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吕不韦是怎么死的?在正史上,梁怀吉的最终结局如
发布时间: 2023-07-06

历史上吕不韦是怎么死的

自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晏驾之后,失去约束的吕不韦便藉相国之尊广招门客,逐渐形成了继战国四公子后天下间最庞大的游侠集团。他不但以仲父的名义代替秦王嬴政宰制朝政,而且很有可能对少年嬴政采取了监视行动等限制措施: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

——《史记·李斯列传》

吕不韦对李斯的安排不禁让我联想到了东汉末年名士祢衡游宦许都的经历。那是在曹操迎奉汉献帝定都许昌之后,祢衡自荆州前往许都求职。当朝名流孔融对祢衡青眼相加。他洋洋洒洒向朝廷上了一篇荐表,结果泥牛入海,全无回响。孔融不甘心,又求见专制朝政的司空曹操,当面向他推荐弥衡。

而曹操呢,不但慨然应允,还一再表态要同祢衡晤面。——曹操的态度透着邪乎的意味:既然此时的朝廷就是曹操的一言堂,皇帝不过木偶泥胎而已,孔融上书荐才,荐表自然要落到曹操手里,他为何留中不发?事后人家当面说起,曹操却又为什么要推翻前议,满口应承呢?

这套当面是人背后是鬼的把戏其实暗藏着曹操的私心:东汉的官员选拔素有“举”、“辟”二途。

所谓“举”就是径直向皇帝推荐人才。一旦获得任命,便是天子的臣属,工作上对皇帝负责。而“辟”就不一样了。那是向开府治事的朝廷重臣——在东汉,有权开府治事的朝廷大员一般为司空、司徒、太尉、大将军和太傅——推荐人才,任命一旦下达,便成重臣们的私属随员,进入他们的府邸办公,工作上对重臣而不是对皇帝负责。

孔融的荐表显然是写给皇帝的。但曹操并不想让祢衡通过荐举成为汉献帝的臣僚,哪怕只是名义上的也不行。他更愿意将优秀的人才揽入司空府中向自己效忠。

所以曹操暗中阻挠孔融的荐表上达天听,迫使孔融来找他关说,然后再“卖”个顺水人情,把祢衡辟入司空府。夺了里子还嫌不够,更要赚去面子,曹操挖角皇帝和朝廷的这副吃相实在难看,因此才有了祢衡感激愤怒、击鼓骂曹的后话。

在战国末年的秦国,相国是否开府治事,拥有独立的办公机构,史书中未见明文记载。但存在于曹操和汉献帝之间的权力争夺在吕不韦和秦王嬴政的相处过程中也断难避免。秦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客卿如百里奚、商鞅、张仪、范雎等辈都是入秦伊始即为秦王效命。

可李斯这个楚国游士初来乍到,嬴政却没能在第一时间任用他。吕不韦截了嬴政的和,把李斯揽为相府的舍人。这个人才流向的改变其实已经暗示了秦国的决事权正从咸阳宫渐渐下移至相国府。

但吕不韦并不以此为满足。在考察了李斯并确信他将不负所望后,吕不韦安排李斯进入咸阳宫,到嬴政身边为郎了。郎是秦王的亲近顾问。很难想象吕不韦的这个任命是要将门下贤才拱手送与嬴政,更可能的目的应该是在秦王身边部署私吏,安插眼线,以便监视秦王的行动。

无论李斯后来是否忠实地执行了吕不韦的旨意,但这个人事安排本身就是对王权的严重侵犯。单只凭这一条罪状,说吕不韦盗窃鼎司、迹同反逆也绝不为过。

到了这步田地,秦国的游侠政治积弊之深已是令人瞠目结舌。如果不痛下决心、刮骨疗毒,只怕终有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的一天。然而,当我们回过头来反思这场恶疾的起因,恐怕不能简单地将吕不韦指为秦国感染游侠政治的病毒之源,事实上,早在秦王嬴政的曾祖秦昭王时,秦国就已经致病了。

史载:

昭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1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灶,通作造),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

——《史记·穰侯列传》

公元前271年,秦相魏冉在客卿灶的建议下发动了旨在夺取齐国刚、寿二邑的作战行动。此次战役的真实目的是要为魏冉的东方封邑定陶开疆拓土,以便将来时机成熟的时候魏冉能在此独立建国,从秦国分立出去。魏冉之所以会策划这样胆大妄为的分裂阴谋,显然是受到了13年前孟尝君组织五国伐齐,并成功在薛邑独立建国的遗事的鼓励。

换言之,孟尝君这位东方游侠的事迹开启了魏冉逐鹿问鼎的野心,而这份这份野心又在东方游士——客卿灶的撺掇下迅速转化为了实际的军事行动。想当年,齐愍王也曾与秦昭王二帝并尊、盛极一时。他最终沦落到国破家亡、身败名裂的下场,孟尝君难辞其咎。

“东帝”齐愍王物故已经十几年了,现在秦国居然有人要效仿孟尝君故事,把“西帝”秦昭王变成下一个丧权辱国的悲剧,这其实已经昭示世人,随着战国游士的日益活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兴起于东方的权臣养士、凌驾君权的游侠政治风气业已造成对秦王权力的侵蚀了。

