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的名人事例(和而不同的事例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和而不同的事例

上世纪20年代北大校长蔡元培,就是以“和而不同”治校的大师,他对各种学术流派兼收并蓄,各扬所长,形成北大“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还有就是孙膑和庞涓的例子 你得往和而不同这方面说 就看你自己的了
还有就是诸葛亮和诸葛瑾 他们是两兄弟 但关系一直不错 一个是东吴的谋士 一个是蜀汉的军师
还有就是苏轼和章惇 苏轼和章惇的故事,是两个朋友的故事,也是两个知识分子的故事。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一个人的人格可以多伟大,另一方面,也可以认识一个人可以多卑鄙。事实上,子厚虽然入了奸臣传,若论其人,并不算坏到哪里去,至少比吕惠卿、蔡京之流多点人味。读章氏故事,念念不忘他怒斥王珪:之唾,亦可食乎!何等义正词严!倘若故事止于此,嘿嘿,历史上不又多了一个义薄云天的男子汉吗?

关于和谐的名人名言和故事

关于和谐的名人名言

马克思有句名言:“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
“和谐之美有着巨大的凝聚力。”
“和谐之美犹如一幅画、一首歌。”
“和谐之美不仅仅是赏心悦目的,它的引人之处还在于其对人有着强烈的感召力。”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果

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鲁迅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是和谐而不会盲目附和,小人只是盲目附和而不会和谐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毕达哥拉斯

冰心老人曾说:“美的真 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
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 造就了环境的美。“

赫拉克利特说:“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

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黑格尔:“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

关于和谐的故事
有个寒冷冬日的晌午,女主人准备打扫庭院,一出门就看见四个蜷伏在柴堆旁被冻得发抖的老人。出于善良的美德,女主人请四位老人进屋喝点热茶暖暖身子,老人问:“你们家有男人在家吗?”女主人说:“没有,先生和儿子都上班去了。”老人们回答,他们不能进去,原因就是因为你们家没有男人,女主人只好作罢。吃中午饭之前,女主人和家人说起了先前的那件事,她先生立马要她去请四位老人进屋吃饭。女主人来到柴堆前看见四位老人还在,就把先生的意思给他们说了,四位老人犹豫了一下,说:我们不能一起进去,只能进去一人,原因是你们家都快吃饭了,不可能有那么多饭,接着又说,我们四人分别叫财富、成功、平安、和谐,你去问一下你先生,看他愿意请谁进去。妇主人内好回头问先生。先生说“财富”最好,就请“财富”,儿子却说还是请“成功”吧,在出现分歧的情况下,女主人自己倒是有点想请“平安”,于是她也说了自己的想法,一旁的女儿说话了:“我看最好请“和谐””。先生听了女儿的话觉得有道理,全家人终于达成了一致。女主人又出门把他们的决定对四位老人说了,于是她领着“和谐”往家里走,快进门时她回头一看,四位老人都跟来了,女主人不明,就问其中原因:“你们不是说好只来一人吗?”“和谐”笑着回答:“你们请了其他三位中的任何一位,就只来一位,你请了我就等于请了我们四个,我们是不可分的”。我们明白了:和谐=财富+成功+平安。

古代名人一家和睦的故事

名言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
故事
老虎报恩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善良的老婆婆,孤身一人住在一座山下。
  
一天傍晚,她正在门前收拾柴草,忽然蹿来一只老虎,向她张着血盆大口,虎视眈眈。老婆婆惊惧万分,但忽然发现这老虎呜呜有声,就是不动嘴咬人。老婆婆勉强定住心神,观察眼前这只老虎,从它张开的大嘴可见喉咙里卡着一根金簪。“难道是吃人的时候卡在里面的?看这样子,老虎是想让自己给它拔出金簪?”老婆婆便说:“要我给你拔出来可以,你得答应我以后不再吃人。”老虎点了点头。老婆婆控制住内心的恐惧,好不容易拔出了那支金簪,老虎感激地看了看她,摇摇尾巴,走了。从此,这只老虎隔三差五地就会给老婆婆送来一些野味,比如野兔、野鸡、野猪。老婆婆有了老虎的照料,生活得还不错。后来,老婆婆去世了,这只老虎来到墓旁陪伴,并且最终死在墓旁。

君子和而不同的名言

“和而不同”的出处,是《论语·子路》,其具体的上下文是: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就是君子待人和谐友善,但不求与对方苟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这里说的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人与人之间最好的状态,当然是所谓“志同道合”,像钟子期与俞伯牙那样,高山流水,闻音知心。但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达到这种心灵契合状态的,实在少之又少,可遇而不可求。那么如何使思想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彼此安和相处,甚至彼此欣赏促进呢?答案就是“和而不同”。也就是,有修养的君子,既能够维护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善的关系,又不必在具体意见上去苟同于人、勉强自己和他人必须屈从彼此。中国文化中还说“君子周而不比”,意思是君子能够亲和他人而合群团结,却不去与人勾结而拉帮结伙。

一视同仁的名人事例

一视同仁的名人事例

一视同仁的名人事例,一视同仁是一个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汉语成语,其意思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关于一视同仁的相关事例是有很多的,下面介绍一视同仁的名人事例。

一视同仁的名人事例1

公元196年,曹操将逃避在洛阳的汉献帝接往许昌,许昌便成为东汉临时的都城。从此,曹操实际上掌握了东汉王朝的军政大权。接着,曹操又努力加快恢复和发展北方的农业生产,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兵强马壮。

当时,离许昌城不远,有一路军阀由张绣所统率,扬言要攻打许昌,抢走汉献帝。曹操为了在统一北方的道路上扫平障碍,决定首先征服张绣。第二年,曹操率领大军对张绣发动进攻。由于张绣阴险狡猾,没打几个回合便假装投降曹操,曹操一时识不透张绣的奸诈,便信以为真。半夜里,张绣来了个里应外合,偷袭了曹营,曹操措手不及,被打得溃不成军,大儿子曹昂战死,大将典韦阵亡,曹操自己也受了伤。

曹操打了败仗之后,心中闷闷不乐,他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认为这一仗完全败在麻痹轻敌和军纪不严方面。于是,曹操决定从严整治军纪,重新颁布各种军令战令,规定军中不论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违者将受到严厉惩处。

又过了一年,曹操继续出兵讨伐张绣,当时,正值麦子成熟季节,曹操下令:“行军途中不得践踏百姓的麦子,违者斩首!”在他的严厉命令下,全军将士行军时路过麦地,格外小心谨慎。有时,骑兵们下马步行,或绕道行进,曹操更是以身作则,倍加小心,生怕踏坏麦子。半路上,曹操率领着大军朝前挺进,当行至一块麦地时,突然从地里飞出一只野鸡,这时,曹操的马受了惊,又踢又跳,进入麦地,他连忙收住缰绳,可是,受惊的马仍然踏坏一片麦子,曹操看了心疼不已,马上下令:“停止前进!”曹操面对士兵,脸色阴沉、严肃地说:“将士们,我的马踏坏了麦子,请按军令处置我吧!”这时,一位大将连忙说:“您是全军之主,怎能受刑罚呢?”其他将士也议论纷纷说:“麦子是因马受惊后被踏坏的,并非大王有意。”曹操严厉地说:“军令面前,一视同仁,我是全军统帅,怎能带头不执行呢?”他拔出剑来想自杀,这时,全军将士都一齐跪下说道:“大王!您是全军主帅,不能自杀啊!”

曹操见众将士跪在地上不肯起身,便“刷”地一剑,割下一把头发,扔在地上,以发代首。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