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叶圣陶先生的一段话(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两大品质举了什么例子对叶圣陶先生的评价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两大品质举了什么例子对叶圣陶先生的评价是什么

1、“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送别,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晚年,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了,对来访者还是要举手打拱,连声致谢。

作者去拜访,他因与朋友有约不在家而他非常悔恨,以为朋友住旅店而悲伤。

2、“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写文章方面要求自己言文如一,文风方面要求简洁,重视语文求完美。

课文第二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作者表现了叶圣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品格。

扩展资料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写的一篇文章,出自他的作品《谈文论语集》。2017年本文入选人教社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13课。

这篇课文是张中行回忆叶圣陶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叶圣陶是五四运动首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创立人之一,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其座右铭“文学为人生”甚为有名。

他生活在一个不稳定的时代:出生之年正值甲午战争,之后国家经历了百日维新,但很快又被列强割据。早年的生活对他有很重要的影响,使他变得爱国,并致力投身于新闻及教育的工作上,藉以改善国家将来的命运。

在叶圣陶的作品中易读性是一个显著特征,它意味着读者更有效率的感知和理解文章内容。作为一名记者,叶圣陶作中强调词语的运用。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把文章写得实际且易于理解,才能够去只写一些风雅作品。如果读者不理解文章内容,文章就毫无用处。

怀念圣陶先生的评价性语句

怀念叶圣陶先生——吕叔湘
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八杆子打不沾边的人,写下《怀念叶圣陶先生》这样的题目实在有些荒唐。只是我觉得叶老先生在天之灵不会很着急,也不会很生气,因为许多天来,我每每想起他。
我甚至没有读过叶圣陶先生的什么书,儿时读过的《稻草人》也没有了哪怕是某一段的完整印象。只记得封面上那个扎着两个小辫的稻草人,也许这也错了,记忆中似乎还有一个封面是男孩稻草人,带着高高的帽子,它的身后远远的还立一个。当然,这些并不重要,我不时想起他是因为几年前读过张中行先生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近日整理书籍的时候又再次读了一遍,那点点滴滴的小事也再次激起我心灵的涟漪,荡出一波又一波沉思。
叶圣陶先生是1988年春节前夕去世的,那时候改革开放还没有多少年,与我们的今日今时,已是沧海桑田了。不知叶老先生会怎样地想我们今日今时的日新月异。我只是觉得,如果我们今天能认真体会叶圣陶先生的待人处世,我们的今天该有多少尘埃落定,我们今天五彩缤纷的世界该是多么美好。
叶圣陶先生在世九十四年,经历了现代中国的百年兴衰沧桑巨变。他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与我们的今天相比,同样的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但是他的待人处世“平实规矩”,浓浓的体现着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儒家风范。一生“躬行君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所读的只是二三小事,却令人感叹不已。
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一件小事。叶圣陶先生是苏州人,初到北京时于普通话有生疏之处,但是写文章坚持用普通话。写过文章请张中行先生帮助修润,起初,张先生出于尊重不想直接动笔,只想提出一些商酌性的意见,叶先生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说来这都是实话,如果只是说说,“这样反而费事”,但是他希望别人不要客气自己却从不放弃客气。有时候,若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则一定要亲自去找张先生商议,是否可以恢复。张先生肯定同意他的意见,请他千万不要再来商量,他答应着,只是下次他还是照样来商量。虽然是自己的文章,对别人改过的地方而又认为改得不妥,却一定要经过别人同意再改回来。叶圣陶先生是20世纪的著名作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不说“不耻下问”,同事之间的笔墨之交如此严谨,如此宽厚,怎能不让人心动!如今也有人在捍卫这个捍卫那个,只是不愿意耐心地说,有时在网上能够见到,为了一句批评的话大动肝火,或骂或删,“商榷”二字也相容不下。其实,若是就要张扬个性抑或炒作也还罢了,若是真的认为自己所写都是不刊之文,则于人于己全无益处了。我们的文字批评不能除了吹捧就是骂街呀。
有时也想,假若叶老先生今日在世,也上网,也写博客,当是怎样?他对自己的文字,乃至标点符号肯定会一丝不苟。吕叔湘先生说,有一天见到叶先生伏案执笔在改着什么,走近一看是在描吕先生自己送来文章的标点。吕先生说,从此对于标点不敢草率。叶先生也会给好友写下评论或是留言,他肯定会考虑再三而敲下键盘。也许他不会写下批评的话,他会诚肯地与你商量是不是这样更好。建国初期,在语文中“做”与“作”混用不清,叶先生专门召集大伙商讨,除了历史悠久的惯例,如“作文”、“自作自受”等词汇之外,“行动”意用“做”,“充当”意用“作”。我小时候学的《语文》课本是叶先生组织编写的,今天想来,那些琅琅上口、简单明了的课文实在使我受益终生。他对好友的访问肯定会万分尊重,会及时回访。他对到家来访的客人,无论怎样阻拦,总是要送到大门外,鞠躬、道谢。即使晚年重病在身已经不能下床,也要起身举手打拱口里不断地说着谢谢。只是,我想叶先生不会有很多好友,他的时代毕竟不是我们今天如此高效率的时代,即便是废寝忘食也做不来。同样,叶先生对今天许多文章的风格会表示疑惑,他是提倡“写话”的,怎样说就怎样写。他不止一次说,“写成文章,在这房间里念,要让那房间里的人听着,是说话,而不是念稿”。但是他肯定会尊重那些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新体裁、新格式。他自己就是经历了近百年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只是他无论如何也不会穿上文化衫去“闹市”,去“裸颂”。
由此我想到,“儒家风范”不是“孔子风范”,不是没落阶级思想的继承。儒家风范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成,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叶圣陶先生,人,往矣。不同的时代,甚至天上人间也不可比拟。但是他所传承的文化,他身体力行所结晶的精神,当然可以哺育我们今天的花花世界。我们不能不怀念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的人物评价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臧克家、新浪网评)

叶老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办起事来刚强果断,认真负责。比如编讲义,写教材,他不但不满意有的人只是照搬照抄,而且指出其中须包括自己的研究,带有自己的心得,这种主张是他负责精神的表现。又如编制“引得”,尤其为大部头的书编制“引得”。

许多人虽明知有益于学术研究,但觉得这毕竟是为他人的工作,又耐不住工作进程中的辛苦和单调,不肯去尝试。

叶老却曾用商务印书馆铜版《十三经》白文做底本,编出一部巨册的“引得”。初着手时,困难重重,又缺乏助手,但他既已认定这是有益于广大读者的工作,就成年累月不知疲劳地去做,决不半途而废,这是他工作中负责精神的又一表现。(中国网评)

扩展资料:

叶圣陶的第一篇关于儿童文学的学术事实上,叶圣陶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于1923年出版。 这部儿童读物在许多青少年当中极受欢迎。另一个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了一块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

这个简单易读的故事背后的寓意是嘲笑专家的傲慢自大与人们的麻木。

叶圣陶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他又编纂和规范了出版物的汉字并且规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他所做的努力改进了工作的质量与组织结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