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德军名将沙漠之狐隆美尔在北非的主要对手,曾在阿拉曼战役中大获全胜扭转北非战局的是?阿拉曼战役,隆美尔是输在了战略上的吗你怎么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二战期间德军名将沙漠之狐隆美尔在北非的主要对手,曾在阿拉曼战役中大获全胜扭转北非战局的是

二战中隆美尔在北非的敌人主要是是蒙哥马利,巴顿是美国的...

1941年2月,希特勒任命隆美尔为“德国非洲军”军长,前往北非援救一败涂地的意大利军队。他到达北非的黎波里前线后,立即作了一次侦察飞行,得出了“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的结论。于是他便改变“固守防线”的命令,指挥他的装甲部队冒着沙漠风暴勇猛穿插,全速前进。英军猝不及防,节节败退。德军直逼亚历山大和苏伊士。隆美尔因此名声大振,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美名,并被晋升为元帅。后来,德军主力被牵制在苏德战场,希特勒不肯抽兵援助北非前线,致使隆美尔不得不停止进攻而在阿莱曼进行防守。

  1942年11月,隆美尔以其仅有的5万军队和550辆坦克在阿莱曼地区抗击蒙哥马利的19.5万军队和1029辆坦克,终因寡不敌众而惨遭失败。1943年3月,隆美尔奉召回德国大本营。同年7月,调任驻北意大利的陆军“B”集团军群司令。1943年12月至1944年7月,他率陆军“B”集团军群在法国组织防御,指挥抵抗诺曼底登陆战役。随后,德国发生了行刺希特勒未遂事件,隆美尔受到株连。1944年10月14日,由于希特勒派人逼迫,他在一辆小轿车中服毒自尽,而对外宣布的消息,则是“隆美尔陆军元帅在途中中风去世”。

阿拉曼战役,隆美尔是输在了战略上的吗你怎么看

阿拉曼战役不同于以往的几场沙漠战役,作战双方都构筑了坚固的防御阵地,而且由于南面是盖塔拉洼地,机械化部队无法通过这片区域,自然也就无法实施之前常见的任何侧翼机动。北面就更不用说了,是大海,双方的防线都延伸到了海边,所以阿拉曼战役极大的限制了作战双方的战役机动,任何突破对方阵地的企图都必须在正面展开突击。而坚固的防御阵地会让进攻一方蒙受巨大的损失,这实质上已经退化为一种消耗战、物资战,谁能承受正面进攻所带来的严重损失,并坚持到最后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鉴于轴心国并不占有地中海的制海权,所以在物资补给方面轴心国根本无法和盟军相比,这场战役在一开始就已经胜负已分,唯一的区别就是轴心国的非洲军团是全身而退还是全军覆没!

以往的沙漠战役中,隆美尔的军团虽然一直没有数量优势,但是可以通过大胆的机动迂回绕过英军的正面防线,集中装甲部队对散布在防线上的英军实施逐个击破,所以虽然在总数上隆美尔的兵力占劣势,但在具体作战中德军往往占据着数量优势。现在在阿拉曼,隆美尔的装甲部队已经没有这种迂回机动作战的可能,只能被迫和英军进行一场正面的决战,而其后勤补给线显然难以承受这种激烈的消耗战。从战略上来看,德军并不应该在阿拉曼和英军展开决战,德军几乎没有任何胜利的可能,而且德军也承受不起失败,防线上大部分都是缺乏机动能力的步兵单位,一旦防线被突破,这些步兵单位不可能在沙漠逃脱,只有少数的装甲部队能够脱离战场,这也是为何隆美尔的步兵单位几乎在这一战中损失殆尽。

英军在对阿拉曼防线的进攻性同样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进展非常缓慢,但是英军有足够的预备队,以保持进攻的强度。而德军在消耗战中的损失同样也很大,而他的预备队却寥寥无几,当最后的预备队用光后,英军的突破将无可避免,隆美尔除了撤退别无选择。有的人可能会批评隆美尔对装甲部队的分散部署,使其无法对突破的英军发起强有力的反击,歼灭英军的突破部队。隆美尔此前是最善于集中使用装甲部队的,阿拉曼战役中他一反常态分散部署装甲兵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足够的燃料,他没有燃料让他的装甲部队在战线上实施大规模的战役机动,他只能将装甲部队分散部署在战线上,降低燃料的消耗,这也再一次证明,后勤补给问题对于军事行动的影响有多大。

