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着眼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
发布时间: 2023-07-11

不久前,涵江区委组织部召开第六批驻村第一书记座谈会。其间,驻村党员干部观摩了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萩芦镇崇福村、大洋乡车口村,现场交流借鉴,总结工作经验,查找不足之处。

莆田涵江区新县镇张洋村梯田。范将 摄

去年7月,省、市、区启动新一轮驻村帮扶工作,选派51名党员干部前往涵江区驻村帮扶。一年来,驻村第一书记累计落实帮扶资金1.43亿元,实施帮扶项目358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34个、产业发展项目140个。

涵江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蔡志说,驻村第一书记着眼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局,发挥个人特长和部门优势,推动选派单位与驻点村项目、资金、责任“三捆绑”,在乡村发展整体规划、乡村振兴项目谋划上主动作为,助力乡村振兴。

1唯才是用 各尽所能

“驻村时,村里几户人家还没有通宽带,现在已经全覆盖了。”国庆节刚过,郑子山又忙碌了起来,投入后郭村的基层工作中,“目前,村子周边只有一个5G基站,争取再建两个”。

后郭村隶属于涵江区三江口镇,位于江口镇、国欢镇交界处,总人口超过5000人。由于种种原因,后郭村被列为软弱涣散村,发展相对滞后。

“乡村要振兴,党建得跟上。”一年多前,郑子山从中国联通莆田分公司被派往后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来到后郭村后,他牵头规范“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完善村级规章制度,健全分工协作机制,通过夯实基层党组织,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2021年底,在后郭村“两委”的努力下,当地乡亲乡贤捐资近20万元,并主动后移房屋地基、改建自家围墙,为昌岭路让道。今年1月28日,这条新建的大道正式通车。

4个软弱涣散村、6个基层治理难点村、8个重点项目村、14个原建档立卡贫困村、19个乡村振兴重点村……村情不同,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也不同,匹配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特长。

“长期服务企业,时常对接部门,梳理相关手续,协助办理证照,推动项目完工。”张黄振由新涵工业集中区派驻涵江区庄边镇西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展开全文

“村里有个民生项目,复工后正在加紧建设当中。”张黄振所说的这个项目,即省重点项目——西音水库。水库设计总库容2755万立方米,是一座以供水、灌溉为主,兼有发电功能的多年调节综合性中型水库。该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进场道路2座交通桥建设、一期坝基开挖、左右岸灌浆平洞建设等。

2结对共建 传经送宝

驱车来到涵江区萩芦镇崇福村,行至村口处,便有惊喜的发现。这里是村民活动广场,也是崇福村福文化民俗展示中心。与原先脏乱差的景象相比,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驻村第一书记薛健健说,在他来到崇福村之前,村里规划建设一个游客服务中心,但由于村干部对政策不熟悉,设计人才欠缺、方案不科学,导致项目搁浅、地块荒置。

一年多前,薛健健从莆田市人大常委会代表联络科前往崇福村,他在了解相关情况后,重新启动项目规划设计工作,最终盘活项目,才有了如今的崇福村福文化民俗展示中心。

“‘选派+后援’‘机关+农村’……落实共建机制,发挥机关单位在政策、资源、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精准帮扶乡村振兴。”薛健健说,目前已完成对全村的整体规划,实现全域一张图。

同时,崇福村将全村资源打包起来,与镇一级国有企业合作,引入社会资本,统筹开发农文旅产业。眼下,薛健健正与一个设计团队对接,利用林地、边角地、树下空间,在崇福村打造露营文化+户外体育项目。

缺产业、缺运营主体,乡村如何振兴?在涵江区新县镇张洋村,省派驻村第一书记薛磊同样苦恼。经过一段时间的摸底盘点后,他立足实际情况,借助高校专家团队,整合周边资源禀赋,制定农文旅产业发展规划。

“得益于共建机制,我为村里争取到数百万元资金,先后实施了多个项目。”薛磊说,例如,以田园、文化、森林康养和乡愁记忆为切入点,推进张洋段康养设施、星级旅游村等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目前,全村已有6家企业落地运营,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丰富了群众的经济来源。

3创新模式 持续发展

“今年的一季稻刚刚喜获丰收,每亩可产450公斤稻谷。这个水稻品种生长周期在160天左右,品质好,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在涵江区大洋乡车口村,省派驻村第一书记吴建辉说,水稻收割后,目前进入莴苣育苗期。

省派莆田涵江区大洋乡车口村驻村第一书记吴建辉(左一)深入田间地头。林建华 摄

大洋乡地处山区,以山地为主,人均耕地相对较少。大部分村民选择外出谋生,致使撂荒地越来越多。为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确保粮食安全,大洋乡率先发起“我在大洋有亩田”活动,面向市场征集“稻主”,促进土地流转,使撂荒地变废为宝。

经过线上线下渠道的推广发酵,许多机关、事业、企业、商会、协会等单位,组团认领大洋乡的稻田,节假日时,还携家带口前往大洋乡,体验“春种一粒米,秋收万颗粮”的农耕乐趣。每亩出资3000元,待到秋收时,即可获得250公斤大米。

目前,“我在大洋有亩田”活动涉及6个村庄,被客户认领的撂荒地达600亩,其中车口村将近300亩。客观上,该村地势相对平缓,可耕之地比周边几个村庄多一些。另外,这一成果与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息息相关。

吴建辉认为,比起以往的农业大户或企业合作社,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是升级,也是一种创新。“合作社为群众兜底,确保他们能如期如数拿到土地租金,同时将土地转租给农业种植大户,赚取市场差价,相应获取村集体经济收入。”

在涵江区江口镇东大村,驻村第一书记陈颇奇同样手握一个法宝,并将其创新应用于乡村振兴工作中。该村是远近闻名的侨乡村,村内矗立着许多南洋古建筑。这些老房子中西合璧,熠熠生辉,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陈颇奇说,东大村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引进专业化文旅公司和人才,为全村设计文化IP形象。目前,一个从古厝上选取的“风狮爷”形象,已经被制作成商业LOGO,可充分提高土特产的附加值,在市场上进行变现,从而打开销路,增加村民的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