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村“最美书记”吴仁宝葬礼,带领全村致富,上万群众含泪送
发布时间: 2023-07-11

他们是一群从大山中走出的高学历人才,可让人不解的是,在完成学业后,他们没有选择留在更繁华更便利的大都市,而是挥挥衣袖,转身回到属于他们的山村。

有人问毕业于华侨大学的赵龙贤,为何做出如此选择?赵龙贤笑笑,回道:“因为我在北上广,需要自己奋斗,赚取车子、房子,需要自己去找工作。但我回到村子,却有房子、车子,也不用自己找工作,那么,我为什么还要留在外面?”

和赵龙贤有同样选择的是就读于徐州空军学院的李梅红,她和赵龙贤同一年毕业回村,她告诉采访者:“我们和同学唯一不一样的,便是属于我们的优越感。”

赵成宁曾在国外学习网络技术相关专业,他表示:到了英国才发现,英国人的住所不如我们村里的房子大,车子亦多数不如我们村民开得好。因而,赵成宁放弃“海归”在大城市的优势,回到生他养他的山村,当了一名铜业生产前线的工人。

对这些年轻人来说,他们回到山村,都和一个人有关,这个人便是他们自小熟悉的“老书记”吴仁宝。他们所在的村子则是素有“天下第一村”美名的江阴华西村。

01、“来自”贫穷,不甘贫穷:他坚信泥窝中一定能飞出“金凤凰”

曾经的华西村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甚至从华西村“诞生”那一刻起,所有的华西村村民就集体欠下1.5万元的债款,乃名副其实的“人穷村破”之典型。

而华西村的改变,正如前文所言,均和一个名叫“吴仁宝”的人有关。

展开全文

吴仁宝,生于1928年江阴华墅乡,即后来的“华西村”。他的父母皆为农民,家境清贫,生活困难。

吴仁宝14岁那年,家中彻底断粮,他没有办法,只得扛起捕鱼工具,到江河湖泊中捞鱼抓虾,再拿到集市售卖,同地主换取喂猪用的碎米,回家煮粥维持生计。

所幸,苦日子终有“头”。

1954年,不到24岁的吴仁宝有了第一份工作,成为瓠岱乡人民政府的财粮委员,摇身变作人人羡慕的“国家干部”。但好景不长,3年后,由于全国经济困难等原因,吴仁宝“被迫下岗”。

同年,现在的华西村地域改属华墅乡,吴仁宝出任23社党支部书记;次年,23社同附近3社合并为跃进社,吴仁宝继续担任社党支部书记一职。

1961年,华西大队成立,吴仁宝改任大队党支部书记。面对一个村民一天只有半斤口粮的困境,吴仁宝咬咬牙,告诉自己,一定要带领村民改变祖辈留下的这片贫瘠土地,与村民共同创造致富道路。

他从刊登于《人民日报》的《大寨之路》报道中获得鼓舞,发动村民与他一同制定“15年发展规划”,身体力行,率领村民进行河流改道、平整土地等工作,只用7年时间,便提前完成相关工作。

1972年,华西村民全部盖起新瓦房,将1300余块零星田块改造为400余块高产且稳定的优质农田,华西村的名字与事迹一夜间响彻华夏大地。

很多年后,有一位跟踪采访华夏村40余年的新华社记者告诉大众:他第一次来到华西村,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与某生产大队人人又黑又瘦的形象不同,华西村民个个脸色红润、身体结实,给他留下很深印象。

记者从村民口中得知,原来早在扩种双季稻最初,吴仁宝便主动张罗起农村食堂,早餐有油条、包子,午餐和晚餐则坚持两荤两素加一汤,除此外还有番茄和西瓜为村民解渴消暑。

午餐后,人人都能得到2小时休息时间;下午劳动期间,食堂会把馒头及大麦茶送到田间,供村民取用。

在如此“待遇”下,华西村民干劲越来越足,模样亦不若其余生产队那般“脱皮掉肉”,乃是当年全国生产队中“独树一帜”的特例。

02、改革开放,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他说华西的形势既非“大好”,亦不是“小好”,而是年年变好

不过,吴仁宝并未满足于此,极有远见的他在1969年“偷偷摸摸”干出一件大事:他秘密创建一家小型五金厂。

吴仁宝的第四个儿子吴协恩多年后再回忆当初,感慨道:“那年正值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我们谁也不敢对外说这件事。检查的同志来了,田里红旗飘飘,喇叭声阵阵;等他们一走,我们也一转身回工厂。”

吴仁宝同样知道这种实事求是的好事在当时不易声张,所以他叫人在厂外四周垒砌高高围墙,再把每个对外的窗户皆挂上厚重窗帘,并严厉要求每个员工均必须守口如瓶。

倘若上级来检查,工厂当即停止工龄做,全部职工转移至田地,重新干起农业;等领导离开,则立马回到厂里,加班加点赶进度。

吴仁宝的五金厂不仅为华西村带来上百万元的利润,而且奠定华西村后来发展乡镇企业坚实基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上下迎来改革开放的浪潮,吴仁宝更是如同鱼儿进入水中,更加理直气壮地放开手脚,带领华西村大步向前跑。

