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着急用人,张廷玉:狱中有一死囚!一代名臣就此诞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朕养着你们,你们就是这么回报朕的吗?

难道就没有一个人能给朕分忧解难吗?”

面对震怒的雍正皇帝,大臣们个个眉头紧蹙,颤颤巍巍。甚至没人敢大声出气,生怕触怒龙颜,惹来杀身之祸。

大臣们都知道这位皇帝的狠辣手段和铁石心肠,想当年,雍正皇帝还是雍亲王的时候,年羹尧就为雍正四处奔波,并在关键时刻用他的兵权为雍正稳住大局。

图1

虽然雍正即位后,年羹尧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官至川陕总督,并加封一等功。

可是结局呢,还不是在雍正四年,被赐自尽,落得一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

这些大臣们也忘不了当年权倾朝野的隆科多,那可是唯一一位被大清皇帝公开称为“舅舅”的满清大臣。

还不是被多疑的雍正皇帝猜忌,哪怕隆科多正在与沙俄谈判,还是被强行终止,召回朝廷,下了大狱。并在雍正六年惨死狱中。

图2

还有当时与年羹尧和隆科多多少有点瓜葛的人,有哪一个得了善终?

面对这样一位手段强硬,喜怒难测的皇帝,谁敢多说一句话?

那么究竟是什么事情,让这位一向喜怒不形于色,心思不让人知的大清ceo这么愤怒呢?

大清危机公元1729年,雍正七年,雍正——这位经历九子夺嫡,成功上位的铁腕皇帝,遭遇了他即位以来最大的战争危机和民生危机。

这年三月,雍正任命傅尔丹为北路大军主帅靖边大将军,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领西路军,远征准葛尔。在雍正皇帝心中,此战万无一失,胜券在握。

图3

在他的御旨中说“天时人事,济源辐辏,时不可迟,机不可缓。”

他命令将军们“迅速扑灭”,可见当时雍正对于此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战争最终以清廷失败而告终。

由于雍正的清廷军队长途跋涉,身体疲惫不堪,士兵们对战场人生地不熟,再加上水土不服,身体出现了各种不适。对手呢,却是在本部作战,熟悉地形优劣。

另外,雍正皇帝任命的两位将军,岳钟琪和傅尔丹确实不是良将之选。

岳钟琪本来是岳飞的直系子孙,勇猛异常,而且他还有岳飞身上少有的忠勇耿直的秉性。

但是性格上却勇猛有余,谋略不足,朝廷内又有小人嫉妒岳钟琪的高官厚禄,不断地诋毁他心存二心,导致岳钟琪无心战事。

图4

傅尔丹更是一个外强中干的武夫,他性格莽撞浮躁,好逞匹夫之勇,一意孤行,而且少谋寡断。

在战争中,不能很好地分析战争形式,采取有效的战争策略,反而常常被花言巧语的小人欺骗,最终被敌人诱捕。

有这样的两位将军,清廷的失败也无可厚非了。

正在雍正皇帝为远征失败而大为恼火的时候,南方又传来噩耗。让雍正皇帝坐卧难安。

原来,那年南方连天大雨,导致大运河河道淤塞,给南北水运带来极大的不便,对清廷的经济影响极大。

图5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大运河对清廷的经济影响会这么大呢?

大运河又不是黄河长江,又不是发大水,淹没了很多良田,对一个泱泱大国来说,影响应该是微乎其微才对啊,怎么会引起皇帝的重视呢?这就需要了解一下大运河的作用了。

古代不像现代,交通便利,大宗货物也可以通过陆路运输。古代的大宗货物的运输主要依靠漕运,也就是走水路,通过大船运输。

大运河就是京杭大运河。漕运依靠大运河沟通中国南部和北部的便捷条件,把漕粮运输到全国的大部分地区。

大运河也就成了封建时期,朝廷调集各地物资,制衡社会上各方势力的有力手段。

到了清朝时期,京城中居住的人们的日常用粮几乎全部来自于漕运。

图6

另外,雍正年间,全国各地的军粮也大部分来自漕粮。如果漕运出现问题,各地的军粮供应不上,很可能出现兵变等不可设想的严重后果。

人才难求就在战事不顺的关口上,大运河又出现问题。

最关键的是,雍正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去治理运河,导致雍正皇帝发了雷霆之怒,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朕养着你们,你们就是这么回报朕的吗?难道就没有一个人能给朕分忧解难吗?”

照理来说,大运河的河道淤塞,找一位治水专家,去疏通河道,就能解决问题。

大清乃是泱泱大国,人才济济,难道就找不到合适的治水专家吗?

当年的科考状元哪儿去了?在朝堂上侃侃而谈的治国能臣哪儿去了?

平时咋咋唬唬山呼万岁,声称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的一帮忠臣又哪儿去了呢?

