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卖了,跟他们打!他干翻所有外资,雪洗民族产业之
发布时间: 2023-07-11

我不赌,就没有今天。

文 | 华商韬略 张静波

“飞鹤可能比神话更假!”

2020年7月,美国做空机构杀人鲸发布了一份报告,洋洋洒洒64页,目标只有一个:做空中国最大的婴幼儿奶粉企业——飞鹤。

对于这次行动,杀人鲸创始人索伦·安达尔信心满满。这位“血腥”的大佬,在此前的狙击中几乎百发百中。

但这次,他碰到了一个硬茬儿。

【痛击西方资本】

安达尔并非狂妄自大。

作为资本市场上一股强大的力量,浑水、香橼等西方做空机构,凭借资金和信息优势,屡屡得手,尤其是针对中国企业的猎杀。

2020年2月,浑水的一份做空报告,将中国新锐咖啡品牌瑞幸打入死牢,300亿市值灰飞烟灭。

2016年,同为乳企的辉山乳业,被浑水做空后,一蹶不振。

这些成功案例,让安达尔肾上腺素飙升。更令他激动的是,这不是飞鹤第一次被做空。

2019年11月21日,著名做空机构GMT Research,在其官网上发布了一份针对飞鹤的做空报告。

此时,距离飞鹤在香港上市,还不到10天。

这份同样洋洋洒洒的报告,从营收、利润、现金流等众多方面,对飞鹤的财务状况提出了质疑。内容总结起来,就一句话:

展开全文

飞鹤的业绩好得太离谱!

单看这份报告,别说GMT,普通人也会有类似的疑问。以下面这个年营收对比图为例:2014年以前,飞鹤的营收波澜不惊。之后,如惊涛骇浪般激增。

而如果联想到,2008年以后,中国乳业在西方资本的打压下,溃不成军。那飞鹤的增长就更不符合逻辑了。

然而,GMT低估了他的对手,更低估了中国乳业的进步。

经过近十年的卧薪尝胆,国产奶粉已非吴下阿蒙,市场份额大逆袭,超过了外资企业。

带领中国乳企打响这场翻身仗的,正是飞鹤。

面对外资的挑衅,50岁的飞鹤掌门人冷友斌怒不可遏。这个在北大荒长大、做了几十年奶粉的东北汉子,对中国乳业有着深厚感情。

在GMT发布做空报告第二天,冷友斌发表了一篇措辞激烈的内部信。

信中,他几乎是拍案而起,将对手比喻为嗜血的鳄鱼、披着羊皮的恶狼。

“为什么飞鹤就不能高速增长?!!中国早不是几十年前的中国……我们将依法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坚决予以反击!!!”

这一连串的惊叹号背后,一个愤怒的东北汉子形象,跃然纸上。

对此,GMT并没有放在心上。纵横资本市场多年,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但很快,它就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了代价。就在冷友斌发表内部信的当天晚上,飞鹤发布澄清公告,逐条反驳了GMT的质疑。

为了打脸对手,冷友斌甚至将银行对账单全部打印出来,自证清白。

在一场访谈节目中,面对主持人“是否打到了痛处”的拷问,冷友斌很快回复:飞鹤没什么痛处可打。

最终,飞鹤的股价不跌反涨,而GMT的专业性却因此遭到市场质疑。

但傲慢的西方资本对失败并不甘心。于是,在GMT做空失败半年后,杀人鲸卷土重来,再次做空飞鹤。

即便同行马失前蹄,杀人鲸创始人索伦·安达尔还是对这次行动信心满满,因为在此前的狙击中,他几乎百发百中。

但这一次,他和GMT一样铩羽而归。飞鹤的股票不但没有被沽空,事后反而被高盛、花旗等巨头上调了目标价。

这位久经沙场的做空大佬,万万没想到,自己连胜的纪录会被一家中国乳企终结。

【那一晚,他哭了】

飞鹤的胜利,代表了中国乳业对西方资本的一次绝地反击。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次胜利背后,冷友斌和中国乳业经历了怎样的屈辱和苦难?

对中国乳业来讲,2008年是个鬼门关。

那一年9月16日晚上,新闻联播通报了震惊全国的三聚氰胺事件。近千家乳企的老板和高管们,焦急地守在电视机前,等待着死亡宣判。

彼时的冷友斌,还躺在医院打点滴。看着电视里播音员邢质斌的嘴角,这个东北汉子人生中第一次手心出汗。

在飞鹤的工厂里,高管们也围坐在电视前,呼吸在一瞬间似乎都停了下来。

30分钟的新闻联播,漫长得好像30年。当22家涉事企业播报完毕,没有飞鹤时,所有人都哭了。

冷友斌后来说,大家落泪,是为这家企业骄傲,“我们的辛苦值了。”