1979年,他在全国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环境下,首先提出一个名叫“调整产业结构”的方案:吴仁宝把全村500余亩田地全部交给村中30名种田能手去承包,其余劳动力则尽数转移到工业领域。

别人听说,均指责吴仁宝“思想僵硬”、“不合时宜”,可吴仁宝硬是顶住压力,在华西村老少的支持下,走通一条符合华西村情况的另类实事求是道路。

他们先后开办冶金、纺织等40多个企业,全村95%以上的劳动力都投入到工业生产中;同时,华西村村民通过承包,建立“千头猪、千头羊”的养殖规模,让工副业在华西村崛起,亦为农业发展铺平道路,促进农业机械化、专业户及社会化,令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高。

1992年,华西村再度迎来“大爆发”。

那年3月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刚刚公布,吴仁宝便紧急召集村党委开会,下达最高中心任务:“借钱吃足”。

所有人都把他们的全部资金拿去购买原材料,仅仅一个月,市场建材的价格就翻了几倍,华西村民一下子赚得盆满钵盈,以至于外界传言:吴仁宝开了个会,即赚了一个亿。

但对吴仁宝而言,他还是觉得赚太少了。

7年后,华西村股份公司在深圳正式挂牌上市,成为我国首家农村经济综合开发上市公司,华西村亦慢慢变成我国第一个“电话村”、“汽车村”、“别墅村”……

时间跨入千禧年,吴仁宝和华西村前进的脚步仍未停下。

在吴仁宝的推动下,华西村陆续与附近落后的村子联合起来,共同组建“大华西”。原本不到1平方公里的华西村与周遭20余个村子组成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总数超3万的“新华西”。

走入这里,能看到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全是粮仓,山南则伫立着一座座工厂,鸟语花香中,每位村民皆住上他们梦寐以求的乡间别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在此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但吴仁宝依然未曾知足。就像他向外人介绍华西经济情况所说那样,他希望华西村不是“大好”,也并非“小好”,而是年年变好,年年都有新发展。

03、传奇老书记,最割舍不下的还是他的“村”:他走了,但他的故事却将永远流传人间

2003年,年过古稀的吴仁宝告别坚守50年的华西村党委书记岗位,开始步入退休生活。

有记者问吴仁宝:是否觉得华西村能离得开他。

吴仁宝笑笑,回答:“我的看法很简单,华西村能离得开我,也离不开我。它过去,可能离不开我,但现在,就要离开我。华西建村50周年,我让新书记搞开幕,我管闭幕,就是想告诉他们,从现在开始的50年,就不需要我了,我‘闭幕’了。”

2012年11月中下旬,一个名叫“复兴之路”的大型展览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内举行,年已八旬,身体不佳的吴仁宝坚持亲自带领华西村百余人队伍到北京参观。

那几天,高烧39℃、咳嗽的吴仁宝全程依靠轮椅行动。

一回到华西村,从不服输、承认自己“老”的他无奈在某场会议上表示:“这一回啊,我差点儿以为自己回不来了。”

当时担任华西村党委副书记的陈百雄事后向记者透露:“其实他的身体恶化先兆就是从那时开始,他已感到发晕。”

次年3月初,身体情况急剧下降的吴仁宝被送到上海医院诊治,但一辈子扎根华西村的吴仁宝放心不下他的村子,执意要回到熟悉的华西村。

3月13日,吴仁宝如愿赶回家中,病情未有好转。

彼时任华西村党委副书记的孙海燕说,回到华西村的吴仁宝情绪非常激动,一个劲儿地念叨着要开会。他提前总结了十七大经验,完成十八大的任务,并预测了十九大。

他的思维十分清晰,叫人佩服。

然而即便如此,人们还是未能留住吴仁宝离开人间的脚步。

3天后的晚上,吴仁宝的状况似乎稍有好转,他微微坐起身,向身边人说了他在世间的最后一句话:开会,现在开始,不要来翻花样了。

3月16日,吴仁宝与世长辞,享年85岁。

丧讯一经传出,华西村内外皆为此哀恸不已。当天晚上,素来有世界第十五高楼美名的华西村地标——龙希大酒店熄灭全部外装饰灯,为吴仁宝致哀。

吴仁宝的四子吴协恩告诉记者:依照老父亲生前遗愿,他的灵堂将设在临近华西村“万米长廊”的老宅中,葬礼一切从简。同时,在吴仁宝的追悼会上,无论来者是领导,还是平民老百姓,他们一律只接受花圈,其余什么也不收。

因为前来吊唁的人数过多,不仅有华西村村民和周边村落的村民,也有中央、其余地方领导与从外地赶来的群众,是以华西村不得不采取交通管制的方式控制人流量。

那几日,走入“万米长廊”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