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背水一战”以少胜多,为何后世很少被人使用?韩信背水一战,为什么能以少胜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韩信“背水一战”以少胜多,为何后世很少被人使用

“背水一战”不是孤立的,它是韩信在“井陉之战”所用一系列战计中的一环,单独拿出来很难复制。后世效仿背水之战的案例并不少,其中也有成功的,只是不如韩信的典型。

“井陉之战”中,韩信不止使用了背水阵这一计,还有与之配合的“调虎离山”计——主动攻击之后佯装失败,引诱赵军脱离阵地;“浑水摸鱼”计——预先埋伏2000精兵,在赵军倾巢出动后抢占营垒;“反客为主”计——占领敌营后遍插2000面汉旗,扰乱赵军心智;最后还有前后夹击的“瓮中捉鳖”。这些计策无所谓主次,只是背水陈兵的形式更新鲜、更受关注一些。

以上也不难看出,韩信取胜的关键在于各计的配合。如果单纯使用背水计,打败10倍于己的赵军可能性基本为零。后世许多战事都效仿过背水阵,只是流于形式的很难成功,比如隋唐时刘黑闼在永济河背水陈兵,结果被李建成、李元吉的追兵击溃;而与其他计策配合使用的则效果明显,比如东、西魏的渭曲之战,宇文泰摆背水阵的同时又在两翼设了伏兵,最后把东魏的军队包了饺子。

韩信背水一战,为什么能以少胜多

韩信的背水一战是非常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背水一战的背景: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楚汉争霸正进行得如火如荼。韩信奉命开辟北方战场,他在顺利灭了代国后,带领三万军队进攻赵国,赵军主帅是陈余,他率赵国二十万大军在地势险要的井陉口阻击韩信。

陈余的谋士李左车是赵国名将李牧的孙子,很有谋略。他认为汉军远道而来,军中必定缺粮。于是李左车向陈余献计:由李左车带领三万人马从后面断绝汉军的粮道,陈余在井陉口坚守不战,不久韩信必败。但是主帅陈余自恃兵多地险,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

背水一战的过程:

韩信到达井陉口后,先挑选了二千名骑兵埋伏到赵军营地的侧翼。再命令一万多名士兵背靠大河,摆出决战的阵势,最后自己率领剩下的士兵主动向赵军发起进攻。

一接触赵军,韩信马上命令军队后撤,同守在河边的军队会合在一起,赵军凭借人多势众,向汉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汉军退无可退,不得不以命相搏。

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赵军见一时难以取胜,就准备先撤回营寨,回头一看,顿时傻眼了,原来埋伏在赵军侧翼的二千汉军骑兵,趁赵军全军出击后方空虚之际,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换成了汉军的旗帜,所以赵军的士兵以为营寨被劫了,纷纷乱作一团,四散逃命。

背水一战的结局:

汉军乘胜追击,杀死了赵军主帅陈余和赵王,一举歼灭了赵国。

背水一战的启示:

由于韩信背水一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后人也纷纷仿效,但是大多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呢,因为韩信的背水一战没有看上去这么简单,它只是韩信整个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第一环:命令士兵主动进攻后马上后退,途中故意丢弃战鼓战旗,让赵军士兵去争抢。这样做的目的是麻痹敌人,打乱敌人的进攻队形。

第二环:进攻的部队退到河边,合兵一处,变攻为守,占据主动。置之死地而后生。

第三环:让骑兵趁虚调换敌营的旗帜,涣散敌军的战斗意志,最终击破敌军的心理防线。

每一场战争其实都是人性的战斗,只有洞察人性才能利用人性。背水一战就是激发了自己军队人性的最大潜能,而利用了敌人人性的弱点取得的胜利。

有人说后世无人能成功运用韩信的“背水一战”战术,为什么

【井陉之战是“以多打少”,韩信背水列阵是为掩护张耳十几万汉军主力渡河。】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军事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违者必究。

【彭城之败后,楚汉相争的战略形势。】

前205年3月底,刘邦彭城之败后,汉军败兵迅速回撤荥阳布防。同年4月,韩信所率联军主力30万会兵夹击项羽来迟,刘邦VS项羽的彭城之战已经结束。赵王歇、陈余所率10万赵、代之兵自行撤回赵代之地,韩信率10余万汉军主力撤退,到荥阳和刘邦会合,在京索之间(荥阳东南100公里)阻击了一下楚军追兵,楚军追击作战结束,韩信和刘邦终于在荥阳会合。

