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是康乾盛世,到底哪个皇帝功劳大呢?开国皇帝才能称“祖”, 清朝为什么有三个皇帝敢称“祖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都说是康乾盛世,到底哪个皇帝功劳大呢

个人理解,是雍正! 雍正夹在康熙和乾隆之间正好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康熙一生确实是了不起的一生,所有的内忧外患在他的治理下一一解决,从而给后世子孙一个安宁的朝堂。

但正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赤金,众所周知,晚年的康熙疏于朝政,仁义治下,致使国库空虚,贪贿盛起。

而九龙夺嫡,更是牵起一片党争,致使百官人心惶惶,纷纷站队依附,等到康熙想管想制止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无能为力了,太子无能,废了立,立了又废,众皇子只关心皇位,兄弟情份,父子亲情全都变的冷漠。

这是康熙一生最后的失败,也等于是给雍正留下了一个乱摊子。

雍正执政十三年,苛严执法,国库充盈,官场清明,有人说他太残暴,殊不知若他再如他父亲康熙一样广施仁政,那国家会成什么样子,谁能想象?

乾隆二十五岁继位,一生文治武功皆超康熙雍正,是以,乾隆晚年以此为傲,日渐奢享,终使大清国运开始衰退。

乾隆执政,不学康熙之仁,更不学雍正之苛,而是采取苛仁结合,相辅相成,乾隆继位后执政非常顺手,也很轻松,归根到底也是雍正给他铺好了底,打好了基础,国库是满的,辅臣是现成的,乾隆拿来就可用。

所以,若真有康乾盛世,功劳最大的必是雍正!

开国皇帝才能称“祖”, 清朝为什么有三个皇帝敢称“祖”

一般来说,历朝历代只有开国皇帝才能称为“祖”,像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赵匡胤,可清朝就有点奇葩了,清朝有三位皇帝称为“祖”,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那这是为何呢?

开国皇帝称为“祖”,是根据《孔子家语》中“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来确定的,一般开国皇帝建立政权有功就被称为“祖”。在清朝时,努尔哈赤凭着二十一副遗甲起兵,建立了后金,与明朝公开争斗,所以说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奠基者,自然要被称为“祖”,这是无可争议。而顺治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是北京政权的第一位皇帝,被称为“祖”也是情有可原。康熙被称为“清圣宗”也是理所应当,因为康熙“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在康熙手里,清朝是一个稳定而又开拓的时代,所以康熙才能被称为“圣祖”。乾隆帝是不可能称为“祖”的,因为他过于败家,自称是“十全老人”,实则是败家玩意。

皇太极没有被称为“祖”是不太合理的事,毕竟在皇太极手里,亲手缔造了清朝,使得清王朝能够与明朝相抗衡,但后人没有给他“祖”的称号,只是给了他一个“清太宗”的称号。再者满清刚刚建立政权,汉化水平不够,对只有开国皇帝能称为“祖”的标准可能没有理睬。但确实,清朝的三位“祖”都是清王朝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君主,他们被称为“祖”也无可厚非。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皇太极有开国之功,庙号只是“宗”,为何康熙反而能称“祖”

“太宗”的庙号已经非常高了,反而是康熙皇帝的庙号确实被拔高了

在一个朝代中,通常情况下只有开国皇帝和先祖可以称“祖”,其他的都叫“宗”,大多数情况开国皇帝叫“太祖”或“高祖”,例如汉太祖刘邦(刘邦的庙号是太祖,高祖是误称,因为刘邦的谥号是高皇帝,在《史记》中司马迁称刘邦为“高祖”,所以后世就将错就错)、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而在这些开国皇帝之后,基本上都是叫“宗”,但是也有例外,例如:

汉代有两个祖,汉太祖刘邦和汉世祖刘秀。

明代有两个祖,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

元代有两个祖,元太祖铁木真和元世祖忽必烈。

清代更是出现了三个祖,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福临(顺治)、清圣祖玄烨(康熙)。

清朝的三祖并立确实是十分罕见的,其中庙号为清太宗的皇太极夹努尔哈赤、福临、玄烨这三人中间确实有些尴尬。我先列一下清朝前四个皇帝的庙号:

努尔哈赤-清太祖

皇太极-清太宗

福临-清世祖

玄烨-清圣祖

说实话,前三个皇帝的庙号都是符合规矩。努尔哈赤作为清朝的开国皇帝,叫太祖是理所应当的。按照规矩,开国皇帝的庙号一般都叫“太祖”和“高祖”。其中全靠自己能力去打天下的叫太祖,例如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就是白手起家,因此叫太祖。

