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寓意和象征(清明节踏青的寓意是什么 清明节踏青象征着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清明节踏青的寓意是什么 清明节踏青象征着什么

导读:清明节始于周朝,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原先就是一个传统文化节日,现如今已经成为我国法定节假日之一,不仅有假期安排还有高速免费通行时间。清明节习俗颇多,踏青就是其中一项习俗,那么你知道清明节踏青的寓意是什么?清明节踏青象征着什么吗?不知道的话,就来瞧瞧我的介绍吧。

1、表达哀思

无论是否相信有来生、来世、冥界、天堂,人人都会因亲人去世而悲伤惋惜,同时希望去世的亲人真有灵魂,在“阴间”生活幸福。人们对于已逝亲人的怀念之情,在清明节扫墓活动中宣泄出来,有利于身心健康。唐代杜牧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生动形象写出了人们在清明节缅怀先人、表达哀思的情景。

2、踏青赏景

清明时节,万物生长,生机勃勃,山野翠绿。《岁时百问》有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个时节,外出扫墓,到大自然里走动走动,赏心悦目,是一次很好的春游锻炼活动。古人就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体育活动的习俗。古时候,清明节也叫踏青节。每到“踏青”这一天,都市之人无论贫富,都要到郊外省坟、祭祖、踏青。有条件的文人雅士则“春郊驰马”,游乐赏景,韵诗作对。宋人欧阳修有词云:“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阮郎归踏青》)。宋人吴惟信词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苏堤清明即事》)

3、言传身教,传习孝道

扫墓活动可以培养后人对长辈的孝敬之心和对已逝先人的尊敬怀念之情。在一些地方,每年农历七月上中旬要举行接祖先回阳世家里探亲的仪式,七月初期接回家,七月十四、十五送祖先回“阴间”。民间有云:“年年有个七月半,前人做给后人看。”言下之意,就是希望后人不要忘记先人之苦、先人之功、先人之德。清明节扫墓,一般要带上孩子,也有这个意义。许多孩子,通过扫墓这个活动,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

4、家人团聚

趁清明扫墓之机,家人亲友团聚一次,说说家事,体验亲情,增进感情,其乐融融。在追忆和缅怀去世先人的时候,家人团聚,更能感受到生命的重要和亲情的可贵。

清明踏青有什么好处

1、改善血液循环

清明时节,气温转暖,郊野春游,做些轻微活动,可以增强下肢肌肉和筋腱的活力,灵活百骇,使气血运转,冠状动脉血循环得到改善,是强心最佳法。

2、按摩人体脏器

清明时节,芳草萋萋,心恋崎岖,信步闲游,全身都会受到震荡,这种震荡可以防止血管壁出现沉淀物,加速里面渣滓的散退;有节奏的步行,低频、适度的颤动,对内脏器官更能起到按摩的作用。

3、调整人体代谢

清明时节,春和景明,大地绿遍,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大气中的“长寿素”——阴离子较多,是调整人体代谢的天然“药物”,更是治疗精神紧张的理想“解毒剂”。

清明节踏青的由来

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

清明节,古人多到水边春游祭祀,除灾求福,主要是祈求人类的繁衍。

明清以来,踏青风俗亦然。《温州府志》记载:“清明扫墓而祭多有邀亲朋,拏舟击鼓铿金类游湖者。”每至春回大地、草木皆绿的清明时节,人们纷纷兴致勃勃结伴前往郊外踏青,游玩、放风筝。特别是从清乾隆年间起,所修的许多地方志和地方文献中都记载了清明时节踏青、放风筝的情景。直到今天,春游踏青活动仍为人们所喜爱。

清明节象征着什么意义

谈到清明节,大家都会杜牧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也是我们国家古老的节日,那清明节象征着什么意义 ?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哦!
清明节是在4月5号,还叫行清节、三月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大约在周代开始就已经有清明节,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据闻是晋文公为了悼念介子推而设立的一个节日。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都会祭拜祖先、缅怀先烈,向离去的先人表达思念,以此也看到自己的不足,更好的提升自己,实现生命的价值,为后代树立榜样。

清明节风俗习惯有许多,有扫墓、踏青、插柳、游乐、植树、拔河、鞠躬、放风筝、荡秋千和禁火寒食等。在清明节最主要的一项风俗习惯就是扫墓,大部分人认为给先祖扫墓是最重要的。

扫墓的讲究说起来也比较大,它有新坟和旧坟的说法,埋葬时间为三年以内的坟墓叫新坟,对于新坟墓扫墓的时间都是有要求的,对于第一年的新坟来说,扫墓时间一般是在清明节前十天的某天吉日来进行,新坟的第二年上坟的时间要在清明节当天,第三年是选择在清明节后的10天内其中的某天吉日。扫墓时间一般是早上到中午这段时间,到墓地后,要给坟墓上再添一些新土,在上香之前清理一下坟墓上的杂草,或者添几根绿枝条。一般是三根香和一对蜡烛,把带来水果、食物和酒等其他的贡品,摆放在需要上贡的墓前。也可以带一些花来上供,可以选择白色、黄色的菊花上坟用的花一般都是菊花。另外康乃馨,郁金香等也可以。接下来就是烧纸钱,磕头祭拜,最后在放鞭炮来送别。另外,还要在四处烧纸钱的方式,祭拜一下当地的山地山神。

如果坟墓的埋葬时间超过了三年,上坟时间应选在清明节前10天内的某天,去祭拜的那天要在太阳没升起就出发,一般是凌晨的3点到5点之间。据说是因为天黑,看不见,所以逝去的人们才放心来吃贡品。一般来说,如果是在清明节当天扫墓,那么要在3点之前扫完,扫墓时间一般是在早上的5点~7点,这个时间段是最适合上坟的。

多数人居住的地方是城市,因为有一些原因或者是住得比较远,无法自己去上坟扫墓,可以选择在河边,或者是十字路口以及其他地方烧纸钱,但是需要朝着祖先的方向进行跪拜,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之情。

以上就是对清明节的来历、寓意,清明节的一些内容风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明节这个节日的意义是什么

清明节这个节日的意义是什么?

清明节是中华中华民族留念先祖的传统式节日,其具体方式是祭祖扫墓。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数千年来,大家在这个“气清景明”的季节中,开展“祭之以礼”的追远主题活动,为逝去的家人,先祖,端庄地送上自身的想念与尊敬。

这庄严神圣的性命沟通交流典礼,一年年循环,一代代承传,组成了大家坚强不屈存活和追求理想的主要驱动力,是中华文明行为源远流长,续进行新的巧妙组成。因而有权威专家,人大意味着号召将清明时节等传统式节日法定化,提高认同感,中华民族认可,国家认同。祭祖民俗文化相沿几千年,是具备难忘含义的一个历史悠久节日。

据史籍记述,春秋时期,墓祭已变成不可缺少的风俗习惯主题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述,严氏即便离京万里也需要在清明节“还归南海扫墓”。伴随着祖先崇拜和亲眷观念的愈来愈坚固,远古时期没有列入标准的墓祭,也归于了“五礼”中,以后朝中的青睐也使墓祭主题活动更加风靡。

为何要在清明节扫墓呢?这是由于春回大地,蔓草萌发,大家到先人的墓葬,会亲自查看墓葬是不是因多雨季节到来而坍塌,或被狐兔穿穴开洞。在扫墓时,给墓葬清除野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