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羲之的简介资料?王羲之的生平简
发布时间: 2023-07-08

本文目录

关于王羲之的简介资料

  王羲之原籍是琅琊人,后随朝廷越过河东,在东晋官拜右,会稽内史,所以世人也称之为“王右军”。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关于王羲之的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王羲之的简介资料
  王羲之,字逸少,出生于公元303年,安逝于公元361年(还有一作是公元321年——379年),是东晋时期著名的 书法 家。

  王羲之出生在西晋的一个名门望族之中,王羲之祖父王正官至尚书,其父亲王旷又是淮南太守,拥护朝廷东渡之人。而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厉害,是为东晋的丞相。所以王羲之在这样的大家族中,文学修养很是注重。王羲之十二岁时,书法经自己的父亲启蒙,后来又师从女 书法家 为古人。不过学成后王羲之没有仅仅满足于此,他广游群山,遍访古迹,从而能够博采众长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风格,使其书法达到了一种真正的高度。

  王羲之的书法不同于两汉西晋时期的质朴实用的书风,而是形成了一种细腻用笔,多变结构笔法。观摩王羲之的书法,能够感受到他的书风是极为精致的,将原本只重视实用的书法提拔到一个能够欣赏的艺术境界,是书法艺术的觉醒。自王羲之之后,书法开始真正的讲究技法和情趣,书法家们开始争相发现书法的美,并且表现书法的美。

  王羲之对于书法界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其子书法的造诣更不必说。之后南梁更是形成了第一次学王的高潮,到了唐朝在唐太宗的推崇下形成了第二次学王的高潮。后世的书法家无比诚服王羲之的造就,“书圣”一名在不经间广为流传。
  关于王羲之的后裔子孙后代
  王羲之病逝在金庭,他的子孙把自己的居住地修建在王羲之的墓旁,这样就可以一直守护着祖先的墓,尽自己作为后代的孝道,现在的守墓人叫王粮才,已经有五十多岁了,从王老先生懂事起,他就已经在王羲之的墓庐里了。

  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王羲之的守墓人,可以说爷孙三代都为守护目的献出了自己的光阴,他说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清扫王羲之墓的杂草和一些落叶垃圾,王老先生认为这样做虽然辛苦,但是想到自己的祖先的伟大成就,反而更加想要做这样一份工作了。

   历史 记载,王羲之的第二十六代王弘基从金庭移居到卧猊山麓,之后王氏家族才开始在华堂定下自己的居住地。王羲之的子孙大多喜欢并擅长写书作画,他们常常将自己的作品放到大厅里展示,供人们欣赏。

  因为这个展厅中充满浓厚的文学气息,作品繁多,就有了“画堂”的名称,后来因为画堂被装饰的十分精致,再加上周围山清水秀,就简化了画堂的名字改为堂。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一个村名,现在已经是嵊州市最大的行政村。

  王伯江老先生是第五十四代孙子,每天都要坚持写字,他说小时候受长辈的耳濡目染,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 兴趣 ,想要传承祖先留下来的东西。
  关于王羲之故居的相关简介
  王羲之的故居因为当年的变迁,共有南北两处。王羲之出生在公元303年的琅琊郡(现今的山东临沂),所以他早年的故居是现在的山东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上。因为西晋末年发生了“永嘉之乱”,所以王羲之随家人南迁到会稽一带,位于现在的绍兴市嵊州市董的金庭观。

  因为王羲之受到家风的熏陶,幼时的他就开始了学习书法练字。王羲之经常在自家庭院前的高岗上,临着小池练字。每次写完字,就在一旁的池中洗涮笔砚,时间一久池水就成了鹅墨黑色。

  后来因为永嘉之乱,王羲之随家南迁到会稽山阴,原来的古宅成了一座寺庙。寺庙名称经过多年的更迭,到了宋时的伪齐,改名为普照寺,一直沿用至今。到了 当代中国 ,为了纪念这位书法大家,临沂政府出资重新翻修了王羲之的故居,让大众得以了解当年王羲之住所的样貌。

王羲之的生平简介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 

王羲之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伯父王导,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南渡后朝政之稳定,皆赖其力。当时有民谚:“王与马,共天下”,史书上亦曾记载东晋建立甫初王导与皇帝共同接受大臣朝贺。可以想见其家族之煊赫。 

羲之幼时不善于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誉。晋大尉郗鉴选择女婿,“坦腹东床”的典故就出于王羲之。他在当时是朝野看好的人物。 

据史书记载,朝廷公卿看重王羲之的才器,屡屡召举为官,他却屡屡辞谢。后为征西将军瘐亮参军,累迁至长史,晋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他后来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适而终。世称“王右军”、“王会稽”,即出自于他的这一番经历。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王旷善行、隶二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夫人名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

以后王羲之渡江北游名山,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见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经观摩各家,博采众长,终于“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书法长于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在汉魏质朴淳厚书风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造出一种妍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书风。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书圣”。 

另外,据史书记载,王羲之还有洒脱漂亮的外在风貌,《世说新语》里曾说:“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这“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八字,即指其富赡的内心世界。 

王羲之晚年移居于剡之金庭(今浙江嵊州市金庭镇),与当时名士谢安等在此寄情山水,安度晚年,去世后即安葬于瀑布山下(史传此地为道家的洞天福地之一)。

扩展资料:

个人成就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

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号称“书圣”,是我国东晋时期的书法家,擅长隶书,楷书,草书等多种字体,研究深入,在书法方面自成一派,对后世的影响相当深远。要说到我国的书法家,那不得不提到“书圣”王羲之,他出生名门,生活相当富足,自幼练习书法,在书法创作上面有着大作为。
王羲之生平趣事:郗鉴有个女儿,想要选个女婿,在王丞相家觅婿的时候,丞相府的公子们都争相前去,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躺着,丝毫不在意的样子,这样的行为让郗鉴决定选他,见面之时谦逊有礼,两家便定下了婚事。后来,王羲之和年轻俊才修_时,创作出的《兰亭序》更是名扬天下。后来,称病弃官,和朋友游山玩水,大兴创作直到东晋升平五年,王羲之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