而受祖上荫庇,继承父辈基业而打天下的叫高祖,例如唐高祖李渊。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官至太尉,北周时追封唐国公。李渊的父亲李昞,官至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李渊是在继承祖父辈的基础上才打下天下的,所以叫高祖。

努尔哈赤本人也是个官N代,他祖上就是建州女真的酋长,但努尔哈赤和明朝对抗时主要还是凭借自己之力起兵,因此努尔哈赤叫太祖或高祖都说的过去。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之后就皇太极,作为清朝的第二位皇帝,皇太极的庙号是太宗,这个也没有啥争议,并且太宗的庙号已经非常高了,历朝历代的第二位皇帝基本都是太宗,例如汉太宗、唐太宗、宋太宗、明太宗(朱棣原本的庙号也是太宗,后来被嘉靖皇帝升为成祖),太宗的庙号丝毫没有贬低皇太极的意思。(皇太极)

至于第三位皇帝福临,按理说他的庙号也应该是“某某宗”,但是由于福临继位后清兵入住中原,使清国从一个地方政权转变为全国性政权,相当于开创了一个大一统王朝,因此福临被尊为“世祖”。

这种例子在历史上也有很多,除了福临以外,中国历史上还有两个非常有名的世祖:汉世祖刘秀和元世祖忽必烈。这二位虽然都不是开国皇帝,但一个复兴了大汉,另一个则是征服了整个中国,建立了元朝,所以他两的庙号都是世祖。(福临)

但是康熙皇帝的庙号绝对是超规格了,按理说康熙作为清廷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虽然他功劳甚大,但无论如何也是没有资格叫“祖”的,更何况是“圣祖”。

“圣祖”这个庙号始创于唐朝,是唐玄宗追尊老子李耳的尊号,此后“圣祖”一直是给开国皇帝的先祖的,也就是说给老祖宗的。在康熙之前,只有辽国皇帝耶律隆绪的庙号中使用过“圣”这个字,但耶律隆绪的庙号也不过是“圣宗”而已。

当然“清圣祖”这个庙号也不是康熙自己取得,所有的庙后和谥号都是在皇帝驾崩后,后人评价的,“清圣祖”是雍正皇帝加到他老爹康熙头上的。对于雍正的决定,真的没有啥好解释的,雍正皇帝思维清奇,他的很多决定都无法解释。

雍正给亲爹加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庙号,看似对自己父亲感情至深,但是雍正死后却坚决不跟爸爸埋在一起,而是又单独起了个坟,也就是清西陵。

大家不要觉得清朝两个皇陵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就是紧挨着,清东陵和清西陵可一点都不挨着,其中清东陵在唐山遵化,清西陵在保定易县,两地直线距离为210公里!如果走高速,基本上都要近四个小时才能到达。

中国历来都是奉行子随父葬的传统,如果不是发生迁都这样的事情,皇陵都应该是埋在一起的。按理说清朝入关之后就定都北京,没有再进行迁都,所以皇陵都应该埋在一个地方,但雍正就是这么任性,谁也拿它没办法。

(康熙一生英明,唯独在立储问题上弄得不清不楚,以至于今日人们对他的突然驾崩仍旧抱有争论,而在康熙死后,雍正违反常规,非要给老爹上一个“圣祖”的庙号)

其实在历史上任性的皇帝可不止雍正一个。在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二个王朝刘宋也是出现过奇葩的庙号。例如刘宋的开国君主刘裕叫高祖,但第三位刘义隆的庙号竟然是太祖,这也是千古奇闻!

与康熙一样,刘义隆的庙号也是儿子刘骏给上的。刘骏作为刘义隆的第三子,原本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但由于他大哥太子刘劭造反,弑杀了刘义隆,于是在外带兵的刘骏带兵杀回建康称帝。在当皇帝后,为了展现自己得位之正,刘骏就给刘义隆上庙号太祖。

皇太极是清太宗,为何儿子孙子都是“祖”

一般开创王朝的开国之君称之为太祖,第二代君主称之为太宗。从这点来说,皇太极被称为清太宗是没有任何异议的。争议在于为何 顺治和康熙分别被尊为清世祖和清圣祖。一切都要从元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