彭城之败后,刘邦主导的反楚联盟解体破产,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赵王歇、代王陈余,加入项羽反汉联盟;齐王田广、西魏王魏豹脱离刘邦反楚集团,在自己的封地做“壁上观”;庸王章邯再次反叛刘邦,樊哙、周勃、曹参等人率军征讨,樊哙灌废丘章邯自杀。随后,刘邦重新布置荥阳防线,项羽也在整军备战。

反楚同盟解体之后,刘邦重新制定战略方针,刘邦亲率10余万汉军守卫荥阳,韩王信率数万守卫成皋,荥阳、成皋形成掎角之势,吸引项羽楚军主力30万来攻。张耳、韩信率10余万汉军精锐开辟第二战场,对魏王豹、赵王歇、代王陈余各个击破。荥阳战场是楚汉相争的主战场,楚强汉弱刘邦采取守势;韩信开辟第二战场,魏、赵、代是杂牌军较弱,张耳、韩信所率为汉军精锐采取进攻之势。

彭城之败后,西魏王魏豹错误估计形势,率领自己的3万魏兵撤回了西魏国,屯兵在夏阳(运城)防范汉军。前205年秋9月,韩信、张耳、曹参、周勃、灌婴等率汉军10余万,木罂为船偷渡夏阳,迅速包围了安邑。围城之后,魏王豹一看大势已去,就举城投降了,曹参、灌婴活捉了魏王豹,并把他送往荥阳。刘邦觉得魏王豹是个勇士,没有杀他留在了荥阳守城,把西魏国属地设置为郡县,韩信收编了魏王豹的3、4万魏军。

【以强示弱和以弱示强,才是用兵的至理名言。】

《孙子兵法•始计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用兵之法,是诡异而狡诈的艺术。兵强则要向对方显示兵弱,兵弱则要向对方显示兵强,目的都是迷惑敌人。战祸很近了,则要向敌人显示战火还很远:战火还很遥远,则要向敌人显示战祸已经迫在眉睫。用唾手可得的利益引诱敌人;敌人容易发怒,则要激怒敌人出战;敌人很自卑不想打,就要骄纵敌人来战;敌人很亲密很团结,就要离间敌人。攻打敌人所没有防备的地方,出击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

张耳、韩信率10多万兵,于205年10月搞定魏国52个城池,收编魏王豹三四万人马,韩信、张耳的兵力已经达到十七八万。之后半年时间,汉军和赵、代一直在进行政治、外交的斡旋,张耳、韩信多次向赵、代派遣特使,其中就有很多张耳的劝降信。张耳在赵、代经营多年,在燕赵大地有很大的影响力,因为以前张耳是常山王。赵王歇、代王陈余自从击败张耳就合流了,赵代之兵有十五六万,号称二十万。半年的政治外交攻势,赵代军队中的四五万常山兵,就陆续投降了张耳汉军,汉军总人数上升到20多万,赵代兵下降到10多万,井陉大战前汉军已经占据明显的优势。

韩信、张耳进攻井陉前,对外一直在示弱,就是隐瞒汉军的强大,这样可以让赵代放松警惕,兵法云:“强而示之弱”。赵代兵弱所以号称20万,在给韩信示强,兵法云:“弱而示之强”。井陉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假如,韩信兵强更要示强,赵代兵就会坚守不出战,那么张耳、韩信一年半载也攻不下来。韩信是懂兵法的人,向赵王歇、陈余示弱,就是要对方放松警惕,觉得对方很弱走出井陉关决战,汉军的优势就可以发挥了。

司马迁不懂军事,历史上的很多重大战役,司马迁自己都弄不清楚。但是,司马迁有明显的个人倾向,就是对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二次拔高重塑。司马迁记载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是不真实的,比如:牧野之战、钜鹿之战、彭城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这些战役都不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司马迁因为喜欢就刻意的拔高,手法就是春秋笔法,拔高自己所喜欢的一方,只讲喜欢一方的先锋部队,隐瞒喜欢一方的总兵力;刻意扩大不喜欢一方的总兵力,弱势的一方按照兵法,总会夸大自己的总兵力,司马迁就当实际兵力而记载。

这样就造成错觉,牧野之战周武王仅5万人;钜鹿之战,项羽仅5万人;彭城之战,项羽3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