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100年仅50个宰相,他17年即用50个宰相,这皇帝会是什么结果
发布时间: 2023-07-11

崇祯帝手迹九思

明崇祯皇帝朱由检,登上帝位时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当家长都成问题的朱由检,本事不大,胆子不小,干了十七年皇帝,国家干没了,为什么?

二、疑与信

崇祯皇帝上台后,先把自己的官员队伍打得稀里哗啦,一下洗去三分之一,衙门连正常的开门都成问题。自乱阵脚,崇祯皇帝肯定是有目的的。

目的,是执政理念的重大调整。“钦定逆案”大功告成以后,被魏忠贤们把持的国柄,当然回到了朱由检的手里。他爷爷上台,依靠的是文臣,尤其是倚重张居正;他哥哥,依靠的是内臣,尤其是倚重魏忠贤。

崇祯依靠什么?像是文臣,但显然又不是。宋代建隆元年(960年)至嘉祐四年(1059年),一百年时任用宰相五十人,崇祯十七年,也是五十人。前后这五十人,不乏有用之才,陆以湉在《冷庐杂识》中认为:“明崇祯朝五十相,文震孟最贤,入阁三月遽罢。而奸如温体仁,辅政乃至八年之久。是犹病剧而投以峻削之剂,欲不亡得乎!” 崇祯少年登基,长在帝王之家,不谙世事,少有处世经验,临机失措,难免用人失当。他要用的人,没有一个坚持到底。

展开全文

古装

黄立极是崇祯上台时的内阁首辅,也是最先提出立其为皇帝的重臣,并且与魏忠贤的主张正好相反。但在天启七年十二月,黄立极首先因“交结近侍”的罪名而下台。黄立极讨好魏忠贤是肯定的,扶持崇祯即位,清除魏忠贤也是肯定的。

继任首辅施凤来,是万历丁未科(1607)榜眼,可谓才高八斗。为魏忠贤立生祠事,施榜眼投过赞成票。这事有白纸黑字,被崇祯发现了,所以在当了四个多月的首辅后,崇祯元年三月“钦定逆案”,崇祯决定让施榜眼走人。

李国普“时人称为长厚”,崇祯元年三月进为首辅。李国普比较正直,也是个有功之臣——当年魏忠贤与张皇后较上劲时,刘志选弹劾国丈张国纪,李国普坚定地站在张国丈一边。所以,崇祯登基后,张皇后对他很信任,皇帝对他也很信任,李国普一路进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直到首辅。但李国普有个致命的“出生问题”——与魏忠贤是老乡,国子监生胡焕猷弹劾他是魏忠贤的同党,崇祯觉得这完全有可能,开始对李国普怀疑起来。李国普觉得这样搞太没意思,干了两个多月的首辅,主动提出辞职。

厚道的李国普走了,不太厚道的来宗道捡了首辅。来宗道为人比较圆滑,魏忠贤时代他出任《三朝要典》副总裁。崇祯帝要毁《三朝要典》,来宗道一点都不计较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说这种破书早该毁了,我举双手赞成!来宗道既不是阉党,也不是东林党,官场上靠圆滑取胜,魏忠贤当年没将他怎么样,东林党却不容忍这种耍滑头。来宗道当首辅时人送“清客宰相”,但历史上的污点同样是有的:他当礼部尚书时,曾为阉党崔呈秀的父亲办理过“恤典”,这份公文被东林派的官员给找出来了。首辅只干了一个多月,来宗道就此下台。

崇祯行书七言联水墨绫本

也就半年多时间,首辅走马灯似的换人。崇祯怎么都不明白,怎么就没有一个信任的人呢?既然都不值得信任,干脆换种方法。为了重建一套像样的领导班子,他命令大臣们推荐十个能力和人品都优秀的内阁人选,周道登也位列其中。十个人的内阁,太多了。怎么选呢?崇祯皇帝别有高招——抓阄。

第一次抓出的结果,是钱龙锡、李标、来宗道、杨景辰,崇祯不满意。皇帝不满意,游戏接着进行,这一次周道登、刘鸿训被抽中,崇祯说游戏至此结束!

崇祯比较满意周道登,因为他曾担任过自己的老师,值得信任。崇祯元年六月,周道登担任内阁首辅。但他只干了半年,因为有人弹劾他无能。周道登说,说我无能我就无能,辞职算了!

有皇帝做靠山,这世界上还有什么好怕的?周道登怕的正是皇帝:崇祯生性好猜疑,阁臣鲜有得善终者。对“学生”的了解,莫过于当老师的。

除了自己的老师周道登,值得崇祯信赖的重臣,韩爌算一个。作为“钦定逆案”的主办者,韩爌是崇祯上台后首建奇功的人。崇祯不仅信任韩爌,而且对他的门生袁崇焕还特殊信任,让其督师蓟辽。崇祯元年十二月,韩爌担任首辅,干了一年多,工作卓有成效。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崇祯二年(1629),后金军绕道古北口入长城,围困北京。崇祯接到举报,因为袁崇焕叛变,所以有如此严重的后果。于是,袁崇焕被逮捕下狱,并被磔刑处死。作为负有领导责任的韩爌,本来就胆战心惊地过日子,这回一了百了:崇祯三年正月,韩爌罢职还乡。

继任首辅李标,是个比较正直的人,同时也是个无党派人士。因为反对官员结党,所以受到崇祯的信任。在崇祯的眼里,官员结党是件不能容忍的事,所以“寄耳目于厂卫”,安插了很多探子,对朝臣进行暗地监视,搞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李标觉得这样不利于安定团结,所以上奏崇祯帝:“人臣不可以党事君,人君亦不可以党疑臣。” 跟领导有分歧,李标这首辅没法干,当月上台,当月下台。