这鬼门关一般的遭遇,将所有人的思绪,带回到七年前的那个艰难时刻。

2001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决定整合农垦系统乳制品企业,飞鹤乳业的资产被全部划归到完达山集团。

时任飞鹤总经理的冷友斌,面临两个选择:

要么到完达山做副总,要么盘下飞鹤品牌自己单干,代价是承担1400万债务,厂房、设备还要上交。

冷友斌思来想去,放不下飞鹤这个牌子的他做了个决定:单干。

把厂子交出去的那天早上,他把所有人叫来开了一个会,告诉大家:“你们想走,我送安家费,咱们兄弟一场,不能亏了大家。”

连工人在内,100多人全部决定跟着他干。

虽然保住了飞鹤,但厂子被人收了。为了重新启动,冷友斌东拼西凑,借了100多万,买下克东县一个杂草丛生的小破厂。

之后,又花3个月,将这个小破厂,改造成每天能处理100吨鲜奶的现代化工厂。

期间,冷友斌和工友们吃住全在厂里,连生病都是护士到工地给输液。3个月下来,人瘦了一圈。

生产虽然恢复了,但创业前几年,缺钱一直是冷友斌心头最大的压力:除了生产投入,还有1400万债务要偿还。

那段时间,冷友斌一直在找钱的路上。重压之下,他的鼻子长了疱疹,高烧不退。

即便如此缺钱,冷友斌始终坚持做一件事情:有点儿钱就投进牧场。用他的话来讲,再穷不能穷牧场。

这个放牛娃出身、跟乳业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革命”,深知奶源的重要。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还在赵光农场老八连乳品厂(飞鹤前身)任职时,就在生产队建了19个挤奶站,让农户将奶牛牵到工厂来挤奶,杜绝掺假。

2003年,在一位朋友的引荐下,飞鹤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缺钱的问题,总算得到了解决。

但冷友斌拿着这笔钱,却出人意料地干起了全产业链,从饲料、牧场到挤奶、生产奶粉……实现对产品品质的全流程掌控。

尤其2006年,从美国参观回来后,他决定在东北自建万头牧场。彼时,国内超过千头的牧场都屈指可数。

再多的钱,也经不起这样“造”。很快,飞鹤就背上了8个多亿的贷款。

21世纪头十年,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乳业迎来大爆发。大多数乳企都忙着跑马圈地,把精力放在市场和营销上。

冷友斌的做法,在当时显得极为另类。

他也因此遭到很多人嘲讽,“小冷这小子,根本不懂,也玩不动市场。”甚至有同行断言,飞鹤很快就飞不起来了。

资金链的紧张,加上同行的嘲讽,让冷友斌背负巨大的压力。

但即便如此,他仍旧坚持将上市融来的资金,以及全部家当拿出来,在黑龙江齐齐哈尔的克东县和甘南县建起两座万头牧场。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中国乳业哀鸿遍野,飞鹤却幸免于难。

这个时候,人们才发现,冷友斌当初的决定,是多有先见之明。有人好奇,问冷友斌,你是不是后脑勺长眼睛了。

他只是淡淡一笑,说道:

“我收过牛奶,也当过化验员,我知道中国乳业的症结在哪里。”

【不卖了,跟他们打!】

三聚氰胺事件,是中国乳业的一次沉重打击。

掺假让国产奶粉声誉扫地,很多乳企濒临破产。就连蒙牛这样的头部企业,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境外资本则趁机蚕食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并对本土品牌垂涎欲滴。

面对外资可能的恶意收购,心急如焚的牛根生,写下万言书,向朋友圈求助,声称蒙牛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作为少有的幸免者,冷友斌却意气风发,准备大举进军全国市场。为此,他跟红杉资本签下对赌协议,拿到6300万美元的融资。

但他显然低估了市场形势。

随着国产奶粉兵败如山倒,外资奶粉高歌猛进,割走了国内婴幼儿奶粉85%的市场。飞鹤也被牵连,业绩溃败,最终输掉了对赌协议。

纵横商海数十年的东北硬汉,头一次感到了绝望。

与此同时,有国外企业找到冷友斌,开价48亿元收购飞鹤。

对于身处绝境的冷友斌来说,这是个无法拒绝的诱惑。卖掉它,马上可以财富自由,从此脱离苦海。

一天晚上,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

卖掉飞鹤,固然可享荣华。但想到和兄弟们一起打拼的日子,想到如果飞鹤没了,中国就真成了洋奶粉的天下时,他“嗖”地一下弹起来:

“不卖了,跟他们打!守住一口中国奶。”

关键时刻,冷友斌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头,被激发了出来。

这个打过很多硬战的企业家,出生在东北一个贫苦家庭,母亲患肺心病,常年不能下床,父亲双目失明。

因为太穷,冷友斌从小被歧视,人称“冷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