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还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什么意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还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废诸子博士官,设五经博士官这一史实,其本质是为安定巩固国家政权所采用的治国学派的措施。这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案,有利于当时国家的政权巩固,中央集权的加强,儒家思想对封建时代来讲就是先进文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家”的建议确实有利于君权的巩固,但也扼杀了人们的思想,他的主张也阻碍当时社会的发展。所以说在封建王朝儒家思想体系对于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的统治是有利的,同时也阻碍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是有利也有弊的,历史总是在有漩涡的缓冲中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什么意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刘彻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秦汉之际,遭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摧残的儒家逐渐抬头。他推崇的儒术,已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种不同学派的一些思想,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糅合,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  

为什么汉武帝罢黜百家

汉武帝罢黜儒家,因为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汉武帝与法家酷吏张汤谋划发行白鹿皮币,与儒家颜异商议。颜异认为贡品只值几千钱,白鹿皮却几万,本末不相称。颜异并未骂刘彻。而法家酷吏张汤却认为,颜异欲骂天子,不言而入腹,便腹诽罪之名,处死颜回十世孙,儒家大师颜异。【腹诽罪就是肚子里骂皇帝】

第二件事,是汉武帝欲封禅泰山,被儒生拒绝。汉武帝罢黜群儒而不用。

汉武帝罢黜道家,是因为西汉时,儒家与道家是同盟,法家与黄老是同盟。儒家被罢黜,自然就没有道家的立足之地。

汉武帝罢黜鬼谷学派。元鼎二年,法家酷吏张汤欲诬陷鬼谷学派朱买臣。朱买臣先发制人诬陷张汤谋反。张汤被以谋反罪处死。张汤死后,汉武帝‘突然明白’,又诛杀鬼谷学派朱买臣。

汉武帝对墨家不是罢黜,而是彻底毁灭。最后一个墨者郭解因诛杀恶官。被汉武帝处死。墨家彻底灭绝。

汉武帝罢黜百家,唯独重用法家。是因为法家捍卫君权,奴役臣民。

一、法家酷吏帮汉武帝罗织罪名,制造冤狱。屠戮群臣。

元光四年冬,魏其侯窦婴有罪,弃市。

元狩元年十一月,淮南王安、衡山王赐谋反,诛。党与死者数万人。

元狩五年春三月甲午,丞相李蔡有罪,自杀。

元鼎二年冬十一月,御史大夫张汤有罪,自杀。

十二月,丞相青翟下狱死。

元鼎五年九月,丞相赵周下狱死,乐通侯栾大腰斩。

天汉三年春二月,御史大夫王卿有罪,自杀。

太始元年春正月,将军敖有罪,腰斩。

后元元年夏六月,御史大夫商丘成有罪,自杀。

二是法家酷吏帮汉武帝骨肉至亲。

元光五年,法家酷吏张汤查出陈皇后施巫蛊之邪术,祝告鬼神,祸害他人,属大逆无道。陈皇后被废,三百多人被诛连。这仅仅是巫蛊之祸的前奏。

征和二年秋七月,法家酷吏江充等在太子宫发现巫蛊。太子认为,若听之任之。皇族将被天子赶尽杀绝,自己与母亲更是必死无疑。于是,先发制人。武帝命丞相刘屈氂平叛,死者数万人。太子、皇后皆死。

汉武帝利用巫蛊之祸,将自己的妻子、儿子、女儿、儿媳、孙子、孙媳,几乎满门抄斩。就连平定太子叛乱有功的刘屈氂等人也全部被杀。死于巫蛊之祸者,达数十万人。

因为法家酷吏做到韩非之言的忠臣。汉武帝才罢黜百家,唯独重用法家——从主之法,顺主之为,专心于事主者,为忠臣。

汉武帝重用法家,创造了一个人整人,人治人的时代。帮君主作恶害人,这就是法家的使命。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百家去哪里了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并不是在整个社会上去消灭诸子百家,只留下儒家。而是在上层社会推崇儒家,在朝堂上重用儒家,而其他诸子百家自然路就窄了。

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提出的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所以董仲舒并没有采取措施去消灭诸子百家,而是推崇重用修习孔子六艺的儒生,以此绝了其他百家的仕途,但是汉武帝真的这样做了吗?

治国离不开法家,我国历朝历代都非常看重律法,甚至有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主张。直到现在,依法治国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汉武帝虽然搞了个“独尊儒术”,但是他的亲信张汤就是法家,张汤被儒生们口诛笔伐为“酷吏”,根本原因也是因为他是法家。

其实早在秦始皇时期,嬴政就意识到了国家想要强大,就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思想。他用的是法家思想,还搞出了一个焚书坑儒,后来由于量刑过于严苛所以被批判为“暴秦”。

汉朝初期推崇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但是这样却不利于调动国家庞大的能量。汉武帝觉得董仲舒画的饼看起来颇为可口,所以采用更加包容兼并,更会因统治者需求而改变的儒家学说来统一全国思想。

事实上,诸子百家的学说都对治国有好处,特别是法家、农家、墨家等实干型的学派,他们虽然绝了仕途,但是也能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比如成为小吏、农夫、工匠等等。可他们终究是在上层社会没有了话语权,最后成为了被压迫的一方,泯然众人。

你原意读了书去做小吏、农夫和工匠受人压迫吗?还是读了书去当官受人尊敬?人都是趋利避害,所以后生们纷纷选择儒家学说。

最后诸子百家学说里面有用而被称为为“术”的部分被儒家吸收。而诉求自己利益和主张的,也就是那些被称之为“道”的部分则被摒弃,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以至于现在我们一提起传统文化脑海里浮现的就是老儒生的形象。

就连一直以来和儒家斗得昏天黑地的法家也在这种大环境中被迫转型,套上一层儒表法里的外衣。其实历史上那些有能力的官员无不精通律法,至于有多少是儒表法里,有多少只是把律法当做工具那就不得而知了。

基层的吏员是必须精通刑律的,这些人被法家思想“污染”的概率最大,以至于后来官是官,吏是吏,修了刑律当了小吏就绝了仕途,再也当不了官了。而儒生们则可以通过科举考试,直接凌驾于他们之上。如此一来,法家就永远成为了儒家治国的工具。

其他的诸子百家也是一样,或是在漫长的抗争和演变过程中成为了儒家的一部分,或是永远地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而在汉武帝这样的统治者眼中,诸子百家各有所长,是可以拿来杂用的,这就有点类似于吕不韦的杂家思想。有用的东西都可以拿来用,但是却需要有一个“载体”,于是在漫长的百家学派竞争中,包容兼并又善于变化的儒家胜出了!


(全文完)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