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
发布时间: 2023-07-1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小说材料的一切故事,都只能发生于空间之中。空间距离的改变,使得一切关系得以改变,从而不断编织新的或改写原有的人间故事。近在咫尺与远在天涯绝不只是近在咫尺与远在天涯,它们一定还会作为改变生活、改变人心从而改变故事的因素而存在。丈夫远征,妻子独守空房,于是就有了闺怨诗,并且有了各种各样的故事。丈夫远征归来,与妻子整日厮守,又是另一番情趣,并且会演绎出另外一些故事。小说的写作无非是在空间的改变之中寻找悲哀与欢乐,寻找种种主题与种种美学趣味。空间不仅仅是改变关系的因素,同时也是故事得以发生与进行的场所。

就形式本身而言,小说不属于空间艺术。绘画、雕塑才是空间艺术——它们必须关心平面、立体之类的空间问题。绘画者面对画布,也就是面对一份特殊的空间,而在画布上进行的关于物质的或生命的描绘,空间问题则是由始至终的:视点、灭点、近距、远距……而雕塑,从一开始,就进入了如何实现被雕塑的物质在空间中呈现某种形态、形状的意图。而这一切,对小说来讲是不存在的。小说与音乐一样,属于时间艺术。绘画与雕塑属于瞬间动作、行为的截取——它没有时间。关于这一点,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已做了明白的解释:“绘画,由于所用的符号或模仿媒介只能在空间中配合,就必然要完全抛开时间,所以持续的动作,正因为它是持续的,就不能成为绘画的题材。绘画只能满足于在空间中并列的动作或是单纯的物体,这些物体可以用姿态去暗示某一动作。”而小说却可以去描绘持续性动作。当一只鹰听到山林的呼唤,展开大翅,从岩石上缓缓起飞,向高空而去时,一个小说家可以凭借文字,绘声绘色地向我们描绘鹰飞翔的全过程。

我们说小说是时间的艺术,是从小说的形式而言的。而从小说所要关注的、最终作为自己内容的那一切来看,空间问题却又成了它基本的、永远的问题。既然它所关注的对象无法离开空间,那么它也就无法抛弃空间。并且,恰恰因为小说在形式上属于时间艺术,所以,空间问题反而在这里变得更加引人注意了:作为时间艺术的小说究竟如何看待空间,又如何处理空间?空间问题就成了小说家的一门大学问。

(选自曹文轩《小说门》,有删减)

材料二:

龙迪勇先生在《论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中指出,很多现代小说家“不仅仅把空间看作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叙事必不可少的场景,而是利用空间来表现时间,利用空间来安排小说结构,甚至利用空间来推动整个叙事进程”。“空间叙事”为小说叙事研究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野。

小说空间叙事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空间的叙事功能,即空间如何参与、影响了叙事。进入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分析空间“生产”出了怎样的社会关系、权力结构、思想观念,这些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特征又是怎样转化为空间里人们的实际行为,从而影响、决定了小说叙事的进程。如《孔乙己》这篇小说,鲁迅选取咸亨酒店作为舞台决不是随意的,而是一种精心设计。小说一开始就用二百字左右的篇幅对咸亨酒店进行了介绍,着重突出其等级特征。孔乙己沦落为社会等级的底层却不自知(还穿着标志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因此,森严的等级和忘记自己的社会位置必然要发生猛烈的碰撞。其结果是,在公众汇聚的酒店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成了这一公众场所人们嘲笑的对象。庸众的笑对孔乙己来说是一种把他从咸亨酒店这一等级空间里排除出去的力量,而孔乙己却想竭力维持自尊以进入这一空间。所以,咸亨酒店就成了一个排除与谋求进入的战场。在来回的搏斗中,庸众的冷酷、麻木、愚昧,孔乙己的中毒(科举制度之毒)之深和不觉悟的精神状态,就都清晰地表达出来了。因此,在这篇小说中,咸亨酒店这一空间形象,既是被等级观念、冷酷的人际关系生产出来的,同时,又是将它们转化为实际生活的关键。这一转化过程制造了孔乙己的悲剧,也达到了鲁迅解剖国民性的创作目的。

展开全文

小说空间叙事的外围问题,大概可以包含空间叙事的形态和视点两个方面。

空间叙事的形态指空间在完成叙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些外在特征,通常以小说里所有的空间作为考察的对象。小说空间叙事从形态上可以划分成两类:将在一个固定的具体地点、场所完成的空间叙事称为静态空间叙事,如鲁迅《孔乙己》《风波》《示众》等,它可以刻画一个场景,也可以刻画多个场景;将地点、场所有移动变化的空间叙事称为动态空间叙事,如《药》《阿Q正传》等,与场所的变化相关的是人物性格的反复呈现和小说叙事的逐步展开,当然,空间场景肯定是多个。对空间叙事形态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掌握空间叙事的特点和作用。

