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援疆教师于凌:拳拳援疆心 依依师生
发布时间: 2023-07-11

于凌,江西省都昌县鄱湖学校政教副主任,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他毅然放弃舒适的环境,两度赴新疆支教。2018年9月,他被选派为首批一年半支教教师,2020年2月被选派为第十批援疆三年教师,在克州江西实验中学(阿克陶县雪松中学)援教。

近日,刚从新疆回来的于凌老师,向笔者娓娓讲述了自己的援疆故事。他说:“回顾自己在支教过程的工作和表现,能够赢得学生们的喜爱,受到老师们的好评,得到受援学校的肯定,对于我真是莫大的安慰。对自己来说,既是一种历练,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倾一腔热血 助雏鹰翱翔

2018年8月,怀着为祖国分忧、为边疆奉献的激情,于凌飞越高山,飞越荒漠,来到祖国的西部边陲——新疆阿克陶县。

初到梧桐中学,为了让学生接受他、适应他,于凌通过班主任和学生干部调研班级学情,提前备学情,做到心中有数。通过他激情和幽默的教学方式,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虽然学生自学能力有待加强,预习方法也不是很规范,作业比较拖拉,很少主动订正作业,但他选择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地找学生谈心,谈学习方法,纠正错误的习惯,鼓励孩子们多发现问题、多向老师质疑,经过他耐心细致地辅导,大部分同学学习步入了正轨,在期末考试中进步明显,所带班级成绩排年级前列。并根据学生基础薄弱及语言交流存在一定障碍等实际情况,提出了“规范学生学习行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工作设想。即规范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认真思考,积极质疑,参与讨论,仔细摘抄笔记,课外严格督促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写好读书笔记,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经过几年的努力推进,收获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全文

洒一份爱心 润学生心田

于凌在充分上好每一节课的同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积极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组织学生们听演讲报告,跟特困学生、困境学生个别谈心、交流,给他们讲科学家的故事,讨论科学与人类的关系,给他们讲述外面世界的精彩,告诉他们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的落后,使他们在思想上先与内地学生接轨,树立起远大的学习目标,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物质上不遗余力地帮扶他们。

掬一捧真诚 促青蓝成长

在学校实行的“以老带新,一帮一”青蓝结对活动中,无论是梧桐中学的王帆老师,还是雪松中学的王加加老师,她们在学生心目中都是要求严格,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她们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前瞻性的教育眼光,在指导中,于凌对两位教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深知,一位刚从学校出来的新老师虽然在知识上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缺少丰富的教学经验。如何备好课,如何上好一堂课,在课堂中如何正确的把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这些对她们新老师来说都是非常头疼的事,所以于凌每学期都上几堂公开课、示范课,并积极听两位老师的课,课后及时探讨交流。通过这些传帮带活动,切实促进了年轻教师专业上的成长。

抱几丝缺憾 托明月相思

四年半的时光一晃而逝,虽然于凌在援疆期间教学激情不变,教育情怀不改,诚实做人,扎实工作,得到领导和组织的肯定和赞同,也得到许多荣誉,但也有许多遗憾。他常说,总觉得该继续的教学工作还有许多;徒弟的成长尚需帮助;文化润疆工作还不够深入;由于疫情,家访甚少,也没有去民族老师家串串门等等。可是时间的脚步不会停歇,援期将近,值得留恋和牵挂的太多。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这里有一直关心和关怀我的领导,可敬的同事,可爱的学生,这里有美味的烤全羊,这里有美丽的杏花雪山,这里有迷人的民族风情……我想,待我离别时,我挥一挥衣袖,不仅是带走一片云彩。这种离别,不仅是桃花潭水,不仅是长亭古道,而是在心中驻成永恒;待我回到故乡,我会常常遥望明月,托明月带去我对阿克陶的一片深情和思念吧!”(浔阳晚报 高伟俊 文/摄)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