那个年景,我的小时候老北京的春节的确年味特别浓,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八开始,人们就忙活着熬腊八粥、腊八饭、泡腊八蒜,到了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了,但除夕是非常热闹的,初一的时光便是截然不同,到了元霄节那可是春节的又一个高峰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老舍的笔下把《过年》从腊八一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描述的那样朴实,那样亲切、那样热闹,传递着老北京的特色风俗文化。

谢谢推荐

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老舍说正月十五是“新年的高潮”,“除夕是热闹的,可惜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过了元宵节年,年差不多就过完了,很多小孩子意未尽,也只能憧憬下一次春节了。这便是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春节,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1899年2月3日,老舍出生于北京西城小杨家胡同一个贫民家庭,父亲舒永寿是清朝保卫皇城的一名护军,1900年在与八国联军作战时阵亡。老舍先生出生这一天,正是戊戌年腊月二十三,第二天就是立春,父母为他起名舒庆春,有庆贺春天的含义。

1951年1月,现代作家老舍刚从美国回来,便创作了散文《北京的春节》,发表在当年的《新观察》杂志的第一卷第二期。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民风民俗画卷,老舍先生从北京文化、传统文化、当代文化中,分析和选择世俗公认的价值和精神理,通过从他过去在北京的生活,从他和亲友之间相互交往相处的一些细节,提炼出来能够给人们带来温暖的那些个细节。通过这些细节,从腊八一直说到正月十五之后,把北京过春节方方面面精彩的部分,都做了生动的描述。

这篇散文语言生动、活泼、准确,又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文章的一个显著特色是沿用北京的谚语:“那七腊八,冻死寒鸦”。“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这些词句都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北京的春节》被选为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