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楚国国都在现在的什么地方现在还有古迹吗?全国12000个郢,为什么绝大多数都在安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战国时楚国国都在现在的什么地方现在还有古迹吗

楚国自公元前11世纪(现一般考证为公元前1042年)楚子熊绎开始立国,到公元前223年被秦国所灭,一共存在了800多年,在这800年间,楚国疆域前期不断扩大,后期又被蚕食,国土有所变化,其国都也随之发生迁徙,总体来说,楚国国都有七处。

首先是最早的国都丹阳。这个丹阳在什么地方,目前史学界还没有定论,一般倾向于湖北丹江口、河南淅川和南漳等地,因为这些地方曾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楚国青铜器。从周成王三年熊绎建都至楚文王始都郢,楚国再此建都历时410年。

丹阳之后楚国的国都都称“郢都”。前后有多个郢都:

鄢郢,即楚皇城,故址在今宜城市南7.5公里的郑集镇皇城村。从楚文王公元前689年“始都郢“,到公元前504年(楚昭王十二年)迁郢于鄀,历十余君,前后180余年。楚昭王十二年,吴国击败楚国舟师,楚人又有亡国之忧,于是楚国将都城从郢迁移至鄀,也就是湖北省宜城市一带,以躲避吴国的锋芒。鄀,又被称为北郢(根据《路史·国名纪》)。不知何年楚国都城又迁回郢,一说为楚惠王五十六年,也就是鄀为楚国都城60余年。

南郢,即纪南城,故址在今荆州城北5公里。兴建于楚惠王中后期(约公元前455年前后),废止于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历十余君,前后200多年。

陈郢,故址在今河南省淮阳市平粮台。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破南郢,楚军溃退到陈地(今河南淮阳),将这里作为都城,前后25年。在此期间,楚国在和秦国的军事斗争中持续失利,公元前253年,楚国再次东迁钜阳(今安徽阜阳北),之后以钜阳为都12年。

寿郢,即寿春,早年也是楚国的重要都市。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楚国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一直到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所灭。寿春作为楚国最后一个都城,前后历时约19年。

按照中国历史的划分方法,战国从三家分晋开始,也就是始于公元前453年,此时的楚国国都在南郢,也就是纪南城,此后有陈郢、钜阳、寿郢等地陆续做过国都。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纪南城的文物遗存是最多的,其次是寿春,寿春附近的芍陂是春秋时期楚国名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至今仍在使用,这也是寿春能繁华到成为国都的原因之一。

全国12000个郢,为什么绝大多数都在安徽

这和地域历史文化有关系,叫“郢”的地方大多集中在皖北,合肥、六安等也有很多地方带“郢”。

按照词典解释,“郢”最初是指楚国都城“郢”都。历史上,安徽也曾是楚国的主要辖区,特别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统治中心和核心区域就包括安徽,特别是江淮流域。西楚霸王伤心地垓下也在安徽。

然而,今天讨论的作为现在的地名“郢”并不是指古代楚国的都城,而是,可以引申为像“郢”都这样四周有防卫的地方,比如,城寨、军营、村落,也就是结营而居的意思。

因此,这里的“郢”是通“营”的,如果再搜索安徽带“营”的地方,会发现也是非常之多的,和“庄”、“寨”意思相近。甚至,有的地方,有时写作“郢”,有时又写作“营”。这里的“郢”,一般是行政村、自然村的规模,有的可能成为乡镇规模。

在历史上,特别是近现代史上,安徽匪患兵祸频发,民众特别是农村往往为了躲避和抗击土匪侵扰、蛮军祸害和洪水等,往往会效仿军队防御,修筑营区,或者依托地形,修建高墙、深沟,因而叫“营”,为了彰显实力、迷惑敌人,就说像古代楚国郢都一样坚固,因此,也叫“郢”。

特别是清朝时期,捻军在皖北,太平军在皖南活动频繁,而淮军自安徽兴起,安徽的很多地方因此动乱频发,很多人都只能躲到“营”、“寨”、庄台避祸,久而久之,就以此为名,形成现在的“郢”。

