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武七:乞讨38年为穷人建3所义学,一个被载入正史的乞
发布时间: 2023-07-11

阅读文章前,请您动动手指,点击“关注”支持一下,既方便您及时收到更新提示,也能让您有个不一样的参与感,谢谢!

前言:

乞丐,想必大家是经常见到的。从古至今,无论是战争动乱也好,和平富足也罢,总归会有乞丐的存在。

这种流传了几千年的“职业”,因其行业的特殊性,一直被人们视为社会的最底层,很少会有人去关心记录这些乞丐的生活。

但是在清朝的历史上,却有一位乞丐被记入了史书,他的事迹传到朝廷后,被授予了“义学正”的名号,皇帝还赏赐了他一件黄马褂,他就是被人们称之为“千古奇丐”的——武七(训)。

据《清史稿》记载:

“己未,予积赀兴学山东堂邑。义丐武训事实宣付史馆。”

武七前后要了38年的饭,自己不舍得吃,不舍得喝,攒出来的钱却全部用来兴建义学(类似于希望小学),而且还是3所义学!

那时的教育可是一种高消费行为,一般家庭根本承担不起,然而一个乞丐就办了三所学校,并且教导出了无数的人才,这种行为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

展开全文

一、一个被没文化坑惨了的小乞丐

1838年,还是清朝道光皇帝统治时期,一个小男孩出生在山东省堂邑县柳林镇的武家庄。因为家里太过于贫穷,父母都是没有学问的人,所以便按照小男孩在家中的排行,给他取名为武七。

武七7岁那年,父亲去世,全家老小的生活压力全都压在了母亲身上,被逼无奈,武七和一众兄弟姐妹们只能全部外出讨饭。

有一次,武七路过一所学校,看到一些和他年龄相仿的人坐在学堂里读书,于是便问身边的人:

“这是干什么的?”

身边的人告诉他:

“这些人都在读书,只有读书才能当上官老爷,那个时候就能吃得饱穿的暖,就不用再出来讨饭了。”

一句简简单单的回答,却在武七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从这一天起,他把自己讨饭得来的铜板全都偷偷的攒了起来。

终于凑够一小口袋铜板后,武七兴高采烈的跑到学堂,跟教书先生说:

“我想读书。”

教书先生拿眼瞥了一下武七递过来的钱袋子,然后满脸嫌弃的用两个手指夹起来,随后便给扔了出去:

“一个要饭的还想读书,立刻给我出去!”

遭受如此羞辱之后,武七知道自己这辈子再也没有机会读书了。他沉默的捡起了自己攒了很久很久的钱袋,然后继续走街串巷的要饭。

七年之后,武七已经是一个大小伙子了,虽然小的时候家境并不好,但还是长了一副好身体。他来到一个地主家里,跟地主说要给他做长工,地主见武七为人老实又壮实,便和他签了三年的协议。

虽然武七一个月只能拿到半吊钱,但是对比起之前的乞丐生活来说,这已经是非常幸福了,起码不用再颠沛流离。武七也特别珍惜眼前的生活,越发卖力的为地主家干活。

在地主家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武七发现了一个问题:自己的工钱没地方放!

地主每个月都会给他工钱,但是他一直舍不得花,将这些钱全都存了下来。武七干活的时候,这些钱都是随身携带的,工作起来非常不方便,但他也没有办法,因为武七是和其他工人混住在一起的,把钱藏在住处很容易被偷。

思考了很久,武七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找到地主,希望对方能写一张证明给自己,之后每个月的工钱都可以先存在地主那里,等到自己三年合同结束,然后再全部领回来。

地主听到武七的要求后,显得非常开心,当即龙飞凤舞地给武七写了一张“证明”。从此之后,武七每个月的薪水,都会存到地主那里,就这样一直持续了三年时间。

随着劳动合同的到期,武七准备拿着自己的工钱回老家,这三年时间里武七攒下了很多钱,回老家置办几亩地,盖个大瓦房,再娶上一门媳妇,也是绰绰有余的!

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当武七找到地主时,地主却当场翻脸了,谎说工钱早就结清了。看见地主赖账,武七当即拿出了当初对方写给自己的证明,但地主却说:

“这是什么证明?上面明明是我随手写的两句诗,你是从哪里捡到的?”

武七大字不识一个,他以为地主签字画押的证明是真的,没想到却被地主阴了一把。看着眼前不松口的武七,地主反诬陷他耍赖,让人给武七毒打了一顿。

武七听地主说他耍赖后如遭雷击,整整三年,他给地主当牛做马,到头来不但一分钱也没拿着,反而还诬陷了。

这件事情的发生对武七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他病倒了,3天不吃不喝。经过这件事,他深刻的体会到:没有学问真的是寸步难行。

或许就是在这病倒的3天里,让武七“顿悟”了,他找到了自己活下去的目标:

修建义学,要让更多的穷人家的孩子能够读书识字!