阿拉曼战役之后,隆美尔曾反思过这场战役,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无论如何德军也不可能取得阿拉曼战役的胜利,唯一可能改变的就是尽可能的避免他的军团的覆灭。他指出解救他的军团唯一的方法就是在英军即将发起进攻的前夕,将防线上所有无法机动的步兵单位撤回后方,由装甲部队实施机动防御,掩护步兵部队的撤退,一直撤退到补给大大改善的新阵地后,再实施顽强的防御,同时利用增援的新锐装甲部队或者对原装甲部队实施再补充,使隆美尔重新获得一支强大的打击兵力,对已经过度扩张的英军实施反攻,这可能是德军当时唯一的出路。可惜无论是希特勒还是墨索里尼都不会同意这种大规模的主动撤退的,在他们眼里,撤退则意味着失败,他们看不到军事上撤退也往往孕育着胜利!

阿拉曼战役盟军在那种物资充足的情况下是不是无论谁指挥都能打赢隆美尔

蒙哥马利看来是被黑的太厉害了。
蒙哥马利由于性格的问题,在英美军界人缘不佳,特别是美国人对他抱怨颇多。
隆美尔的指挥风格比较诡异大胆,其实是隆美尔的本钱小,要想打胜仗,就只有富贵险中求,不断的冒险才能成功。
阿拉曼战役的地图,下边这张可能是从香港或者台湾那边翻译的书上边照下来的,阿拉曼是译作艾拉门。

隆美尔是一个十分狡猾的指挥官,他十分善于发现对方的弱点,然后集中全力去打击这个弱点,不但是发现,更多的时候隆美尔有点是那种买个破绽的人,他露出来的破绽不是破绽,而是陷阱,之前的英军将领之所在被隆美尔打败相当程度上都是吃了隆美尔善于设置陷阱的亏。同时,这些英军将领还是被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逼的要趁早发动进攻,这一点丘吉尔和斯大林有点相似,都是像一个不成熟的拳击手一样,想着趁早投入交战。

而蒙哥马利则是首先是仔细研究了隆美尔,知道隆美尔善于设置陷阱让自己钻,所以蒙哥马利宁可放弃一些可能的战机,首先追求不打败仗,稳扎稳打,充分利用自己补给占优势的特点,迫使隆美尔投入对于德军最为不利的消耗战中,而且由于稳扎稳打,隆美尔设置的陷阱英国人不去钻,隆美尔也没有办法只能是硬着头皮硬拼。
英军在阿拉曼战役之前,首先是集中了优势兵力兵器,这个居然被很多人认为是不追求公平较量,但是战争玩的就是不公平,战争不是体育,在战争中追求公平是另一种不公平,智商的不公平。

而为了实行自己的计划,蒙哥马利甚至敢和丘吉尔顶牛,丘吉尔让他打,但是蒙哥马利没有准备就绪,他就是不打,并不屈从于首相的政治压力,这一点十分不容易,他的前任大都没有顶住丘吉尔的压力。
德军在阿拉曼是自己的战线拉的太长,已经超越了自己补给能力的极限,打败仗不奇怪。

如果换一个没有顶住丘吉尔压力的人来,在英军还没有准备就绪的时候就和德军动手,那么这是隆美尔求之不得的事情,时间对于隆美尔不利,时间拖的越长,隆美尔的补给越困难,但是如果英军贸然发动进攻,在阿拉曼消灭了英军的有生力量,那么埃及就空了,而德军就有了从地面上攻占英军海军基地的可能,当亚历山大这种港口被德军攻占以后,英国的地中海舰队没有了基地,那么对于德军海路的封锁就不会那么有力了,同时苏伊士运河就被封闭,英国和印度的联系就要通过好望角,这个时间成本是英国付不起的。

而英军中,能够顶住丘吉尔压力的人不多,蒙哥马利是一个脾气有点各色的人,这个各色的脾气,在对付丘吉尔这样强势的领导时派上了用场,这样就使阿拉曼战役的整个进程按照蒙哥马利的计划进行,并且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英军在数量和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