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陶瓷艺术(金、元朝)鉴
发布时间: 2023-07-11

瓷器是我国最早发明的一种美术工艺品,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极崇高的地位,瓷器的前身是陶器,陶器中的釉陶是发展瓷器的基础。我国最早的有釉陶器是三千年殷商人发明的,其后周、秦、汉、六朝以迄隋唐,制作日精,终于发展出了驰誉世界的宋代瓷器。

宋太祖于公元九六○年结束了将近一世纪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自定都开封后,百业复兴,文化昌盛,而中国的制瓷工业一逐渐获得最高的发展,例如北方的定窑、汝窑、耀州窑、磁州窑,南方的官窑、龙泉窑、建阳窑、景德镇窑等都各有特色,属于官方的瓷器,反映了当时理性的、内省的精神文明,而民间的制品,则发挥了率真的、朴实的情趣,这种种的情趣不仅达到了单色釉的极致,也开创了后世釉下装饰及釉上彩绘的先锋。

元朝蒙古入主中原后,中国的艺术一反宋代内敛的哲学性,而变为外扬的国际性,旧有的名窑除钧窑、磁州窑、龙泉窑仍在继续制作外、江西景德镇则一跃而成为全国制瓷中心,以氧化钴绘制的青花器更为瓷器制作了新纪元。

明朝出年,又于景德镇设立了御窑厂,大量生产御用器,例如宣德的青花,成化的斗彩,万历的五彩,以及各种单色釉等器物,都是品质优美,久负盛誉的名瓷。

清代官窑瓷器,本院现藏有万件以上,自康熙以至宣统,各朝皆有,惟精美之器,则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朝的宝石红、青花、五彩、雍正朝的仿汝、仿官、粉彩,乾隆朝的粉彩、斗彩、玲珑的透雕,以及三朝最精美的特产品-珐琅彩瓷,皆非后世所能仿做,可说是此类工艺美术登峰造极的杰作。

金——元朝

重点推荐:

龙泉窑青瓷褐斑三足花囊(元朝)

磁州窑翠蓝釉黑花洗(元)

哥窑青瓷鱼耳炉(元)

枢府款 卵白釉印花番莲碗(元)

定窑印花犀牛望月纹盘

【金朝】

公元纪年:1101~1300AD

文物尺寸:最高:2.7cm 口径:14.4cm 底径:9.1cm

窑型:定窑

釉色:白釉

展开全文

钧窑天蓝紫斑圆盘

【金朝】

公元纪年:1115~1368AD

文物描述:侈口,折沿,周壁极浅,平底,浅圈足。通体罩施天蓝色釉,釉色泛青,釉面挥洒自如的紫红色斑纹,颇具画意。釉层均匀,釉表开细纹片,底缘极口部沿边皆呈米黄色。全器满釉支烧,外底留有圆点状支痕三枚,底心划一圆圈。

文物尺寸:底径:12.2cm 最高:2.9cm 口径:18.8cm

窑型:钧窑

釉色:钧釉

定窑划花折枝莲花纹洗

【金朝】

公元纪年:1101~1300AD

文物尺寸:最高:9.8cm 口径:22.5cm 底径:11.9cm

窑型:定窑

釉色:白釉

定窑印花开光花卉湖石纹盘

【金朝】

公元纪年:1101~1300AD

文物尺寸:最高:2.5cm 口径:21.7cm 底径:12.9cm

窑型:定窑

釉色:白釉

霍窑莹白三足盘

【金朝】

公元纪年:1151-1234AD

文物描述:器形扁如盘状。口有折边,浅弧形壁,底平,三蹲式兽足。朴素无纹饰。白釉莹润,不透明。釉面略现冷纹。器底有支钉痕迹五枚。三足足底无釉。虽然口沿加钤铜边,估计仍是采用正烧的方式。胎骨较厚重。

文物尺寸:外高:4.4cm 口径:18.2cm 重量:337g

釉色:白釉

钧窑天青单把洗

【金朝】

公元纪年:1115~1368AD

文物描述:敛圆口,浅弧壁,平底无足。口沿一道细棱边,一侧装饰一弦月窄边,下接圆鋬。通体罩施天青色釉,釉色局部泛灰,釉层匀薄,口沿呈米黄色边,釉质不透明,器内稯眼密布,器底满釉,留下三枚支烧痕,其中两枚呈圆点状,一枚滑掉不清晰。

文物尺寸:底径:17.4cm 口径:7.9cm 最高:6cm

窑型:钧窑

釉色:钧釉

钧窑天蓝三足炉

【金朝】

公元纪年:1115~1368AD

文物描述:敛圆口,口沿一道窄边,短颈,腹部扁圆,三短足。通体罩施天蓝色釉,釉层丰厚,釉色蓝中带绿,口沿一道褐黄边,局部有褐色斑点,施釉至足际,三足釉汁积垂成厚釉。内底与三足底无釉,露出褐土色胎。