二、为了梦想颠沛流离三十年

武七14岁的时候给地主家打工,但三年之后一分钱没赚着,等于白干了。为了生活,为了心中的梦想,他重新拿起了要饭的破碗,开始辗转于山东、江苏、河北、河南等地区。

在那个年代,要饭是很难赚到钱的,但武七却是一个例外。他会将别人施舍的物品都换成铜钱,然后攒起来,而他自己吃的却是些最劣质的食物,还边吃边唱:

“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

想要兴办义学,仅仅靠讨饭是实现不了的,所以每当到了农忙的时候,武七就会去给有钱人收割田地里的农作物。

因为他年轻,干活又肯卖力气,所以很多的地主富农都喜欢雇佣他帮工。等到农忙结束的时候,武七就会跑到杂耍班子帮忙。

虽然他不会杂耍,但是他可以“跑龙套”,比如说胸口碎大石,武七就是那个躺在地上,胸口被压上一块石头,然后被砸的人。

这项杂技表演并不是万无一失的,有的时候伙伴的力道掌握不好,一锤砸下去,石头倒是碎了,而武七的胸口也会受到重伤。

除了这些收入之外,武七为了赚钱那真的是什么都敢干。有一次几个人在打赌,约定谁要是敢生吞蝎子就能赢一笔钱,结果打赌的几个人谁也不敢生吞蝎子,虽然赌金一加再加,却始终没有人敢出手。

这个时候有人看到了讨饭的武七,随即对他说:

“叫花子,你要是敢生吞蝎子的话,这些赌金都是你的!”

听到这话,武七二话不说拿起蝎子就吞了下去。除了吞蝎子之外,武七还吞过石头瓦块,目的自然是为了获得那些微薄的赏金。

在20多年的时间里,无论是山东地界还是河南地界,大家总能看到一个面目黢黑,衣不遮体,但是却非常快乐的乞丐。

在武七49岁的时候,他已经购买了230亩田产,这些都是他为办学而准备的学田。除此之外,他还攒下了3800多吊钱存放在杨举人家里!

这在那个年代绝对是一笔巨款了,很非常有钱的武七,也成为了标准的大地主,但武七却并没有选择享受,而是继续过着赤贫的生活。

三、乞讨几十年,终于得偿所愿

虽然武七的手里已经有了很多的钱,但创建义学是非常耗钱的,仅凭武七的这些钱还远远不够。而最关键的是,武七就是一个叫花子,让他当校长的话,有人敢来教学吗?有人敢来学习吗?

要想兴办义学,武七必须要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于是武七便想到了为自己保存钱财的举人,此人名叫杨树坊。

当初,武七为了自己乞讨存下的钱能有个地方保存,他特意到处打听名声好又正直的富户,他也是怕当初做长工时的情形再现。经过一段时间的打探,他了解到一位叫杨树坊的举人,他不但正直,名声也很好。

于是,武七就跑到杨府求见,但因为他乞丐的身份,杨树坊开始是将他拒之门外的。而武七也没有灰心丧气,他直接在杨树坊的大门口跪了整整两天,而他的行为也最终感动了杨举人。

当武七把自己乞讨攒钱,准备修建义学的想法,告知了杨举人后,对方深受感动,当即表示要帮助他保存钱财,还会助他兴办学校。

光绪14年,也就是1888年,武七花了4000多吊钱,用掉了自己的所有积蓄,终于在自己的家乡堂邑县柳林镇建起了第一所义学,名字为“崇贤义塾”。

过了两年,他又与佛门高僧了征大师合作,在馆陶县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光绪22年(1896年),在当地官绅的帮助下,武七又投资3000多吊钱,在临清县的御史巷兴办了第三所义学。

一个乞丐,为了一个梦想而耗尽了自己的一生,这样的精神确实令人钦佩,尤其是武七对学校里老师的态度,那更是让人五体投地。

每逢开学的第1天,武七都要先拜老师,然后再拜学生,这种拜师仪式持续了很多很多年。每当设宴款待老师们的时候,武七都会请当地的名流绅士作陪,他自己则站在门外。

等菜上齐后,武七便会走进来对着老师们磕头,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谢意。宴席结束,所有人都散去了,武七才会走进房间吃些残羹剩菜。

一个学校能有这样的校长,他的老师怎么会差?教出来的学生又怎么会差?也正是因此,一个讨了一辈子饭的乞丐,竟然成为了桃李满天下的“名师”。

事情很快被山东巡抚所知晓,巡抚不但下令免除了学田的税收,还捐赠了200两给武七办学,武七后来改的名字武训也正是巡抚给他起的。

武七的事迹传到朝廷后,朝野大为震惊,当时的清廷已是危机四伏,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乞丐竟然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