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shang(你知道的最可怕的中式英语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你知道的最可怕的中式英语有哪些

中式英语是指带有汉语词汇、语法、表达习惯的英语,随着网络时代资讯传播的便利甚至使外国人也接受了chinglish这一词汇。最早的中式英语出现在香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香港给让给英国,此后英语就成为了香港的官方语言,但占香港人口绝大多数的华人学习英语还是经历了一段过程的,于是早期的香港华人在和洋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将汉语词汇和英语词汇根据汉语的语法结构进行排列组合后形成的句子。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一部分中式英语已如同人艰不拆、喜大普奔等网络词汇一样被人们接受认可,目前chinglish这一词汇本身之外还有Long time no see (好久不见)、Kungfu (中国武术的总称)、Casino (赌场)、CHAN(禅)、JIAYOU(加油)五个中式英语词汇被《牛津词典》收录。“san q”则是“三Q”的谐音,在正规的拼写方式下写作“thank you”,表示谢谢的意思,目前这一词汇虽未被《牛津词典》正式收录,不过在香港、新加坡这种中式英语较为盛行的地区这已是一句比较普遍使用的口语。

导致中式英语出现的原因其实有两种:一种确实是由于翻译错误造成的,另一种则是为吸引眼球而故意为之。对中式英语的出现一方面确实证明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水平还有待提升,另一方面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逐渐开始接受中式英语,因为他们认为这一新事物的出现代表的中国人的思维结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式英语是外国人得以了解中国语言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不过有的中式英语的确让人忍俊不禁哭笑不得。

比如说老干妈怎么翻译呢?事实上英语里在翻译人名、地名、商标名等专有名词时一般是直接采用音译的方式,所以老干妈的正确翻译方式其实就是“lao gan ma“。可我们很多同志灰常有发明创造精神地将其翻译为“old dry mother”。还有一种专有名词的翻译成为了很多中国人的困惑——那就是菜名。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各种不同的菜系菜肴该如何翻译才能让外国人理解呢?这的确不大容易。于是我们就可以见到“四喜丸子”被翻译为“Four Glad Meatballs”(四个高兴的肉丸子),“蚂蚁上树”被翻译为“Ants climbing trees”(正在爬树的蚂蚁),“麻婆豆腐”被翻译成 “Tofu made by woman with freckles ”(一脸雀斑女人做的豆腐),最恐怖的是夫妻肺片—— “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 (丈夫和妻子的肺片)”,不知道还以为到了食人族的地盘。当然菜名适合也不适合像其他专有名词一样直接音译,否则你翻译一个“ma yi shang shu”外国人一定不知道你说的是啥,所以有人建议将其翻译为“Vermicelli with Spicy Minced Pork (肉末粉丝)”也许更好理解。

如果说专有名词的翻译的确令人困惑,还有待进一步的规范,那么其他一些翻译就纯粹是出于错误了:“小心地滑”这个词在汉语里的意思是“地上滑,请小心”,问题出在这个“地”字在汉语里是个多音字——既可以念作de,用在动词后作助词;也可以念作di,作名词使用表示土地,于是”小心地上滑“就被翻译成了carefully slide(请小心地滑过去),据说还真有外国人看到这样的提示语后沿着地面滑过去的。how are you被翻译为怎么是你?于是how old are you被理所当然的翻译为怎么老是你?开水间被翻译成open water rooms。大米被翻译成”Big meters“(meters是可以翻译成米不假,不过这可不是吃的米,而是长度单位)。面粉被翻译成”Face powder“(脸上的粉)。“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也是一句使用频率较高的中式英语,这句看似押韵简单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正确翻译方式其实是“study everyday and you will get better!“。