成基命因为受到过魏忠贤的打击,而被崇祯列为信赖的人,并由此成为李标之后的过渡首辅。袁崇焕案时,成基命与崇祯发生分歧,又成了崇祯不信任的人。崇祯三年九月,当了半年首辅的成基命决定辞职。

这时,最受崇祯器重的大臣是周延儒。

宝宁寺水陆画闹市行刑场面

周延儒(1593—1643),字玉绳,号挹斋,宜兴人。周延儒机智敏慧,二十岁时连中会元、状元,崇祯帝即位不久,便将周延儒从南京召回北京,担任礼部右侍郎的官位,年仅三十五岁的周延儒,已有十四年的从政经验。

崇祯元年冬,锦州发生士兵哗变,督师袁崇焕认为是“欠薪”所致,所以上书请发军饷。崇祯帝为此在文华殿召集大臣商议,诸多大臣都说了句正确的废话:缺钱,那就给钱!

其实,边事缺钱倒是事实。问题是,朝廷如果有钱,边事叫就摆平了。没有钱又要办事,周延儒力排众议,提出自己的看法: 宁远士兵哗变发军饷,锦州士兵哗变再发军饷,这样下去,边军风气只能更坏,朝廷不仅要防外敌,连自己的士兵都要防了。

挟边自重!周延儒发现了问题的另一面,并非完全是投皇帝之所好。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又敢说真情实话,崇祯帝对周延儒更为器重。

崇祯三年九月,年仅三十七岁的周延儒出任首辅。但是,周延儒遇上了一个官场老手——年长自己二十岁的温体仁。给一个后生当下手,温体仁咽不下这口气。周延儒的子弟也不争气,仗着周延儒在家乡横行霸道,温体仁逮着把柄便让言官不断弹劾,弄得周延儒灰头灰脸。崇祯四年,周延儒的姻亲陈于泰参加殿试,利用周延儒的关系抢了状元,著名的才子吴伟业“屈居”榜眼,社会舆论一时大哗,温体仁又找到了一个说事的机会。空穴来风,崇祯帝开始对周延儒怀疑起来,加上温体仁的步步紧逼,周延儒被迫于崇祯六年六月托病回乡。一心当首辅的温体仁,终于如愿以偿。

从时间上看,崇祯最信任的人应该是温体仁,在崇祯朝他整整干了五年首辅,创造出生性多疑帝王下的居官记录。

娱乐

温体仁资历较老,但品性欠佳。崇祯帝刚刚即位,便擢升温体仁为礼部尚书,证明崇祯对他确实比较信任,温体仁也认为这是皇上有意重用他的信号。崇祯元年冬,崇祯帝决定增补内阁阁员,温体仁对入阁满怀信心,但会推阁臣时赞成票很少,温体仁名落孙山。温体仁不自我反思,而是决定找江南才子钱谦益的茬,因为他得票太多。整掉前面的,后面的自然就递补上去了。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温体仁又拉周延儒入伙,二人联手,共同对付钱大才子。本来崇祯对钱大才子也很信任,但听温体仁说钱大才子私下缔结朋党,态度立马变了,钱谦益也由此回到了乡下。

温体仁以阴狠毒辣著称,朝臣中早有共识,但崇祯帝非常自信,认为温体仁很忠诚。温体仁、周延儒联手搞倒钱谦益,崇祯帝反而很高兴,庆幸自己发现了一个明察秋毫的良臣,并由衷地发出感叹:没有温体仁,朕几乎误了大事!

当然,温体仁也为崇祯帝办理了大事:就是按照崇祯帝的意思,处理了袁崇焕一案。温体仁成功地掌握崇祯帝的性格,投其所好,直到挤走周延儒,登上首辅的宝座。

钱谦益被温体仁算计到乡下,日子倒也逍遥自在,文人性格,本无找温体仁报仇雪恨的心思。但一个偶然的事件,竟无意中把首辅大人给扳倒了。

明朝军队士兵

有一天,一个叫张汉儒的混混找上门来,让钱谦益帮忙办件私事。钱谦益比较清高,对人品行不端的混混根本不拿正眼瞧。结果,祸事上门了:怀恨在心的张汉儒,竟然跑到京城上访,说钱谦益在乡里结交朋党,谤议朝政。

温体仁差不多也将钱谦益给忘了,张汉儒这一上访提醒了他,决定顺手再收拾一顿钱大才子。钱谦益被逼急了,连忙向司礼太监曹化淳求救。曹化淳也是个有身份的人,便给温体仁打了个招呼,说这等子虚乌有的事干脆算了。温体仁不厚道就在这里:不给人面子也就罢了,居然准备连同曹化淳也给收拾掉。于是,温体仁将曹化淳说情事添盐加醋密奏给了崇祯帝。

明朝大博弈

温体仁这一招阴毒,也似乎有点愚蠢,但是很有道理。在不设宰相的明朝,阁权与宦权冲突得很厉害。皇帝信任内阁,宦权就靠边;皇帝信任宦官,阁权也自然靠边。温体仁对曹化淳打黑枪,既是防微杜渐,也是一箭双雕。

崇祯帝确实很信任温体仁,但温体仁忽略了一点:铲除魏忠贤已经好多年了,崇祯对宦官的态度有了微妙的变化,他已经不将宦权看作是皇权的威胁,甚至觉得宦官很有用,也比文臣忠诚可靠。崇祯帝将温体仁的密奏拿给曹化淳看,曹化淳吓得魂都飞了。曹化淳向崇祯帝如实报告了事情的原由:这不是图谋不轨,除了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