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是哪个民族(北魏孝文帝是不是鲜卑民族的罪人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北魏孝文帝是不是鲜卑民族的罪人

谢谢邀请。北魏孝文帝站在鲜卑沙文主义者的角度是鲜卑族的罪人,站在广大鲜卑族乃至中华民族的角度是鲜卑民族的大功臣。

下面先简单介绍下孝文帝的生平,尽管我们小学历史都学过的。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鲜卑族魏国的一位皇帝。他生于467年,471年登基(虚岁7岁),499年去世,年仅33岁,可称为英年早逝。

拓跋宏在位29年,实际亲政只有10年。在他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的时候,就已经进行了一些改革,孝文帝亲政后继续改革。改革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如政治上,用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加强中央集权,打击豪族;整顿吏治,奖功罚过,严惩贪腐;改革官制。

经济上,变革税制,实行均田制,改革租调制度;

但其中最为后人说得多的,则是文化上的改革,领导鲜卑集团向汉族靠拢。比如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加强对中原的管理;规定鲜卑族禁胡服,必须改穿汉人服装;禁鲜卑语,必须改说汉话;提倡鲜卑族与汉族豪门通婚,甚至规定鲜卑姓氏必须改成汉姓,籍贯也都改到洛阳,等等。

由于鲜卑族本来自从晋朝以来,就和汉族接触很深,受到影响。如今拓跋宏再这么一强制,实际上使得鲜卑自有的文化特色逐渐消亡,鲜卑作为一个民族渐渐被汉族同化和融合。隋唐之后,纯粹的鲜卑人基本就没什么了。

那么,这件事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纯粹站在文化研究的角度,把曾经拥有数百万人口的鲜卑这么个文化特色给改没了,减少了文化多样性,当然是个损失。不过历史几千年,湮灭的文化传统多了,汉人自己的文化,宋朝和明朝也差别挺大,所以这个没啥值得纠结的。

站在鲜卑族沙文主义的角度,强行把本民族的文化特色都改没了,融入一个人数更多的民族,当然是大大的罪孽。比如天龙八部中慕容复,连汉人的书都不爱读,对他来说,拓跋宏这举动当然是大逆不道,违背了祖宗的古训。

但是,纯粹站在普通鲜卑人,无论是鲜卑贵族还是鲜卑老百姓的角度,这事儿肯定是有利的。首先是汉族文化相对于鲜卑文化具有其先进性,落后的向先进的靠拢,本来就是寻求进步的表现。拓跋氏之前,鲜卑族最牛的是慕容氏的燕国,之所以燕国能兴旺发达,很大程度就是慕容家几代君王都在努力学习华夏文明,比如慕容皝不但组织国学,还亲自去当导师,带出了上千学生。这种学习既可以提升整个族群的文化水平和制度先进性,也有利于减少民族之间的隔阂,有利于维护民族之间的融洽,有利于维护鲜卑族王室的统治。

说白了,少数民族统治汉族地区,必然要面对“大多数臣民对王室的人种隔阂”。通过王室积极汉化向多数人靠拢,就算不能因此完全消除臣民对你的这种隔阂,至少让异族之间的冲突感觉没那么强,不是坏事。唐太宗李世民的奶奶和外婆都是鲜卑族人,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拓跋宏改革这件事,实际上是用落后的文化风俗作为代价,换来了民族整体的进步,以及治理下帝国内各团体的融合。站在中华民族角度,也是有助于消除隔阂,功莫大焉。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迁都洛阳。孝文帝太和十七年(533),“乃定迁都之计”,将北魏都城从平成迁至洛阳,主要原因有三,但都是为了促进民族融合,鲜卑汉化。一是对于已经进入农耕生活的鲜卑族来说,平成的环境并不适合耕种,此举有利于推行农业“汉化”。二是孝文帝已经意识到民族矛盾尖锐不利于统治,已有改革之心,而平成偏居塞上,民风剽悍,人民开化不足,不利于实施改革。据记载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上,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所以毅然迁都洛阳,为改革奠定社会基础。三是迁都洛阳更有利于统一中原,洛阳是中原文明的代表地,此举可以很好地拉拢汉族人士,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力量消灭南朝,实现国家统一。

