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哪个谋士被高估了?曹操帐下谋士贾诩为什么被人污蔑为三国第一毒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三国里哪个谋士被高估了

三国时期,名将如云,谋士如雨!

曹魏阵营: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司马懿、董昭、刘晔、戏志才、蒋济、满宠、陈群、桓范、杨修、蒋干、卫瓘、钟会、邓艾等人;

蜀汉阵营:诸葛亮、法正、庞统、徐庶、伊籍、马良、马谡、邓芝、黄权、李恢、糜竺、简雍、孙乾、姜维等人;

孙吴阵营:周瑜、陆逊、鲁肃、吕蒙、张昭、张纮、顾雍、步骘、阚泽、诸葛瑾、虞翻、张温等人;

袁绍阵营:沮授、田丰、审配、许攸、郭图、逄纪、荀谌、辛评、辛毗等人;

其他诸侯阵营:吕布麾下的陈宫,盘踞徐州的陈登,董卓麾下的李儒、李肃,刘璋麾下的张松,张鲁麾下的阎圃,刘表麾下的蒯越等人,还可以再加上司马昭身边的贾充。

其实,在上述人物中,有几位大咖并非单纯的谋士身份。

姜邓斗智的姜维、邓艾,身份以武将为主诸葛亮是治理内政的翘楚,司马懿是政变夺权的典型,这二人还是终极对决的三军统帅东吴的周瑜、吕蒙和陆逊,都是带领兵团作战的大都督。

因此,这几位人物,已经不能用简单的谋士来定义他们的身份了。

回到本文主题,在璀璨的三国谋士阵容之中,有哪些谋士被高估了?

本文列出4位(不做先后排名),欢迎大家共同探讨。

第1位:马良。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这个白眉,就是马良马季常,但马良之才,真的像他的名声那样出众吗?

在《三国演义》中,马良是荆州关羽麾下的首席谋士,但他在襄樊之战中毫无表现,只是陪着关羽下了一盘棋而已。在夷陵之战中,马良曾经建议刘备要多加防范陆逊,还对刘备的连营之举进行劝荐,但都未被接纳,只好将各处营寨画成图本,然后赶到诸葛亮面前去通知请示。

这种表现,只能算中规中矩吧。

历史上的马良,有什么表现呢?

刘备在荆州期间,召马良为州从事;刘备入川时,确实把马良留给了关羽,但马良毫无表现。

马良与诸葛亮的私交甚好,当听闻入川阵容已经拿下了雒城,就给诸葛亮写信表示祝贺;此后,刘备就把马良抽调走了,“辟良为左将军掾”。到底是刘备过于看好马良,还是诸葛亮从中起到了举荐作用,不得而知。

后来马良奉命出使东吴,被孙权善加款待,但这个时期吴蜀还处于亲密阶段,属于正常的邦交出使,没有任何难度;相比于邓芝出使东吴,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夷陵之战前,马良奉命去安抚五溪蛮各部(沙摩柯那帮人),完成了使命。此后不久,马良在火烧连营期间战死。

纵观马良的一生,实在看不到任何亮点。

很多人推崇马良,却严重贬低马谡,那么马谡的表现如何呢?

马谡是诸葛亮的参军,深受诸葛亮的器重,“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如果马谡没有点真才实学,诸葛亮绝对不会重点培养他。

在南征之前,诸葛亮再次征求马谡的意见,“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而马谡也进献了作战策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可以说,这个建议,已经上升到了大战略的层面,而诸葛亮也遵守、践行了这个战略,彻底平定了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在现有的史料中,马谡仅凭这一计,就能将马良比下去了,甚至强于其他一些知名谋士。

至于街亭之败,并不能全怪马谡,只能怪诸葛亮急于提拔马谡而用人不察。恰如刘备所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一个纸上谈兵的谋士,你非让他带兵当诸将,非要让他镇守关乎命运的关隘,他能给你带来惊喜吗?

第2位:徐庶。

演义中的徐庶,属于大牛人物。

在演义中,徐庶一登场,就看出了的卢马“必妨一主”的门道;徐庶初次用计,就让张飞、赵云干掉了吕旷、吕翔;此后,徐庶又上演了三连击,计破曹仁、识破八门金锁阵、计取樊城!

当曹操询问徐庶之才到底如何时,程昱竟然自贬身价地回答道,“胜昱十倍”!庞统献出了连环计,竟然被徐庶一眼就识破了!

总之,演义中的徐庶,就是超一流谋士,很多人还因为他被骗到曹营之后“终生不献一计”而感到屈才!

历史上的徐庶,就没这么风光了。

徐庶出身于寒门,为友杀人后逃到荆州避难,开始折节求学;此期间,他结识了诸葛亮,交情甚密。刘备寄居在新野期间,徐庶慕名来投,“庶见先主,先主器之”,刘备非常器重他。此后不久,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并说诸葛亮是大才,“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然后就是三顾茅庐。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刘备率众而逃,在长坂坡被虎豹骑追上,损失惨重。徐庶带着家眷跟随逃亡,但是母亲为曹军擒获,为了保全母亲的安危,于是辞刘归曹,“先主率其众南行,亮与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

徐庶是主动离开刘备的,到底是出于母子人伦,还是考虑到刘备的前景黯淡无光才主动跳槽呢?不好说,可能都有吧。

在曹魏谋士的豪华阵容中,徐庶根本数不着!在曹营中,徐庶没有任何表现,后来的官职也不高。

整体来看,徐庶除了举荐诸葛亮,根本没有任何高光之计!

第3位:陈宫。

陈宫也是被演义吹高的。

其一,陈宫有谋,但不得吕布尽用,令读者为之抱屈;其二,陈宫宁死不降曹操,又令读者为之感叹,大发怜悯之心;因此,读者总是从感情角度出发,无形中把陈宫的谋略抬到了一定高度。

我们还是看一下历史上的陈宫吧。

陈宫出身于兖州的士族阶级,当时兖州刺史刘岱被青州黄巾军杀害,兖州处于暂时无主的状态。

公元192年,陈宫争取到了济北相鲍信的支持,还说服了兖州的别驾、治中等领导阶层,众人统一了意见,将担任东郡太守的曹操引进到了兖州。“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这就是陈宫的说辞与想法,他认为曹操就是安民宁生之主。

但是,曹操为了在兖州稳坐,竟然开始杀伐当地的士族(比如名士边让),让整个兖州充满了恐惧气氛,而陈宫也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看法,“兖州士大夫皆恐惧,陈宫内亦自疑”。于是,陈宫选择了背叛曹操。

公元194年,曹操东征陶谦期间,陈宫就主动撺掇了张邈、张超等人,共同引进吕布、袭取了兖州。陈宫在张邈面前的说辞是,“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亦纵横之一时也”。

但是,陈宫很快就又后悔了,他又撺掇了郝萌(吕布的部将),谋划了对吕布的反叛,不过这次叛乱没成功,被高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扫平了。吕布质问曹性,曹性回答说,“我是受了袁术的蛊惑,陈宫是同谋”,看来陈宫有准备投靠袁术的可能性(这眼光真的是没谁了)。当时陈宫就坐在旁边,面红耳赤,但是吕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