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的著作都有哪些?如何评价辜鸿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辜鸿铭的著作都有哪些

个人著述

辜鸿铭的仕途生涯不足一谈,他一生事迹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在于沟通中西文化并诉诸于翻译事业。为了让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孔孟哲学,精神道义,他勤于写作。辜氏一生著述颇丰,且多用流利的英文写成,其目的即在于使西方人了解,并通过了解进而尊重中国文化。

英文专著

著作一览—辜鸿铭(10)1.PapersfromaViceroy’sYamen:AChinesePleafortheCauseofGoodGovernmentandTrueCivilization.封面上有赵凤昌亲笔手书的中文书名《尊王篇》。该书于1901年在上海出版,乃是辜鸿铭自和义和团运动以来,陆陆续续发表于《日本邮报》等报刊上的系列英文政论文章结集而成的合集。该书出版后,欧洲人争相购买传阅,当时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清史稿》本传中说:“辜氏以英文撰《尊王篇》,申大义,列强知中华以礼教立国,终不可侮,和议乃就。”

2.ETnunc,reges,intelligite!TheMoralCauseoftheRussia-JapaneseWar(《当今,皇上们,请深思!日俄战道德原因》),它从1904年12月10日起在《日本邮报》上连续发表,1906年结集于上海刊行。主要讨论日俄战争在道义方面的根源,兼及中西文明问题,并批评俄日双方的政策。

3.TheStoryofaChineseOxfordMovement(《中国牛津运动故事》),是辜鸿铭为纪念张之洞而作,1910年首次在上海出版。书中他将张之洞比作英国19世纪的红衣主教纽曼(CardinatNewman),把张之洞领导的维护中国纲常名教的清流运动和纽曼在英格兰教会攻击自由主义的牛津运动作了对比研究,指出张之洞的清流运动和纽曼的牛津运动都是反对和攻击同一个敌人——现代欧洲高度物质文明的破坏力量。

4.TheSpiritoftheChinesePeople(《中国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义》),这是辜鸿铭向西方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该书1915年在北京首次出版,并很快由德国学者奥斯卡·A·H·施密茨(Oscar.A.H.Schmitz)译成德文,一时轰动西方。书中力阐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中国文明的价值,鼓吹中国文化救西论。全书分为绪言、导论、正文和附录四个部分。

此外,辜鸿铭还常在英文报刊上发表文章,《字林西报》(又名《华北日报》,NorthChinaDailyNews)、《日本邮报》(JapanWeeklyMail)、《北京日报》(BeijingDailyNews)、《密勒氏远东评论》(Millard’sReviewoftheFarEast)、《华北正报》(NorthChinaStandard)、《泰晤士报》(TheTimes)等英文报刊都是他批判西方,阐扬“周孔之道”的阵地。

辜鸿铭的文章发表之后,西方人既惊讶又非常佩服,德国人和日本人尤其如此,为了让更多的国人了解这位东方圣哲的思想和学说,他们把辜鸿铭的文章分别译成德文和日文。1920年,在德国莱比锡出版了由奈尔逊教授翻译的辜鸿铭论文集VoxClamantis(《呐喊》,又名《哀诉之音》)。德国汉学家卫礼贤(RichardWilhelm)则编译了辜鸿铭文集《中国对于欧洲思想之反抗:批判论文集》,该书主体为《中国牛津运动》。辜鸿铭在日本讲演的论文由日本大东文化协会集结成《辜鸿铭讲演集》于1925年在日本刊行。1941年日本人萨摩雄次在日本编译出版了《辜鸿铭论集》,主要篇目是从《辜鸿铭讲演集》和《中国人的精神》中选译出来的。

如何评价辜鸿铭

辜鸿铭:西方人眼中的东方男神

他一生荣拥13个博士学位

他一生精通9门语言

他的名言:我的辫子生在脑后,你的辨子长在心头

他的母亲是西洋人,他的父亲是华侨,从小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用辜鸿铭自己的话说是四洋,即“生于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但他一生留着长长的辫子,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近乎偏执的推崇和坚守,甚至因此经常与洋人较劲,却能够得到洋人的认同和尊重。

近代欧洲,有一个名言流传颇广:到中国可以不去看故宫,但不可不看辜鸿铭。可见,辜鸿铭已经成为洋人心目中的男神。

有一次,在英国伦敦电车上,几个年轻人看到留着长辫子的辜鸿铭,见他样子可笑,便出言侮辱。当时辜鸿铭手里正拿着一份《泰晤士报》,于是把报纸掉头来看,那几个英国人嘲笑说:“看,那小子连字都不认得,还看什么报纸?”