文物尺寸:最高:7.6cm 口径:9.1cm 底径:32.5cm

窑型:钧窑

釉色:钧釉

钧窑月白盘

【金朝】

公元纪年:1115~1368AD

文物描述:敛圆口,弧形壁,浅圈足。通体罩施月白色釉,釉层厚薄不匀,釉质乳浊,口沿一道褐黄边,外弧壁有流汁积垂,釉表开灰色大纹片,足底缘露褐土色胎,圈足之内满釉,有圆点状支痕五枚。

文物尺寸:最高:6cm 口径:24.8cm 底径:15cm

窑型:钧窑

釉色:钧釉

龙泉窑 青瓷褐斑匜

【元朝】

公元纪年:1206-1368AD

文物描述:匜形器,圆形敛口,口缘微出唇,腹壁作弧形而浅;平底,浅挖为足;腹壁一侧带方槽状短流,与器口齐平;腹间略见浅划的弦纹。全器通体施豆绿色釉,有铁褐色斑块疏点其间。足内的底部宽平,留一圈宽环形的垫圈烧制遗痕,成火红色,与垫圈里外的釉色成鲜明对比。全器厚胎、厚底,釉质纯净,为元代龙泉窑作品。此种方口匜广见于元代,如泰顺窖藏所见类似的龙泉窑青瓷匜,亦凹底一周无釉;斡脱亦墓(约1295)的莲瓣纹青白瓷匜也同为方流口。另有一类匜在流的下方澴有一个流云状的环形小系,如昌平元墓的青白瓷匜、安庆窖藏的青花匜、高安窖藏釉里红匜等;两种匜形是否有功能上的差异,尚不得而知。山西蒲耳洞张氏墓(1269)中壁画,画了一件带云形小系的匜,与玉壶春、台盏等酒器同放在厅堂后桌上,推测应是酒器的一种,或有从玉壶春倒酒至匜,以匜勘酒到杯盏中的中介性酒器的功能。惟,元代祭典中尚有沃盥所需的匜,应是有流的水器,传世器中尚无法辨识其造形。

文物尺寸:外高:6cm 口径:14.4cm 底径:9.5cm 横宽:17.7cm

窑型:龙泉窑

釉色:青釉

釉里红四季花卉莲瓣大盘

【元朝】

公元纪年:1279-1368AD

文物描述:釉里红为由铜氧化之作用而制,然温度过高或不及均能产生颜色变化。此件

色虽不红,然而元代为釉里红初烧阶段,亦属不凡之作。

文物尺寸:总高:10.9cm 最深:8.1cm 口径:55.1cm 底径:33.7cm

龙泉窑青瓷褐斑三足花囊

【元朝】

公元纪年:1206-1368AD

文物描述:弦纹盆形器,敛口,深壁、器里中空无底;下接托圈,托缘上宽下窄;三足为模印兽面的蹄足,向外曲伸。旧名花囊,即指盛放花盆或长形瓶壶的托座。胎体厚重,全器施青碧的青釉,釉里还点加铁斑装饰,斑色褐中带红。灰胎,盆底、足底露胎处呈火红色,是龙泉窑的作品。此种青釉点加含铁量高的褐斑的装饰作风,在东晋到南朝的青瓷上曾经风行,其后沉寂;虽然唐、五代的长沙窑青瓷有大块铁褐斑或褐色铁绘装饰,宋代广东西村窑也长于青釉铁绘纹,但均非飞青细点的趣味。直到北宋青白瓷再起铁斑装饰的个例,元代则广泛出现,成为景德镇青白瓷及龙泉青瓷醒目的特色。有些褐斑边缘蕴散成红色,曾被疑为是铜红釉。元代瓷器常有连座器出现,有的与座子紧黏烧制,有的器身与器座分开,故传世或出土器中也常见单独的瓷器座,如任氏墓葬有两件卵白釉的器座。元人文集中且有咏器物的盖或座的独立篇章,显然对器皿的盖与座的配置十分重视。本件器座形体大且釉色明丽,是罕有的精美作品。

文物尺寸:总高:16.2cm 口径:17.1cm

窑型:龙泉窑

釉色:青釉

钧窑天蓝紫斑如意枕

【元朝】

公元纪年:1206~1368AD

文物描述:此枕造型似如意。周壁前低后高,枕身所在的面中心略凹,平底,两侧周壁各有一葫芦形开孔。器内中空,胎骨厚重。通体罩施天蓝色釉,施釉至器身底部,由于釉层浓厚,周壁下缘积垂厚釉。枕面周缘环绕一周褐色边,弧面的天蓝釉层中则浮出形似变形虫的紫色斑纹,釉表开褐色的细密纹片,枕底无釉露土褐色胎,上面刻清乾隆丙申秋(1776)御题诗一首,并钤「比德」、「朗润」二印。

文物尺寸:宽:1 9.7cm 宽:19cm 最高:13.4cm 长:30.8cm 长:28cm

窑型:钧窑

釉色:钧釉

磁州窑翠蓝釉黑花洗

【元朝】

公元纪年:1206-1368AD

文物描述:敛口洗,圆唇、折腰、腹斜敛、小圈足,足缘足里皆无釉,呈褐色粗胎。器内外壁均绘饰黑花再罩以孔雀蓝釉。器里所绘为一折枝牡丹,外壁则以弦纹相界,口沿画回纹一周,腹绘转枝莲,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