图7

雍正皇帝对朝堂上站着的这帮大臣失望透顶。他想起自己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宵衣辘食,夜不能寐。

常常批阅奏折到三更半夜,甚至有时候还会通宵达旦地处理国家事务。

可是自己的臣子呢?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没有一个有胆识有魄力的臣子站出来替自己分忧解难。

想到此处,雍正皇帝更加恼火,真想把这些臣子们一个一个抄家问斩!可是“治大国如烹小鲜。”

如今国家正是用人之际,,有一句话叫做“法不责众”,更何况,这些人只是无能罢了,又没有违法乱纪。

总不能因为人家不会治理水患,就把人家的脑袋摘了吧!“哎!”雍正只能在一顿雷霆以后,无奈地叹口气。

图8

他想起了精通水务,自己又最信任的十三弟。雍正皇帝的十三弟是当年九子夺嫡,作为雍正的异母弟弟,胤祥毫不犹豫地支持雍正,并在雍正登基后为了新朝稳定,鞠躬尽瘁,最终累倒。这份情谊让雍正非常感动。而且,胤祥的治水能力他可是见识过的。

雍正三年,京畿水患,雍正就是派自己的十三弟前去治理的。

当时,胤祥不光把水患情况摸得一清二楚,而且把治理方案上奏给自己,奏疏上阐述的治理方法调理清晰,方法恰当,不亚于历史上任何一位水利专家。

如果自己的十三弟这时候能够帮助自己去治理运河,那就是解决了自己的燃眉之急。可是天意难测,这时候的胤祥因为常年劳累,已经卧在病榻之上,根本不可能帮助雍正去疏通河道。

图9

想到这里,雍正心中不禁一阵悲凉:“难道天要亡我吗!”

就在这时,只见一位老臣上前拱手,说到:“启奏陛下,臣斗胆推荐一人,或许可以解除水患。”

仕途起伏这位向雍正皇帝进言的是谁呢?他就是一代名臣张廷玉,他不会想到,这次进言,又会有一代名臣诞生。

雍正皇帝一向多疑,对谁的话都会反复揣度,但是对张廷玉却是例外。

张廷玉是雍正皇帝的老师张英的儿子,而且张廷玉本身非常有才干,雍正皇帝说张廷玉“气度端凝,应对明晰。”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张廷玉这个人,气质非常好,为人端正耿直,跟皇帝对话呢条理清晰,处理问题也头头是道。所以,雍正皇帝非常信任他。

图10

张廷玉推荐的这个人是谁呢?只听张廷玉说到:“陛下,您还记得尚在死牢中的阿克敦吗?”

此言一出,朝堂上立刻出现一阵骚动,瞬间又安静下来。大家都为张廷玉捏把汗,也想看看雍正皇帝的反应。

那么这位阿克敦是什么人呢?为什么会被关在死牢中呢?

他又凭什么让张廷玉在这关键时刻推荐给皇帝呢?

我们都知道,清朝是满族统治的天下。在满族人入关建立清廷以后,就给了满族人很多特权,这其中一项特权就是:满族人无需通过科举考试,就能入朝做官。在这种特权之下,很多满清贵族都不学无术,但是阿克敦却是个特例。

图11

阿克敦是满洲正蓝旗人,他学识渊博,为人正直。在康熙年间通过科举考试中了进士,还进入了翰林院做编修,相当于是皇帝秘书团里的一位实习生。

后来到了雍正年间,阿克敦升任为“国子监祭酒”,成了全国最高学府的领导。其地位相当于是现在的清华北大的校长。可以说是当时文官清流最向往的官职了。

后来由于人事任免,阿克敦在雍正四年被派到广州代理两广总督兼广州将军,但是由于年轻的阿克敦为人刚正不阿,在他在广东任上的时候,弹劾了一批贪赃枉法的官员。

后来阿克敦离开广东,转任广西巡抚。

这时候,当时被阿克敦弹劾的官员开始纷纷向雍正皇帝上奏,说阿克敦在任期内勾连强盗,而且还向暹罗国的米船索要钱财。

图12

我们都知道雍正皇帝最讨厌的就是贪官污吏,他在面对贪官的时候是宁可错杀也不愿放过的。

这时候拿到别人弹劾阿克敦的奏折,雍正皇帝非常生气,当时就下令,把阿克敦就地逮捕。虽然后来核实阿克敦并没有勾连强盗,但是向暹罗国的米船索要钱财却是真的。

于是判处阿克敦绞刑,可见当时雍正皇帝对于贪赃枉法的厌恶程度。

后来阿克敦的对手又对雍正皇帝说,阿克敦在当官期间有意包庇贪赃枉法的下属,于是雍正皇帝加重了对阿克敦的处罚,判处了斩监候,也就是继续等待,到了秋天再审理看看是不是执行死刑。

图13

名臣归来就在阿克敦命悬一线之际,发生了运河水患,可以说,这是老天爷给了阿克敦一个生的转机。

当雍正皇帝一听到“阿克敦”三个字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些生气,觉得他是一个贪官,才下狱不久,怎么能自己打自己的脸,重新启用他呢?

但是张廷玉了解雍正,知道他一定会从大局考虑,重新启用阿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