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少胜多的意思(为什么古代战争会有以少胜多的战役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为什么古代战争会有以少胜多的战役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采石之战……中国古代战争以少胜多的战例之多,已经到了几乎快要成为一条定律的地步,那么,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我试着说三条。

第一,在古代战争中,兵多有时候仅有理论上的数据优势,在实战中并无法一线铺开,构成压倒性的优势。比如在采石之战中,虽然完颜亮发动了号称60万军队南侵,但兵分四路,完颜亮亲率的东路事实上只有17万人,只要完颜亮这一路一败,其他三路就不战自溃;在淝水之战中更是如此,前秦军队号称有近百万,东晋军队仅有八万,但事实上在淝水之战中苻坚亲率的一线军队只有十余万,对比晋军并无压倒性优势,据说淝水之战发生时,竟还有一部分前秦军队仍在长安一带,离淝水主战场十万八千里。

其中的关键是,在古代的生产力条件下,一次性动员几十万大军并不如现在这么简单,交通条件决定了分布在各地的几十万部队很难短时间集结在一起,后勤条件又决定了军队很难一次性投入到单一战场,否则后方产粮区根本无法供养。

第二,一次性动员几十万大军往往意味着后方空虚,并且民怨沸腾,很容易后院起火。在采石之战前,完颜雍(即后来的金世宗)事实上已经在辽阳拥兵称帝,采石战败后,前线金军知道后院起火后军心不稳,发动兵变干掉了完颜亮;淝水之战也是如此,按照前秦动员的兵力而言,即使在淝水战败后野完全可以再战,总实力仍然占极大优势,但前秦内部已经发生了内乱,早有异心的慕容垂趁机起兵,苻坚帝国灰飞烟灭;辽金的护步达冈之战更是典型,兵力占绝对优势的辽军之所以溃败,直接原因就是发生内乱,天祚帝和辽军无心再战,后撤途中被金军突袭而大败;再比如,隋炀帝率大军征伐高句丽时,也遭遇了后方民变,其中尤以杨玄感起兵影响最大。

第三,在历史上,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都被严重夸大了。对于人数多的一方而言,夸大自己的人数优势可以起到恫吓对方的作用;而对于人数少的一方而言,如果打赢了,也就顺水推舟的继续战败一方战前的吹嘘,甚至还有继续加码,对方人数吹得越多,不就更加显得自己“以少胜多”的伟大和奇迹。从这个意义上,双方算是一拍即合,共同“编造”了这个神话。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有哪些

一连破一营,熬山庙大捷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起义军其实已经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加上敌我力量悬殊,失败也就很难免的了。

大概一周后,国军正规军主力一部赶到,首先大举进攻耒阳。此时耒阳已经被中共放火烧毁大半,当地老百姓怨声载道,加上双方兵力火力都很悬殊,战斗会会怎样发展也就不难理解。

国军将领,第19军第2师师长李宜煊带领一个主力团,最早赶到耒阳,随即持强硬攻,很快就攻打下了防御空虚的耒阳城。

刚刚一交火,朱德的新编赤卫军就不是对手。这些赤卫军队员自然是比较勇敢的,但他们没有受过正规训练,进攻时候不会利用地形地物掩护,甚至不会卧倒匍匐等动作,凭借一腔热血胡乱冲锋,被敌军机枪一片片的打倒,防御的时候,他们不会组织火力,还没看到敌人就胡乱放枪,等敌人真正冲到近距离的时候,他们已经没有弹药,只能撤走。

鉴于防御不利,耒阳又背靠耒水,对于防御一方非常不利,朱德如果死守不撤,怕是要背水一战,全军覆没,所以果断率领主力撤走了。

实际上李宜煊兵力也不多,他的第2师主力尚且未到,此时手上不过一个加强团近2000人(缺一个营),另外还有一个主力营熬山庙从侧翼包抄。只是因为他们是正规军,又是战斗力很强的桂军,所以大部分是农民军的朱德部对付不了他们。

起义军失利以后当晚集中五个连正规军和数千农民赤卫军发动夜袭,试图夺回耒阳。

国军将领李宜煊并非庸将,他判断起义军有可能夜袭,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起义军刚刚一开始进攻,李立即部署部队发动反冲击。结果反而是准备不足的起义军措手不及,全线溃败,伤亡惨重。

