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和范增是一个人吗?楚霸王项羽与范增有着怎样不为人知故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范曾和范增是一个人吗

出自秦末楚汉相争。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居鄛人(今安徽巢湖西南)。秦末农民战争中为项羽主要谋士,被项羽尊为“亚父”。

楚霸王项羽与范增有着怎样不为人知故事

感谢悟空邀请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说说范增这个人吧

范增是居巢人,从小就机智过人,计谋国人,但他在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并没有去投奔,这就说明他认定陈胜吴广不会成功,这就说明范增很会分析,然而他却在项梁过江之后去投奔了项梁,当时陈胜已经被杀,反秦也陷入了低潮,项梁和各路义军都在薛地商量怎么反秦,范增这时候来的正是时候,他为各路义军做出了局势上的分析,还主张听取民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流言找到楚怀王的孙子复立楚王,重新恢复楚国政权,好让楚国曾经的各路义士加入,共同反秦。这一策略是非常成功的,为什么陈胜吴广会失败,因为他们都是自立为王,天下英雄并不愿意跟随他,而复立楚王就不一样了,楚人在六国中是最恨秦国的,所以各路英雄纷纷响应。反秦队伍也就逐渐壮大。

后来在项梁被秦军杀死后,范增来到了项羽的身边,项羽也尊其为亚父,试想能让心高气傲的项羽认作亚父,足以说明范增在项羽心目中的地位,而项羽也在范增的帮助下反秦成功,其实已范增的智慧来说,他肯定看得出项羽与刘邦的差距,但他从一开始就没考虑过刘邦其实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也是楚人,想帮助的也是楚人,二来他还是把项羽真正的当成了自己的儿子才会跟在项羽身边,在鸿门宴他主张项羽杀死刘邦就说明看出来刘邦是项羽最大的威胁,项羽玩不过刘邦,只可惜项羽只想与刘邦在战场上厮杀,不愿意靠着中诡计杀,这也就注定了项羽悲惨的下场,后来在加上刘邦的反间计导致项羽赶走了范增,后来范增在半路中郁郁而终。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虽然项羽拜范增为亚父,但并没有把范增当做亲人,只是觉得范增才智过人出于尊重才拜为亚父的,所以刘邦的一个反间计就可以离间他们,而范增对项羽确是真心对待的,在鸿门宴项羽不肯杀刘邦的时候,范增是捶胸顿足,这就说明范增对项羽是一片赤心,就像长辈看见晚辈不争气时候的情景,所以在项羽赶走他后,他在路上才会一直放心不下项羽导致郁郁而终。

范增为什么辅佐项羽

范增真的是辅佐项羽的吗?对此,我向来保持怀疑的态度,因为就《史记》记载来看,素好奇计的实在不见得有多高明。

一:挟计而来——拥立楚怀王,以负人心

公元前209年,在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之后,天下英雄和六国遗族随即风从响应,涓涓细流的起义军顷刻之间汇聚成滔天巨浪。将原本岿然巍峨的大秦帝国冲刷的摇摇欲坠。当此之际,除宗族强生、党羽甚众的齐国宗室外,活动在六国各地的义军领导大抵血统低贱、出身寒微。此时正沉浸在亡秦浪潮之中的天下百姓,只一心想着如何推翻这暴虐残刻的强秦,而并未想过一定要拥立当年王室的遗族。

公元前208年,终于反应过来的帝国对义军发起了猛烈的反击,大秦最后的名将,唯一有机会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章邯率领着骊山刑徒浩浩荡荡的杀出函谷关,奔赴天下剿平叛乱。而由于实力的差异以及领导才能的悬殊,终究只是乌合之众的陈胜在强秦大军面前一击而溃,自己也被车夫庄贾出卖,成了车夫进阶荣华的敲门砖。

而就在此义军骤遭重创,天下惶惶纷纷自我怀疑的档口,居巢人范增不顾自己年逾七旬的高龄,带着他的“迎立故楚王室之后,以此招徕人心”的“奇计”来到项梁的军营,充分发挥自己七寸不烂之舌的魅力,成功说服项梁,将已经沦落到“为人牧羊”的楚怀王之孙熊心奉为楚王,史称“后楚怀王”。

话说在范增不顾七十高龄而慨然出山的背后,真是因为“心念故楚,为国报仇”的纯然之心吗?对此,我是深表怀疑的,首先,以范增绝顶谋士的眼光,岂能看不出当时天下的反秦浪潮与领导者是否为故国王室的关系并不大?其次,以项梁的才学与能力,又岂能甘心为他人做嫁衣?一旦时机成熟、大功告成之际,亦必是君臣相杀之时。毕竟,谁又愿意将自己亲手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呢?再次,一旦拥立故楚王室以为号召,那作为傀儡的楚王必须应当易于控制之人,既然如此,又何必拥立年岁已长,手段老道的楚怀王呢?最后,通过这重重矛盾、彼此龃龉的行为,那么范增出山的动机就很值得商榷了。“人生世上,功名富贵何可忽乎哉?”或许,苏秦此言,用在范增身上亦是恰如其分的吧。

二:项梁战死之际,怀王夺权之时,项羽性命危在旦夕,而范增何在?