此外,孝文帝在迁都途中,也表现出了对汉族百姓的高度关心与重视。据《魏书·高祖孝文帝纪》载,孝文帝太和十七年(533)南征,“车驾发京师,南伐,部骑百余万…路见眇跛者,停驾亲问,赐衣食终身…亲见高年,问所疾苦…诏以车驾所经,伤民秋稼者,亩给谷五。”就是说孝文帝在南迁途中亲自询问腿脚不便的人,给他足够一生食用的衣物,关心老人。下诏如果自己的车驾损坏了百姓的庄稼,要予以补偿。

2.改革习俗。其中包括,禁鲜卑语,禁胡服,改鲜卑复姓为汉单姓,大力倡导胡汉联姻。孝文帝在太和十八年(534)“革衣服之制”,在魏太和十九年(535),“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但“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对年三十以上的人有所宽容,因为他们已经习惯说鲜卑语了。《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载,孝文帝下诏:“…诸功臣,姓皆重复,皆改之”。同时促成了许多鲜卑族与汉族的联姻。孝文帝曾就胡汉联姻下诏说:“然则婚者,合二姓之好,结他族之亲,以上祀宗庙,下以继后世”

以上改革措施利于民族融合之处有二,一是通过习俗、语言、家族的融合,逐渐消解鲜卑族与汉族之间标志性的区别。二是为北魏的政权寻找合法性,提升自己的正统地位。如孝文帝将拓跋姓改元的理由如下,“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就以“黄帝”为祖,以求汉族认同。此外,孝文帝同时尊孔子,建孔庙,主动融入汉的文化。

北魏孝文帝通过此次改革加快了鲜卑族汉化的进程,大大改善了民族关系,形成了一种新的民族气象,南北疆域、文化之分被打破,为隋唐的民族大融合开了先河。有史学家认为:“隋唐的统一强盛局面与十六国北朝的民族融合过程是分不开的。” 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正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北魏孝文帝将鲜卑人迁到洛阳,现如今的洛阳人是鲜卑后代吗

每次看到这种问题都让我挺无语的,乱认祖先的现象在现代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谁是你的祖先,这不是小事。这不是拍下脑袋就能臆断的。就好比我一直怼那些把中国传统文化说成外来的人,你们究竟有没有严谨地研究,究竟要不要对自己负责?尤其是历史学领域流窜着大批特定搞蛊惑破坏的群体,有一个特定的群体活跃于历史学领域的人数就非常众多。我不说,估计有的人也能猜到。在这种情况下,关于民族历史是需要谨慎认知、严谨研究的。而不是像确认花木兰族属那样,凭借《木兰辞》可汗一词就下结论。哪有那么简单呢?

你张口闭口鲜卑,那你就需要研究鲜卑是什么人?是什么父系基因类型?鲜卑是一个单一的血统民系,还是多个血统民系,又或者是一个联盟性、方位性的称呼?你把这些大体搞清楚了,你才能做出相对准确的结论。

比如丁零鲜卑是回鹘,回鹘后裔之一是维吾尔。维吾尔里有一定比例的日耳曼基因R1b和斯拉夫基因R1a。问题就来了,中国人里,尤其汉族里存在这两个基因类型吗?存在有多少?据说所知,汉族里只有微量的斯拉夫基因,并没有日耳曼基因。从文化看,我们又明显发现,维吾尔的蓝白相间服饰在欧洲和日本、台湾原住民以及西南原百濮有关的民系都存在。这就告诉我们,丁零鲜卑大概率是源于秦代时在接近西伯利亚的大夏。大夏分为黄的大鲧族素冠基因O1和白的日耳曼基因R1b。说白了就是鬼方后裔。这个体系后来演化成西突厥和黄突厥以及鲜卑。西突厥的日耳曼汉代时带着北欧基因l系进入北欧,留下的就是土耳其体系。黄突厥主要是月氏哈萨克体系以及楼兰人。维吾尔属于丁零回鹘也就是鲜卑体系的一种。

秦时鬼方体系被打击和压制,除了去到接近西伯利亚地区的大夏,还有印度河和阿富汗地区的大夏被秦体系里的扫帚星斯拉夫进攻,形成的是斯拉夫基因建立的中古波斯和印度恒河文明。印度河哈拉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