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继的《枫桥夜泊》中,你觉得他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史上最美的七绝唐诗是哪一首到底美在
发布时间: 2023-07-17

在张继的《枫桥夜泊》中,你觉得他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

唐.诗人张继【枫桥夜泊】

夜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菇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唐.天宝十二年(753年)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

也就是说他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756年)唐玄宗仓惶奔蜀。其中也包括了张继,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镇,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住了这位怀着旅愁的客人,使得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情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美诗。

在这首著名的【枫桥夜泊】诗里,张继他看到了:落月、满天霜、江枫、渔火、客船、不眠人。

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听到了寒山寺内的钟声,乌啼衬托出了夜的静谧,揭示了夜晚的深沉。表达了诗人张继思念家乡和寂寞惆怅的思想感情。




史上最美的七绝唐诗是哪一首到底美在哪

史上最美的七绝唐诗是哪一首?到底美在哪?

看到这个题目,最先想到的就是: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乃是盛唐时期王维所作。

王维,字摩诘,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1年。在唐朝众多的诗人中,王维也是皎洁的一轮明月。宋朝诗词大家苏东坡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因为王维是信佛的,也就被后人称为“诗佛”。甚至其字“摩诘”二字也是来源于佛经之中。

王维此诗题名为:《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我们先翻译一下:

渭城的清早下着小雨,雨水洗干净了空中的埃尘;

雨水的洗礼,春风的吹拂,使得旅店周围的柳色焕然一新。

朋友啊!请你再饮下这最后一杯酒吧!

往西面你走岀了阳关,就再也见不到我了——你的故人。

这只是从字面的翻译而已。

要真正理解此诗的美妙之处,必须说明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在当年,正处于安史之乱,大约是乱之后期。朝廷派遣诗题中所说的元二岀使西安。阳关,还有玉门关,均为当时的军事要塞。往西走岀了这两个关塞,就是西域凶奴所管辖之地。元二岀使西域,也是为了求得和平。但是,谁又能预料会不会再发生战事呢?所以我们理解体会起来,似乎是说:你再喝了这杯酒吧,因为岀了阳关,你就见不到你的故人我了。

如果再加入下面的一个具体情况,我们就会得到另一种解释。当时不光是有难以预料的战争会发生,而且王维已经年纪大了。而元二岀使西安,一去就是好多年。王维的意思是:朋友你再饮下这杯酒,你这一去可能好多年回来不了,也许你回来的时候,我已经不在世上了。

但是,诗就是诗,何况是好诗;诗人就是诗人,何况是厉害的诗人。“西岀阳关”,一般我们会顺着来理解,是从东边向着西边走岀阳关去。疏不知王维所说的“西岀阳关”乃是元二完成使命之后,从西边向着东边走岀阳关来。

这样就使这首诗发生了反转,成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也就是:

朋友,你再喝下这杯酒吧,当你完成使命再走岀阳关之时,你是见不到我的了。

到那时,能够迎接你的,只有这渭城清晨的小雨,和客栈门前青绿色的柳叶!

这首为送别而写的诗,被后人传诵千古至今,是因为它的确是脍炙人口的一首送别诗。它是送别诗中的一朵奇葩!

说到送别诗,这时我又不禁想到了另一首。也是唐人写的,作者名为高适。其《别董大》却是另一番的味道。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黄沙千里,白日曛蒸;

北风吹雁,雪片飞纷。

君且莫愁,前面都是朋友;

天下有谁,不道你是亲亲?

黄云白日,风雪纷纷,可谓困难大矣!但是有朋友支持帮助,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的。

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这一首显得比较乐观。但这也是表面的,前面有万分的艰难,而用朋友相助为理由及与鼓励,是表面无悲实有悲。

一首说“西岀阳关无故人”,一首却说“天下谁人不识君”,不仅是诗人表达感情的方式不同,更是与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情况和诗人的心境相联系的。可见,真正的诗人是不会挖空心思说我要做一首什么样的诗的,他们的诗都是他们处在当时当地的真实环境下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而已。所以鲁讯先生才会说:写不出的时候不强写。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收!










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诗有什么精妙之处他的后半生怎么样

谢谢悟空小秘书邀答!

曾经风靡全国的一首歌曲《涛声依旧》,估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陌生,而这一首歌的歌词和创作原型,不由得想起一首唐代著名的七绝《枫桥夜泊》,作者张继的确名不见经转,但这首诗的威名远扬。从古至今,能把愁浓缩在这么几句而又浓缩的这么好的,也许只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以与之媲美。这首诗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作于何年个月何时何地?据史料记载已不可考证,但大致时间应该在天宝十二年,诗人张继经过十年寒窗,几载苦读,终于金榜提名,进士及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大展宏图了,然而好景不长,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便发动了"安史之乱",叛军攻克长安,玄宗窜逃至蜀地,满朝文武作鸟兽散。社会严重动荡,而张继并无雄厚背景,和丰厚的钱财,真可谓"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又重新回到原点,只能当个落魄文人。

自古以来,好的诗词自然有很多人愿意去读,有得就有失,好评之后当然争议就会随即而生一一一秀木成林,风必摧之!

那么就让我们再次分析鉴赏这首《枫桥夜泊》。

首联“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如果让大家对“乌啼”“江枫”作个理解,常规解释的都是"乌鹊啼叫"和"江边枫树",因为这样的景物渲染顺理成章,毫无悬念,可偏偏有人说写的是地名。

但当地文史资料记载:唐代的寒山寺,方圆外不出十里有小镇,名曰"乌啼镇,有拱桥,曰枫桥。"可能有人会问:古人不应该知道有没有这个地方吗?为什么还有争议呢?

其实我认为就这件事,古代名人大家需要给张继一声道歉!为何如此呢?

唐时宋时,大家对这首诗颇有异议。大家都抱着夜半钟声去了,但到底有没有这扑朔迷离的钟声?有说有有说没有,众说纷纭,争执不休。尤其是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叫嚣得最欢,当时就提出质疑:"句则佳矣,奈半夜非鸣钟时"。以欧阳修这样的文坛领袖,诗词泰斗一一一他可是曾经修编《新唐书》和《新五代史》的大家!他提出了异议,谁还能就此造次?敢说个不字!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应该有。据考察,大约从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时,苏州寺院有敲定夜钟的习俗,约子时将过半,也就是今天的23:40敲打。敲击一百零八次,费时约20分钟,击完便是子时过半。可是古人也不可能都去过姑苏,都了解这些真实存在的问题,只知道寒山寺钟声,未必都明白何时为谁而鸣?所以说古往今来,人微言轻,人重言鸿。就如同现在权高位重者,一句顶一万句,如芥草民,话如放屁!这不是当今社会的弊病,古来有之!

我们不难看出,这首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光芒,远远掩盖了作者张继的一生。 张继,字懿孙,唐代诗人,约是天宝十二年的进士,各版本的介绍可能也都到此为止,其他不详。可以说与初唐另一位诗人张若虚有异曲同工之处,几乎都是"孤篇压盛唐"。

有时我就在想,历史像一个爱开玩笑的哈哈镜,就事论事,映射无穷。到底是张继拯救了姑苏寒山寺,还有寒山寺的钟声,还是寒山寺成就了张继?

我们是否也应该为诗人张继感到庆幸?还有《枫桥夜泊》这一名篇,让千百年后的我们学诗的同时认识他,纵然大浪淘沙,必将灼灼后世!

再次感谢大圣小秘书平台!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