朱德无耐,只得命令终止进攻向后方撤退。当时起义军其他高级将领都认为耒阳已经无法收复, 都向朱德请示是否立即立即将主力转移出耒阳地区。但朱德认为,耒阳是其他几县的门户,必须守住。如果耒阳一丢,下面永兴、郴县、宜章也就会连续失守,所以朱对是否撤退犹豫不决。

在耒阳失陷的时候,林彪率领一个连却远在距离熬山庙附近的高炉水口一带搞土地运动。

当时起义军和后来的红军都是一个样子,也就是土地运动时候,一般都安排干部配合军队去做。如果没有军队的无力支持,是压制不住地主,富农的。

熬山庙在敖山上,而熬山地处耒阳东北部,距县城20公里。山顶建有一座大庙,也就是熬山庙,整个山丘就像熬鸟一样,所以叫做熬山。这一代地形险要,除了西面是一片开阔地带,东南北三面山坡连绵,古树参天,遮天蔽日,只有一条土路。

国军李宜煊部在进攻耒阳的同时,还派一个营的兵力进攻熬山庙一带,扫清侧翼的威胁。

当时国军也通过当地的地主武装得到一些情报,知道熬山庙仅有起义军正规军1个连的部队,所以该营并没有什么戒备,放肆的高歌猛进。毕竟双方兵力相差3,4倍,区区1个连何足道哉,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当时县苏维埃副主席徐鹤得到敌军进攻的消息后,一方面向朱德汇报,一方面紧急找到在这里驻扎的二连连长林彪。

林彪听完徐鹤的介绍后,二话不说,立即赶赴一线观察情况。

林彪在几个赤卫军队员帮助下,骑骡子绕小路赶到第一线的一个山丘上,居高临下的仔细观察了地形和敌人的情况。

本来,林彪认为敌我力量悬殊,一个连如何能对付一个营呢,必须撤退。

但观察地形和敌人的情况以后,林彪心里却有了谱了。

林彪认为,熬山庙这一带地形极为适合打伏击,因为两边都是山,只有中间一条小路。敌人兵力再多也施展不开,一个团,一个营,一个连其实没有区别。

而且,通过观察敌人先锋一个连的行军情况,林彪认为敌人轻敌狂妄到了极点。在如此险峻地形下,他们居然不派尖兵开道,也不派侦查部队搞清楚地形,而是一窝蜂的前进,甚至辎重排走在队伍最前面。换句话说,敌人根本不认为起义军敢于抵抗,他们不是在作战,而是在行军。

先锋连如此散漫,后面的两个连估计就更差了,一打就很有可能将他们打垮。

林彪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可以打一打的。

更况且,林彪虽然只有一个连正规军,却还有徐鹤指挥的敖山、江头、东湾、竹市、内洲渡、石梓江、大陂市、龙王庙、浔江、导子洲等地赤卫军多达数千人。

赤卫军都是青年农民组成,军用枪械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另外就都是土枪土炮,甚至大刀长矛,但毕竟还是一股武装力量。尤其在这种地形下,哪怕是土枪土炮也是可以发挥很大威力的。

赤卫军:也就是当年农会的武装力量,主要由农会的农民组成。他们一般没有受过严格的正规训练,武器装备也较差,除了军用步枪以外,多是梭镖、大刀、鸟铳、土手榴弹和松树土炮等。当时湘南特委规定,凡工、农会会员由十九岁至三十岁的壮丁编组为赤卫队。

所以,林彪经过再三思考,决定在熬山庙和敌人决战,这个想法和朱德倒是不谋而合!朱德在作战之前,也仔细做过研究,并且做出了务必在这里伏击敌人的命令,要求二连长林彪执行。

有了上级的支持,一切都好办,林彪立即着手部署。

由于此次敌强我弱,林彪布置的极为细致,包括每一挺机枪的位置,他都一一亲自搞定。对于手持土枪和冷兵器的赤卫军,林彪认为地形有限,太多人施展不开,就精选了500多人,也让他们巧妙的埋伏在道路两边100米内。由于赤卫军不是正规军,林彪一再交代他们战场纪律,要求他们没有命令绝对不能开枪开炮,暴露目标,违者军法严惩。

一切部署完毕,就等着敌人上钩了。

林彪的100多正规军和500多赤卫军埋伏在路边,3个多小时后,天就已经黑了,再等了1个多小时,大路上传来大片的喧哗和很多灯火,国军那个主力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