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家长沟通(送教上门如何与家长沟通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送教上门如何与家长沟通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重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教育工作经验,进一步推进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服务对象

学区共有名适龄残疾儿童,家长不能较好地辅导孩子的学业,也没有较系统的教育措施,为此成为我们的“送教上门”的服务对象。

三、服务原则

“送教上门”服务遵循家庭自愿、定期入户、免费教育的原则,注重发展残疾青少年的教育潜能,提高认知能力和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服务时间

每个服务对象每周“送教上门”1次,每次送教课时2课时,每学年不少于64课时。

五、工作要求及措施

1、送教前,教师写好个别化教案,针对学生残障情况写好辅导计划,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教授、康复训练和心理辅导等。

2、经常与家长联系,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做到活动有跟踪。

3、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教学服务的同时,还要对学生家长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帮助家长解除心理包袱。

4、鼓励家长认真学习教育残疾子女的信心,让他们有信心、能参与对子女的教育中来,做到不放弃、不遗弃。

5、建立“送教上门”工作档案。档案资料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个性化教案,训练记录等。

6、鼓励孩子加强自身体能训练,基本能生活自理,为家庭减轻负担。

月份

送教内容

教具准备

备注

三月

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感情,初步建立0—5的数字概念

识别颜色,能够按照颜色不同给物体进行分类。

积木、皮球、小棒、计数器、彩笔

四月

认识数字6—10,初步建立多少的概念

2、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能简单与人说话交流

3、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大小

4、学习汉语拼音a、o、e,能用不同的声调读出来

计数器、小棒、挂图、笔记本电脑学具

你希望老师怎么,或者以什么方式和家长沟通

感谢邀请。我是妙笛清音,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关于老师怎样和家长沟通的问题,我有靠谱答案。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他把孩子交到你的手上,对你放心,对你信任,那么你该怎样呢?站在家长的角度多思考问题。下面我就此话题展开说一下。

一、采用每周一个接待日。定点定时接待你想约见的家长。在家长群提前声明一下,一定顾及到全体,不要老是约见同一个家长。每次可以三五个,也可以是一个,看你的时间和学生的不同情况。

二、电话或微信沟通。对一个比较小的问题,没必要约见家长到学校,浪费双方时间。几句话就可以把问题说清楚,可以直接打电话或微信视频的方式,但如果视频家长最好不要很多人,为了一个共同话题,可以把两个最多三个家长召集起来开个视频会。讨论解决。这样做避免引起误会和隐私上的困扰。

三、距离学校较近的家庭,可以家访。事先约好,上门赶在家长方便的时候,不用顾虑带什么东西,礼貌性的意思一下即可。但你的目的一定要明确,跟家长说什么。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千万记住多肯定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不要让家长一提家访,就感到“大祸临头”或神经紧张的样子。最好带着诚意,和家长像拉家常一样拉近距离。

四、书信沟通。尽管这种方式已经有点过时了,但中国人还是对此很亲切,很感动。这种方式也很真诚、很正式。相信你利用书信把你“见面不好说的话”用书信巧妙地表达出来,家长会感动的。因为一些事实和例子都可以罗列其中,让人可信。

谨记:1.不要在微信群公布排名 2.不要在微信群指责那个学生错误 3.不要当着众人面批评哪个家长

以上几个观点,是本人管窥之见,但均发自肺腑。不同看法,可以互相讨论和借鉴。

家校沟通方式很多 ,但每一个方式或许效果不太一样。

怎样和父母有效沟通

跟父母很好的沟通很容易,父母都愿意了解自己的儿女,没有哪个父母想拒儿女于千里之外。你有开心的事或不开心的事都可以敞开心扉和父母聊聊。你开心他们会比你更开心,你有烦心事,他们会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你,即便帮不上忙,也会给你一些建议,供你做参考。

做为成年人了的我们,和父母沟通更多的是考虑父母的感受,尽我们的所能,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多一些安慰和快乐,而不是帮我们解决心中的委屈和郁闷。小时候我们的要求很简单,几块糖果,或者是一件羡慕了很久的玩具,父母都能满足我们,那时候父母是我们的天地,能为我们遮挡所有的风风雨雨,能解决我们所有的需求。当我们一步步跨入成人的行列,我们要扛得起生活的重担和责任,这是做人的担当。父母老了,为家庭撑起一片天,成了我们的责任。别再以为父母能为我们解决多少问题。很多事说给他们听只是徒增他们的烦恼。

每个人活着都不易,不管生活还是工作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烦恼,这些烦恼大部分都要靠我们自己来解决和消化,父母亲人无法帮到我们。做为成年人的我们,要和父母好好地沟通,就要调整好心态,是我们怎样更好地给父母安慰,而不是从父母那里能得到什么。

平时孩子应该怎么和家长沟通

关于这个问题,孩子怎样沟通,还真很难回答,教育方面不同,当然交流以就不同,比如妈妈说话和老师说话不同,爷爷说话和爸爸说话一定也不一样,这些是每个家长必须注意的,每个小孩的成长不一样,当然教育与沟通方式也是不一样。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