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中的“韦”,其本意到底是什么?“韦编三绝”告诉人什么道理现在还有人有这样的学习精神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韦编三绝”中的“韦”,其本意到底是什么

“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孔子晚年才喜欢上研读《周易》,并著有《序卦传》(分上下)、《彖传》(分上下)、《系辞传》、《象传》(分上下)、《说卦传》、《文言传》和《杂卦传》等共十篇传文。孔子研读《周易》,常常是废寝忘食,手不释卷,以致穿竹简的皮绳经常被磨断。即使这样勤奋用功,孔子都深感生命有限,来日不多,怕在有生之年不能悟透《周易》并用充足的时间有所著述,于是发出哀叹:若上天能再借给我几年时间,我对《周易》的著述就不仅是寥寥之《十翼》,而是彬彬可称丰盛矣。

孔子是用所剩无几的生命和严重透支的精力在与死神赛跑啊,其目标就是登上《易》学的高峰,为后人探索出一条文化之路来。“韦编三绝”正是孔子废寝忘食、舍命探《易》的真实写照,后用这个成语凡指读书勤奋,手不释卷。

细究这个成语,传统把“韦”解释成熟牛皮,把“编”解释成编缀、穿编,然后又说:“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叫韦编”。这种解释比较含糊,不明确。实际上,“韦”就是指皮绳,而不是指熟牛皮。“编”就是指用绳索穿制好的简书,展开来谓之“编”,卷起来谓之“卷”。“韦编三绝”的本意就是指用皮绳穿制的简书多次断裂、破损,其断裂的,有可能是皮绳,也有可能是竹简。

要令人信服地解释“韦”字,我看非把“韦”字和“皮”以及“革”放在一起解释不可,因为“皮”可制成“革”,然后“革”才可制成“韦”。“皮”是指覆盖于动物表面,用以保护肌肤和内脏的组织。“革”是指把剥下来的皮经脱毛和鞣制等物理、化学方式加工所得到的已经变性不易腐烂的动物皮。皮是未经加工过的组织,而革是已经加工过的皮,所谓生皮熟革。由于皮加工成革,使用了化学方法,革已经完全改变了皮的性质,故“革”字引申为改变、除去的意思。

“韦”是由“革”制成的。把革分割成细条状,然后通过旋转捻拧,再把若干股合在一起,就自然形成了绳索,这就是“韦”,其中三股绳曰“徽”,两股绳曰“纆”。《易·坎卦》曰:“系用徽纆,寘之丛棘,三岁不得,凶。”任何东西都一样,只要拧成一股绳,就有了力量,何况是牛皮绳呢!人也是这样,如果人能象牛皮绳一样拧成一股劲,那力量就大了,故有“伟”字。如果别的东西能象牛皮绳一样拧成一股劲,那都是力量,如炜、帏、玮、闱、围等字。

我们从“韦”字的古字形上可以看到,字的两端是两个相同的部件,只是方向相反,其代表的意义就是指捻绳时,绳两端的用力方向是相反的,一端向左拧,另一端就必须向右拧,如麻花状。在这个意义上讲,“韦”又有了背逆、避开的意思,故有“违”、“讳”等字。

“韦编三绝”告诉人什么道理现在还有人有这样的学习精神吗

首先要知道韦编三绝的来历,“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这是一个出自我国儒家圣人孔子的典故。孔子很老的时候,他喜欢上了一个著作,那就是《周易》,当时的书都是竹简,竹简是用牛皮绳绑起来的,孔子读书非常的刻苦,他一遍遍的读书,后来给弟子讲解,翻阅了无数次,导致绑竹简的绳子都断了很多次,这就是韦编三绝的来历。

“韦编三绝”就是告诉我们怎么学习,如何对待学习,要有什么样的学习精神,像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那么爱学习,对学习的热爱,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只要我们想学,就一定能学好,能有孔子当年那种热爱读书的精神,怎么能不读好书?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爱人,原来是做烧烤的人,现在自学自媒体视频,从零基础到现在也有所成,这不正是韦编三绝的学习精神嘛。

我是生活volg分享者阿雅海棠,以上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记得来关注我哈,祝你开心每一天!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