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为了孩子上学,离开农村,在城里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这样值得吗?为什么明朝嘉靖年间的明军抵抗倭寇都捉襟见肘,却能在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有些人为了孩子上学,离开农村,在城里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这样值得吗

为了孩子上学,离开农村,有些人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你认为值得吗?

我认为是值得的,在我的老家农村,就有很多家庭为了孩子上学,有的人勉强贷款在城里买了房子,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在城里上学,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还有一部分农村人在城里买不起房子,只能在学校周围附近租房子,一边打些零工,挣些小钱,一边照顾孩子吃穿洗刷,过着半温不饱的日子,因为在自己的县城里找不到好的工作和高昂的工资,有些男人不得不到外地城市打工赚钱,才能维持正常的家里开支,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为了孩子将来有出息,读个好的学校,将来有个安稳的工作,就算摔锅卖铁,做父母的也在所不辞,

现在有很多父母为了孩子,能有个好的环境学习,不知有多少夫妻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又不知有多少家庭,为了孩子的学业,忍受着夫妻离别的煎熬,

一句话,怪就怪谁让咱农村人穷啊?因为现在的生活消费水平太高,再加上人情往来,哪一样都要花钱,所以造成很多人的压力很大,不过,我认为只要孩子长大了能考上大学,大人就算再苦再累,感觉也是值得的。

为什么明朝嘉靖年间的明军抵抗倭寇都捉襟见肘,却能在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

嘉靖治国四十五年,明朝从平世转入衰世。皇帝虽管管大事,但二十多年不上朝,常年避居西苑修道。名为玄修,暗操独治。内阁被严嵩掌控,朝廷里都是严党的爪牙,政府的运转能力下降。同时明朝后期最大的内患——流民,正是起于嘉靖。同时又因嘉靖修道,大兴土木,以一人夺万民,致使财政入不敷出,再加上朝内党争,导致边军武备废弛,明军战力急速下降。

而军事实力的急速下降,体现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庚戌之变,俺答一路烧杀抢掠打到北京城下,还在大同杀死了总兵张达。宣大总兵仇鸾以重金贿赂俺答,最后俺答在一番劫掠过后从容出塞。在这次事变中,兵部尚书丁汝夔听信严嵩毫无作为,最后被嘉靖杀死。

辽东军队一直是明朝军队的精锐所在,常年肩负重任,但在面对俺答时却表现极差,如果俺答当时多想一下,只怕京师陷落将成为必然。

既然作为明军精锐的辽东军队表现都那么差,南方的军队表现又能好到哪里呢?明军内部的实力排行中,南方军队稳坐最后一名。承平日久,南方的军队常年不见战事,当兵早已成为南方一些人混饭吃的工作,渐渐的,南方军队里出现一大批的兵油子,打起仗来跑的比谁都快,再加上嘉靖时的“倭寇”中,虽十之有八都是中国人,但剩下的那些日本人都是日本国内的精锐,又是打游击似的流窜作战。所以就出现了几百倭寇击败几千明军并且打到南京的这种情况。

而到了明神宗也就是万历时,经过嘉靖末期徐阶的改革,隆庆年间高拱改革,隆庆开放海禁,万历前十年张居正的经济改革,再加上抗倭时的内阁首辅申时行的一系列运作。明朝一扫嘉靖之弊政,经济繁荣昌盛。北方出现了李成梁、李如松这样的名将,常年的作战磨砺出了实战经验。同时因为经济恢复,军费供给足够,且万历中前期皇帝锐意进取,明朝的火器发展迅速,等到了抗倭援朝时,入朝的明军每人一铳,还有根据葡萄牙人的佛郎机魔改出来的各种大小佛郎机。

在这场战争中,明朝先进的军工业对日本有着巨大的优势。

佛郎机(手持)

大佛郎机(小型炮)

小佛郎机(骑兵用)

五雷神机(可连发,还有子母铳,装弹快)

水雷

火龙出水(射程百余步,对日本水军造成巨大伤亡,可称为世界最早的舰对舰导弹)

可以说,这场战争成了明军的火器试验。负责辽东事务的明朝正规军,精锐部队,凭借优秀的作战技术与先进的火器、火炮,对以步兵为主体的日军形成了绝对优势,再加上明军算是主场作战,补给的压力远小于跨海峡作战的日军。