楚国是大国,为什么武安君能够直岛郢都

楚国是战国七雄中响当当的大国。不仅人口众多,而且国土面积也是最大的。巅峰时期的楚国,其统治面积比其他六国的总和还多。楚国拥有的战略纵深和潜在国力,是包括秦国在内任何一个战国不敢也不可能忽视的。难怪项燕在秦灭楚时说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是说明楚人的倔强和抗争意识很强,另外也是一种战略底气的自然抒发!毫无疑问,楚国一直是一个超级大国的存在。但是,楚国却很难称得上是超级强国。

楚国有过短暂的强盛时期,如“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时期,楚国国力超群,足以制霸中原!但时间拉长到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则变得不那么耀眼了。更多时候是一种大而不强的尴尬存在。不然也不会被敌国轻易拿下首都。其实首都被敌国占领不是楚国的唯一一次。

春秋时期,楚昭王任上,吴王阖闾攻破楚国都城郢都,楚昭王被迫迁都于“鄀”;前279年,楚顷襄王任期,秦军攻破楚国都城,楚国再次迁都“陈郢”;楚考烈王时期,为了躲避秦国兵锋,前253年又迁都矩阳, 前241年,迁都寿春。合计一下,楚国曾经被攻破了两次国都,为了逃难先后迁都4,5次。国都为国之根本,世界上有迁都如此频仍的超级强国吗?

楚国大而不强是各国心底的猜测,但均不敢轻易招惹这个大块头。真正失掉遮羞布是因为一场战争——鄢郢之战,这是秦楚争锋的里程碑战役。是役秦军攻破楚国别都鄢(湖北宜城)、都城郢(湖北江陵),重创楚军主力的大规模作战。至此,其他各国终于摸清了楚国的底牌,楚国再也没有问鼎天下的雄心。

鄢郢之战,秦将白起选择最佳出兵时机和进军路线,利用楚王城池不修,采用掏心战术攻入楚国,用决水攻城的战术攻克楚国别都鄢城,然后沿长江东下深入楚境,攻陷楚国国都郢,焚毁楚国的宗庙和夷陵。这场战争是白起的封神之战,秦兴楚衰自然有白起的重大作用,但根本原因还在楚国自己身上。

准确说就是楚国没有处理好自己的问题!

其一,楚国的改革不彻底!

楚国是一个上古遗风特别重的战国,其国内氏族力量非常强大,比其它诸侯国大得多。楚国兵力除了一部分掌控在君王手中,其他大部分都分散在氏族手上。楚王想要调动他们,就需要征求各个大氏族的意见,意见相左时往往会遭遇障碍。因此楚国虽大,却是一个松散的集合体,导致行政效率很低。 正是因为看到这点,战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吴起来到楚国得到楚悼王的赏识,决意在楚国实施一场深刻的改革。改革主要有四个方面:废掉世袭制度,推行封建法治,整理财政和巩固国都。这样的改革,尤其是前两项无疑是动了氏族的利益,因而遭到很大反对。这样的反对在楚悼王在世时还可以克服,但不幸的是,改革刚刚取得一定成效,楚悼王就逝世了。失去最大依靠的吴起,不仅改革事业法继续,而且自己还遭遇了惨死的命运。这不仅是吴起的悲剧,更是楚国的悲剧,自此楚国失去了角逐天下的底气。

其二,楚国缺乏明君和持久的治国方略!

楚国也有非常了不起的君王,如一鸣惊人的楚庄王,锐意进取的楚悼王。但是这样的明君比例还是太少。而且相较于秦国,楚国不仅明君少而且的没有持续的治国方略。同样是改革者遭遇横死,但秦国的国君是一代代把改革进行到底;楚国则不然,在挑战面前其君主往往选择了妥协退让,最后都变成了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庸君昏君。

其三,楚国缺乏一个明确的文明中心!

一国之都必然是国家文明的中心,往往是国家最繁荣富庶也是权力最集中的地方。战国七雄中,楚国是变换国都最多的。据不完全统计,楚国先后有7个都城。楚国人爱迁都当然不仅是因为他们喜欢搬家,也是内外因合力的结果。但客观上造成了楚国没有形成一个长期连续的文明中心,这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楚国的大而不强。

鄢郢之战是战国中后期秦楚国力演变的缩影。楚国之所以惨败,根子在于秦楚国力的差距。在冉冉升起的秦国面前,楚国很像是一个破旧的大屋,外强中干,白起不过是对着门踹了一脚,结果整个大厦都差点倒下了!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