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读后感(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了解的请回答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了解的请回答

很多人认为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余孽,对他进行了各种批判,然而我却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人,我很同情他。

因为他之所以成为一个悲剧人物,主要是受时代思想所影响。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孔乙己为什么会深深揪着以前的那点封建知识不放呢?这要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看。

在古代,读书人、做官人的地位是非常高的。那是比较盛行的思想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由此以来,不少青年学子考了一届又一届,直至考到像孔乙己这个年龄却也没有成功。

更可悲的是,他们依旧保留着旧思想,希望有朝一日通过科举考试,一步青云之上。

正如《孔乙己》小说形容他的那句话——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为什么要穿着长衫?因为这是读书人的证明。

为什么要站着喝酒?因为他在读书上实在没取得什么成就。



时代悲剧

以今天的思想来看,孔乙己或许实在是一个不知变通的人,读书不成,为什么不找别的活儿干呢?

但今天毕竟不同往昔,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思想是很难推进的。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一代人的悲剧。

即使通过读书走上仕途的人,他们也并不一定过得有多么光彩。

比如丁举人,作为一个读书人,却没有应有的文明,还经常痛打孔乙己。这何曾不是一种道德教育上的落后?

如此想来,我对孔乙己更加难以批判了。

我想鲁迅的原意大概也不是想让我们对他这个人物进行多么猛烈的讽刺,而是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悲剧吧。


作者@鸭子读书笔记,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在读,欢迎关注。
经典文学作品、语文教育、情感交流,与你共分享。

孔乙己是不是读书读傻的

为什么姓孔叫乙己,甲乙丙丁,乙居第二位,己者自己也!读书读傻,说他迂腐之义!鲁老师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叫孔二的人,自己迂腐,教不出好学生,中国文化需进步,呐喊发声,真文化旗手也乎者!

《孔乙己》这篇文章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孔乙己是不是值得我们尊重

《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主要是借着这个人物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深刻的剖析与彻底的否定。写出了科举制度下生活在最底层文人的卑微与艰辛。同时也提现出了鲁迅希望用这样一位人物形象来唤醒那个时代下人们的灵魂。

孔乙己究竟值不值得尊重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来考虑。

个性与环境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从文中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穷困潦倒,但骨子里却时刻牢记自己是读书人,骨子里透着清高,我们常常说环境影响人生,那么孔乙己所处的年代科举制度盛行,成为了生活在底层文人唯一能够巅峰的道路。就如同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一样。

孔乙己同样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对于他来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是如果让他换一个环境也许就会有不同的结局。

思想的禁锢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

热衷于功名的追求,使他缺乏了基本的生活本领,孔乙己认为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教小伙计四种“茴”字的写法,这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就是个笑柄,肚子都填不饱,还教人家写字。这不得不说是当时社会的悲哀,也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一种抨击。

长期的读书,追求功名使得他犹如井底之蛙,只能够看到眼前那一片读书的天空。却看不见外面更加美好的世界。

人性与社会

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从这部小说中,我们不光看到了孔乙己的悲剧,也看到了人性背后的丑恶,给孩子们茴香豆吃,是孔乙己的善良。孩子们的欢笑是天真。众人的嘲笑是冷漠。

面对人们的嘲笑,孔乙己的内心是痛苦的与无奈的,从第一次的涨红了脸到最后恳求掌柜的莫要再提,这无不表现出了孔乙己内心的痛苦。

丁举人的打与侮辱提现了当时社会上仗势欺人,滥用私刑。同样这也是时代背景下的恐怖之处,鲁迅也形容封建社会就是“吃人”的社会。

社会,人心,环境都会对一个人的思想有所影响,孔乙己并非天生的迂腐,正所谓“时代铸就人”他的悲剧与整个社会有着莫大的关系。孔乙己的悲剧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良知的丧失。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