除了有待规范的专有名词翻译以及翻译错误之外,还有的翻译是出于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误会:据说我国一名外交官和夫人一起出席当地政府举办的欢迎宴会,宴会主办方称赞这位外交官的夫人漂亮,于是外交官极为谦虚地回复道:”哪里哪里“。这句话中的哪里本来是客气之语,结果翻译给翻译成了”where where“,结果主办方以为这位外交官是在问”您觉得我的夫人哪里漂亮“,于是只好回答”全身上下都漂亮“。这或许只是一个段子,反正我是不大相信作为国家外交翻译的人员会翻译出这样的句子来,也许在民间层面的日常中外交往中发生这样的事还是比较可信的。不过如果是碰上下面这段汉语也许能把翻译逼疯:你什么意思?没什么意思,就是意思意思。你这样就不够意思了。小意思,小意思。你这人真有意思。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那我就不好意思了。唉,是我不好意思。如果我是翻译一定会说”what are you弄啥咧?you have几个意思?“

中国最早的服装设计大师是黄帝吗老子和孔子是如何穿衣着装的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服装制度大多是“上衣下裳”的形制。据说这是由“黄帝制衣裳”始定下来的服装制度。《周易·系辞下》里的一句话:“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黄帝们以垂示、垂训衣裳之用的方法,治理天下。可见,在远古,衣裳之用非寻常之用。有何不寻常呢?在东汉荀爽的《九家易》里,回答了这个问题:“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也。”乾为天,坤是地,在中国,天地所代表的意象,就不言而喻了。可见,衣裳所蕴含的思想与秉持的法度。

根据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记载,直裰是由古时僧人穿着的中禪(中单)演变而来,它最大的特征,就是保有华夏衣冠的标志:交领右衽。而到了明朝与它类似的道袍,更是书生们的便服。

孔子还是我国第一位“时尚服装设计师”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从孔子17岁到51岁之间,孔子至少五次向老子求学,学乐苌弘,学琴于师襄,《文子.上德篇》曰:“老子学于常枞,见舌而守柔。”《淮南子》“老子学商容,见舌而知守柔矣。”老子在他老师生重病时去看老师,老师在很多自然现象中举一反三点醒老子,其中就张开嘴让老子看,再问......当下他明白了“齿坚于舌而先蔽,舌柔于齿而长存”的道理。老子到他晚年写下“上善若水....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对于孔子从年轻时直到中老年向老子至少五次问道,其中一次闻道回来,三天没有说话......对于当年那个时空点,两个不同纬度的脑袋之间的对话,只有唯象方式权且用语言文字说了,用现代时髦的“科学引力波”,那是两个维度空间的拉力膨胀穿透的太极”三“,因此老子对孔子却不会”鹦鹉学舌“,他一定不是现代科学脑皮层下说的“字面语言用模仿型、视觉型思维方式”解读的。孔子既特立独行又奇思妙想;既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又雷厉风行、果断决绝。这是一个身藏着宇宙万象的独立矛盾体。所以孔子在“本道”的思想境界下,还是我国第一位“时尚服装设计师”

《论语·乡党》记载:“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亵服。

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

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

去丧,无所不佩。

非帷裳,必杀之。

羔裘玄冠不以吊。

吉月,必朝服而朝。”

这是孔子衣着习惯。他对祭祀时、服丧时和平时所穿的衣服都有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规定。他语重心长的说:君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有红的布镶边,也就是不用不纯的颜色布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平日常穿的便服,因为这两种颜色穿衣不庄重;夏天天热,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但必须加上外套再出门,因为单衣轻薄,平时在家纳凉可以放松休闲,但是出门加外罩既礼貌又不失风雅。

冬天黑色的罩衣,配黑色的羔羊皮袍。白色的罩衣,配白色的鹿皮袍。黄色的罩衣,配黄色的狐皮袍。这一段表明了他老人家讲求色彩的高度协调和统一,这也是老人家精神面貌精益求精的写照。

平常在家穿的皮袍,要做得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这里是儒家思想中追求实用价值观的浪漫主义,在家穿衣首要方便做事、干活,不对称之美也是可以超越三维中的完美的。

居家过日子,一定要有睡衣,睡衣要一身半长,长点不至于翻身不留神露出肚子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