辜听了之后,用纯正娴熟的英语将整段文章朗诵出来,然后说:“你们英文才26个字母,太简单,我要是不倒着看,那就一点意思都没有了!”这几个英国人惊愕的看着辜鸿铭,随后悻悻离开。

1884年遵从父亲“回到东方来,做个中国人”的遗命,回到了中国。经人引荐,辜鸿铭担任了晚清名臣张之洞的幕僚。

当时,张之洞正在武汉用西洋新法编练军队,请德国军官做军事教练。但德国教官拒绝穿戴中国军服、军帽,拒行跪拜礼,众人都束手无策。辜鸿铭依靠着出色的口才,说服德国人不但穿上了中国军队服装,而且还同意行中国跪拜礼。

八国联军侵华,辜鸿铭还曾经用拉丁文在欧洲发表了一篇爱国文章,使欧洲人对他相当崇拜。

五四前后,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许多洋人经常慕名前来北京寓所拜访。

一次英国作家毛姆来访,看到房屋里只有盏昏暗的小油灯,就抱怨说太暗了。辜鸿铭说:“我们中国人心里亮堂,灯也亮堂,不像你们西洋人只注重外表。

虽然洋人教授见到他都十分恭敬,但辜鸿铭也不客气。看见英国人,用英文骂英国不行;看到德国人,用德文骂德国不好,看到法国人,则用法文骂法国不好。把这些世界一流的洋教授一个个骂得心服口服。

当时因救亡的迫切,使主流社会崇尚西方蔚成风尚,甚至有人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极端观点。这些使得,许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在全盘西化中被丢弃。对此,辜鸿铭深感痛心。他明确指出,不可邯郸学步,没学来先进物质文明,还迷失自我。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璀璨夺目的。可惜,学界主流无法理解他的博大精深、人生自有其沉浮!欢迎大家关注@史学爱好者,共同探寻历史的轨迹。????

为什么作文写物比写人更容易得高分

这是因为写人物的内容大致相同:写写外貌、写写性格特点……同学们都写得千篇一律,老师一看都没啥独特之处,大家的分数都差不多,也都得不了什么高分,只会给那些书写好点的打高1分半分的。写物的呢?记敘文中写物的作文有动物、植物、物品、景物等,说明文中写物的有建筑物、文物、植物、物品、景物等。(同样的植物、物品、景物等,即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说明文,这样的体裁区别与写法在《作文公式收藏版》有详细的“公式”与讲解)。而物的取材多种多样,各有特色,写起来也能更好地引用诗词名句,写出的内容也会新颖有文采,老师一看与众不同,眼前一亮,自然就给高分了。

如何理解民国学者辜鸿铭的话「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

辜鸿铭对此的解释是:

蔡先生点了翰林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而我自从跟张之洞做了前清的官以后,到现在还是保皇,这种人哪儿有第三个?” —晚近中国名人逸闻录

意思是蔡元培先生从不愿做清朝的官,一心只在革命,一直都在坚持革命,没有变心,而我辜鸿铭呢?之前为晚清政府效力,现在还是在保皇,一直都在力挺大清,虽然我和蔡先生虽志向不同,但我们都没有违背初心。在晚清时期闹革命,在民国时期保皇,同样都会陷入孤掌难鸣的绝境,但在辜鸿铭先生的眼里,他对中国好人理解是:陷入绝境却还一直坚持的人都是中国好人!而他和蔡元培恰恰都是如此。

再举个典型例子,很多人在晚清时当官,食晚清政府俸禄,但革命烽火燃起时,却转向革命推翻清政府,比如袁世凯,原是大清新军统领,却在革命时推翻清政府,在辜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