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有何象征意义?《致橡树》所反映的爱情观是在怎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
发布时间: 2023-07-06

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有何象征意义

《致橡树》,是78、79年到80年代初新崛起的诗歌流派,朦胧诗派代表性诗人之一——女诗人舒婷的诗作。舒婷是福建人,与顾城、北岛等成为新诗歌流派的主力。

橡树是一种高大的树木,舒婷在这首诗里把用它来象征男性的高大伟岸。致橡树,是新女性对爱情的另一方——男性的告白,表达,倾诉。

关于爱,传统的女性对男性的爱是依附性的,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夫贵妻荣,即使是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男性与女性对于爱情的理解是不是具有现代性,是值得担心和怀疑的。

在《致橡树》里,舒婷说,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缘的凌霄花,借你的高度来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舒婷用诗的意象来表达当代女性对爱情的理念,那就是女性的独立尊严和平等,女性的解放,甚至有一点女权的影子。男性与女性,绝不可能回到久远的传统那一套里去。爱要基于理解,共同的爱好或者是共同语言,女性有女性的事业,女性的追求。

诗中说,仿佛永远想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应当说,在四十年前,女诗人用这样的铿锵玫瑰般的诗意,描绘了爱情的真谛,如忠贞,信任,支持,平等,奋斗,共享幸福,共担苦难,是感人的。

因为在那些动荡的岁月,多少人的爱情有不平等,有不理解,有反目,有歧视等等。致橡树是八零年代初的爱情宣告。当时是激动了无数少年少女的心,给他们以启示,笔者是经历者。

在现在看来,这首诗的爱情观是不是有些古板的,或者不再有震撼力了,诗有着时代的烙印。

而今天的娱乐至死,过把瘾,闪婚 ,拜金女,学得好不如嫁得好,邓文某的上位故事等等,眼花缭乱,引人尖叫,撒狗粮,这些是高大上爱情的范例吗?我是否定的。

普通人的爱情生活,还是可以从诗歌《致橡树》里汲取到一些芬芳的爱的养分的。

诗人舒婷

《致橡树》所反映的爱情观是在怎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致橡树》是舒婷创作于1977年3月的爱情诗,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喊出了爱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号,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作者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舒婷,别名龚佩瑜。1971年开始诗歌创作,1979年发表处女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引起注目,获1970—1980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

舒婷的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