公元前208年,数战皆捷、渐生骄纵之心的项梁战死定陶。向来声名寂寂的楚怀王骤然发难,先是迁都彭城,以此脱离项氏家族的掌控,再是强行剥夺项羽、吕臣二将的军队由自己直接统领;此后又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以沛公刘邦为砀郡长,封武安侯。一系列组合拳下来,原来名正言顺的继任者项羽,反被剥的干干净净,成了最无关紧要的多余人。

楚兵已破于定陶,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

就在此关键时刻,作为项氏谋主的范增却悄没声息的消失了。而当他再次出现的时候,已然摇身一变成了负责救赵的诸侯联军的“末将”,与空负“鲁公”爵位的项羽平起平坐、并驾齐驱了。至此,我们不得不深思,“素好奇计”的范增真的是辅佐项氏的忠臣吗?无论是从拥立“长君楚怀王”的计策,还是借迁都之际趁势剥夺项羽的军权,范增的所作所为,无一不是在告诉我们他是楚怀王的人。

但世事无绝对,在负责救赵的楚军顿兵不前,项羽激于义愤而强行火并宋义夺取楚军统帅权的时候。身为末将的范增既没有秉承既定的政治方针,有效遏制项羽的崛起,反而摇身一变成了项羽的“亚父(相当于现在的义父)”。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在此三军哗变,将帅易主之际,原来平起平坐的范增和项羽却突然变成了“亲密无间”的义父义子。这种诡异莫名的变化背后,到底又有哪些那人寻味的故事呢?

三:千年的误解——鸿门宴不杀刘邦

公元前207年,东线的项羽成功解了巨鹿之围,并顺利受降大秦主将章邯,大秦帝国最后的生力军被彻底消灭,项羽亦因此而成为天下义军之中最具实力的无冕之王。西线的刘邦则借着项羽战胜攻取的优势,成功突破函谷关,灭亡了强秦。当此之际,刘项二人再次相遇在函谷关外。而此时兵锋正盛的项羽却被刘邦“拒关而守,无纳诸侯”的政策阻在了函谷关外,义愤填膺的项羽于是发出“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命令,作势要和刘邦拼个你死我活。

话说,就当时形势而言,项羽有军40万众,而刘邦有军10万余,貌似是项氏强而刘氏弱。但项羽的40万大军却是诸侯援军的总数,并不是项羽的嫡系部队,他们与项羽之间,不过是战时协作而已。但刘邦的十万之众却是实打实的嫡系部队。就此而言,此战一旦开打,即便忽略其他任何会因此产生的不利于项羽的政治影响。貌似强大的项羽怕也讨不到多少好处。

当此之际,老成持重的范增不仅没有为项羽仔细分析当时的天下大势,进而阻止项羽的意气用事,反而从宿命论的角度,火上浇油,强势建议项羽诛杀刘邦。至此双雄拼杀之局业已成型。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话说,范增此举,实在不得不令人多想,毕竟,但就当时天下形势而言,项羽并不具备在击杀刘邦之后能够确保大局不发生异变的实力。此外,诸侯联盟军统帅者的身份也不足以让他获取十万刘邦军队的谅解,既然如此,杀了刘邦的项羽势必会遭到诸侯军队的叛离和声讨。如此一来,最终的结局只能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而这个得利者,毫无疑问自然就是楚怀王了。如此浅显的因果,老奸巨猾的范增又岂能不知?既然知道而又勉力为之,这背后的计算就有些令人不寒而栗了。

综上,从范增出场到最后黯然收场,他和项羽之间的关系都显得极不正常,他们之间既没有君臣上下的恭敬,也没有义父义子的慈让。有的反倒是彼此提防、算计的勾心斗角,总而言之,在我看来,所谓的“亚父”范增并不是项羽真正的谋主,至少他的表现实在太让人怀疑的。那么,范增到底忠于谁呢?千古之下,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吧。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