遗憾的是,秦昭王终能铲除魏冉的威胁,平息秦国的这一场分裂危机离不开客卿范雎的出谋划策,这使得秦昭王在危机过后的反思与总结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他将魏冉的专权擅政归咎于外戚与宗室间的裙带关系过于亲密,并进而认定无论是作为宗亲的公族还是姻亲的外戚,一旦形成专权势力,便急难铲除。

相比于他们,像范雎这样的客卿只身入秦,素无根底,反倒容易驾驭,使用起来相对安全。于是乎,从范雎开始,秦国原本采用的公族、外戚、客卿三途并用的选相机制被秦昭王削去了三分之二,客卿成了秦国命相的唯一候选。

范雎和蔡泽相继拜相不但迅速提升了客卿在秦国政坛的话语权,更加重了东方游士在秦国宗室贵族心中的分量。若不是这样,吕不韦要想攀援比附,结交秦国太子安国君和他的庶子子楚恐怕不会那么顺利。

子楚最终在吕不韦的黑金运作下登上秦王的宝座,又反过来投桃报李,拜吕不韦为秦国丞相,这标志着失去了公族和外戚的竞争后,一家独大的游士客卿对秦国政治的影响力迅速增强,甚至已有能力改写秦国的高层权力格局。

吕不韦不但和前任相国魏冉一样专权跋扈,甚至他对王权的压迫比魏冉还要更令人窒息,因为吕不韦沿着战国四公子的故辙在秦国建立起了一个规模数千人的游士集团。树大根深的他将触角伸向秦国的各个角落,就连秦王嬴政居住的咸阳宫也未能幸免。

参考文献: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王先谦《汉书补注》;章学诚《校雠通义》。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在正史上,梁怀吉的最终结局如何

在电视剧《清平乐》中,由边程饰演的宦官梁怀吉完全颠覆了我们以往对宦官的印象。剧中的梁怀吉恬淡安静,能书擅画,更像一个才华横溢的翩翩才子,与身份尊贵的福康公主在气质上毫无违和。剧中梁怀吉与福康公主相知相爱,却注定是一场没有结果的悲剧。在历史上,梁怀吉确为福康公主的近侍。那么在历史上,梁怀吉的最终局究竟如何呢?

在北宋,宫廷的近侍机构分为内侍省和入内内侍省。据《宋史·职官六》记载,入内内侍省通侍禁中,也就是掌侍后宫及公主,又称“后省”;而内侍省则掌管传达旨意、守卫宫廷、打扫卫生、掌侍皇帝等事务,又称“前省”。后省的人员不足时,可以从前省调补。

梁怀吉刚入宫时,即分配于前省,也就在内侍省当差。梁怀吉先后曾在翰林书艺局及图画院当差,由于他非常聪慧,耳濡目染,他的书画也有一定的造诣。

后来,梁怀吉由内侍省调往入内内侍省,进入仪凤阁,成为宋仁宗赵祯的长女福康公主的内侍。

仁宗赵祯一生子女稀少,长女福康公主是他二十八岁时才生下的女儿。年近三十,得此一女,福康公主自然是身系万千宠爱。

福康公主幼时,仁宗为平息契丹索取瀛、莫二州的诉求,曾欲以宗室信安僖简王赵允宁的女儿和亲于契丹国主耶律宗真的长子梁王耶律洪基。

但契丹看中的却是仁宗赵祯的长女福康公主。

福康公主可是仁宗的掌上明珠,自然割舍不下。

于是仁宗派出知制诰富弼,以福康公主年幼为由,与契丹使臣周旋。

最后,富弼出使契丹,许诺每年给予契丹增加岁币,和亲之事这才作罢。

虽然仁宗避免了这个宝贝女儿远嫁异乡,但仁宗还是亲手给福康公主制造了一场悲剧婚姻。

仁宗的生母本为太后刘娥的侍女李氏。在李氏被真宗赵恒临幸后,便生下了仁宗赵祯。

当时真宗宠爱的妃子刘娥无子,因此赵祯便被刘妃占有,而赵祯生母李氏也未敢透露这个秘密。

为了慰籍李氏,刘娥在民间搜寻到了李氏的弟弟李用和。李用和贫困潦倒,以卖纸钱糊口。因为姐姐李氏的缘故,这才进入了仕途。

刘娥去世后,仁宗这才得知自己的身世。

由于仁宗的生母李氏已故去,仁宗把对母亲的追念补偿给了舅舅李用和。

李用和被封为彰信节度使、同平章事等职。

虽然李用和位居高官,但由于出身卑贱,仍然被同僚看不起。

所以,为了提高母族的地位,在福康公主十岁的时候,仁宗封李用和的次子东头供奉官李玮为左卫将军、驸马都尉,将福康公主订婚与他。

据史书记载,李玮举止粗鄙、木讷寡言,且长相也不帅气。这桩婚事自然令福康公主及生母苗淑仪不满。

但仁宗为了宠幸母族,成全自己的孝心,也是不容婚事再行更改。

嘉祐二年,福康公主年满二十岁,已到适婚年龄。

仁宗封福康公主为兖国公主,并破例为公主举行册封礼。福康公主的生母苗淑仪也进位为贤妃。

同年八月,福康公主与驸马李玮大婚。

梁怀吉作为福康公主最宠信的内侍,也被仁宗任命为勾当公主宅,作为公主宅的总管掌管宅内的事务。

福康公主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与李玮毫无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