所以才会看到万历时的明军压着日军打。

或者更简单的来说

嘉靖:民兵、垃圾兵vs日军精锐

万历:辽东打骑兵打出来的精锐vs以步兵为主体的日军。

独生子女面临养育四位老人问题,因疫情生活捉襟见肘,该怎么办

答:独生子女的家长基本都有工资。

1、七零后独生子女的家长绝大多数有足够退休工资。

2、真正的艰苦,还未到来,目前不要愁,再愁也没用。

3、我们是第一批独生子女父母,在家充当中流砥柱,上有老下有小。

4、在外,老党员献爱心,公益事业志愿者,忙得不亦乐乎……

为什么感觉同为二战国家的日本总是兵力捉襟见肘,而德国却没有

你的感觉明显是颠乾倒坤了,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时,集结在倭国四岛的日本陆军第一总军(杉山元)和第二总军(畑俊六)尚有240万兵力,最终一枪未放就缴械了,尚不计南方军、关东军和“中国派遣军”的近300万军队,它怎么就兵力捉襟见肘了?

这也是麦克阿瑟力主保留天皇制度的原因之一,因为最初登陆的20多万美军,面对十倍于已的日军,着实心里没底,只怕失去统一指挥的日军各部会发生暴动情况。当时的陆军省和参谋本部正在解散,裕仁成为美国人控制日本军队的唯一有效工具。

实际上,日本人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失败,并非陆军的彻底战败,最后一任陆相阿南、参谋总长梅津为了筹备所谓“本土决战”,从关东军、中国派遣军和南方军抽回了大批精锐准备玩命。战争的崩溃主要源于日本海军的战败以及联合舰队的覆灭,对一个岛国来说,失去制海权那么这场战争就没得打了。

盘点一下投降前日军的兵力分布便知:关东军80余万面对150万苏军;中国抗日军民牵制着105万关内日军;而在太平洋战场上,75万南方军面对的只是美国陆军的三个集团军和海军陆战队40万人,加一起不足100万美国大兵,本土还盘踞着240万战略预备队,兵力不敷分配了吗?显然不是。

反倒是德国人确实兵力短缺,在1944年冬季,已有300万美英盟军踏上欧洲大陆,东边则是1000万的苏军作战部队,加上后来“反正”的罗马尼亚人、匈牙利人和南斯拉夫人,德军需要对付的敌人,绝不低于1500万人,可是德军还剩多少作战部队呢?

按朱可夫的说法,此时德国军队总兵力为940万人,其中作战部队540万人左右。希特勒把其中的68%约370万人用来对付苏军(670万人一线作战部队),把其中的25%约140万人置于西线抵抗盟军,其它广大的占领区只有30万正规军,剩下的全靠党卫队、警察和伪军在维持。党卫第12装甲师都被称为“娃娃师”了,日本有这样的部队么?

所以无论在东西哪条战线上,德军的野战兵力都不足对手的一半,用兵当然捉襟见肘。希特勒之所以1944年底不顾一切发起“阿登反击战”,就是清楚再拖下去肯定死路一条,他必须豪赌一把,即集中精锐力图首先击破美英盟军,再回过头去全力应付苏军。但是这么干的严重后果在于,他必须为此抽调所有用于东线救火的战略预备队。

(德军的少年兵)

结果就是美军在突出部战役中最终顶住了进攻,而缺乏预备队的东方战线反被强大的苏军彻底撕裂,若干重兵集团被歼,德军的两条战线都残破和崩溃了,战败已成定局。到1945年春天,德军的作战兵力已经下降到240余万,面对美苏英900多万野战部队,这个仗已经没得打了,德国兵就算素质再高也总不是三头六臂。

就战争动员能力而言,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有8000多万人口,动员兵力峰值却达到了1200多万,而日本算上殖民地有1亿300万人口,动员兵力峰值不过700万人,差距还是蛮大的。说明日本的工业水平远远低于德国,武器装备、军用物资、粮秣能力的配套还是跟不上,它也就在亚洲咋唬咋唬。

(乳臭未干)

所以二战轴心国的这两个主要国家德国和日本,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