空间叙事也有一个视点问题,即某一具体空间或空间场景是通过谁的眼睛反映出来的,这也会对空间叙事造成很大的影响。如《孔乙己》里的咸亨酒店,是通过处在这一空间的最底层的小伙计的眼睛表现出来的,他也可以“附和着笑”,参加对孔乙己的集体狂欢,他似乎也与其他庸众取同一价值立场,但这只是一个伪视点;真正的视点是二十多年后、已经长大成人的、现在的“我”,而这一视点则是对前一视点的否定,包含了对狂欢场景的批判和对当年参加这一集体狂欢的自我反省。伪视点显出空间场景的真实性和可感性,真正的视点显出否定性和批判性,《孔乙己》就在这两个视点的对立撕扯中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选自余新明《小说叙事研究的新视野——空间叙事》,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故事的发生与空间距离的改变有很大关系,空间产生故事,也推进故事的发展。

B.绘画、雕塑能呈现物质在空间中的瞬间动作,不能描绘持续性动作。小说正好相反。

C.咸亨酒店见证了孔乙己的悲剧,其蕴含的等级观念、人际关系等是悲剧产生的关键。

D.深入分析动态空间叙事下的不同场景特点,有助读者全面把握人物特点及叙事特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小说研究中的空间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小说描述的对象既不能离开时间也无法脱离空间,这就决定了小说的时空艺术性。

C.《阿Q正传》通过描述阿Q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展示其精神胜利法的多元特点。

D.小说对某一具体空间都会设置多个视点的观察,可以在多维比较中营造艺术效果。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浦安迪认为:从上古神话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的主流中,空间感往往优先于时间感。

B.小说的叙事方式可以分为顺叙、倒叙、插叙、平叙等,其中顺叙的使用最为普遍。

C.《边城》中那条渡河,是翠翠和爷爷生存的必要空间,与人物形成相依为命的关系。

D.《蝇王》将一群少年置于孤岛,然后静心观察他们在异境中的表现,考验真实人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材料分析潇湘馆这一空间在《红楼梦》中的叙事作用。(4分)

当贾宝玉问黛玉选哪儿时,黛玉说:“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宝玉听了拍手笑道:“正和我的主意一样,我也要叫你住这里呢。我就住怡红院,咱们两个又近,又都清幽。”(第二十三回)

诗社成立,众姐妹商讨命名雅号时,探春笑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就完了。”(第三十七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云中记(节选)

阿来

地震发生的日子是5月12日。之前,阿巴已经和村里各家各户商量好这一年祭祖先的日子——5月15日。那时,地里的小麦已经锄过了二遍草,又施了一道帮助小麦抽穗扬花的化肥。玉米出苗后,也锄过了头遍草。果园里近年引种的叫车厘子的樱桃已经泛红。男人们坐在村前的石碉前,讨论要不要把村里在外面打工的人、在外面上学的人都召回村来。

没等日子到来,地震爆发了。道路断了,电线断了,建在山前的手机通信塔也歪着身子,余震每来一次,就摇晃着发出瘆人的吱嘎声。

震后第一天,从乡政府冲上山来一个副乡长。他居然没有被满山滚石砸死,也算是个奇迹。当天夜里,又从县政府来了一个干部。他的头上包扎着绷带,那是一个胡乱缠上的急救包。有人扑上去抓住县里来的干部拼命摇晃:怎么就只来了你一个人?!干部说:县城也一样遭灾了啊,县里要优先恢复通信,抢通道路啊!

县里来的干部就是仁钦。他脑袋上缠着绷带,浮肿的脸上满是泥土。他的两只鞋都破了,乌黑的脚趾头露在外面,走路一瘸一拐。云中村惊魂未定的乡亲没有人认出他来。他的亲舅舅阿巴也没有认出他来。

到底是县里来的干部,他把一窝蜂扑在废墟上的人员分了组,身体壮的挖掘,其他人传递那些挖掘出来的石头和木料。三个小组在有人呼救的废墟上同时展开。速度果真加快了一些。先他到达却六神无主的副乡长也镇定下来。几年后,这些事会变成玩笑话。当年的副乡长洛伍对仁钦说:妈的,你一个县里的毛头副科员,刚参加工作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